升举与通降手法并用治疗48例胃下垂体会

时间:2022-03-09 03:26:49

升举与通降手法并用治疗48例胃下垂体会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的病症。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弛,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弛等因素,或因体形或体质原因,使胃肌张力极度低下,所见胃呈鱼构状的无张力型胃,形成胃下垂。祖国医学认为,胃下垂归属于中医胃缓证的范畴,多因素体瘦弱,久病体虚,气血亏损等原因导致的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举无力而发病。笔者运用升举与通降并用的手法治疗48例胃下垂,取得较好的疗效,现简述如下,仅供参考。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采集于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门诊记录,男27例,女21例;年龄19~73岁;病史1~12年。15天为1个疗程。

2 诊断依据

(1)症状:身倦乏力,气短,腹部重坠感,脘腹胀满,恶心,或呕吐,具有进食后明显、卧床休息或空腹时症状减轻的特点。(2)体征:身体瘦弱,上腹部有压痛,饱餐后站立时脐下隆起可见胃型,脐上胃脘部反见凹陷。(3)钡餐检查:胃小弯最低点在髂嵴连线以下。

3 治疗方法

3.1治疗原则 补益元气,升清降浊,举胃通肠。

3.2 手法选用

:一指禅推法,揉法,按法,滚法,摩法,擦法,托法,插法,振法。

3.3 取穴和部位 百会、中脘、建里、天枢、关元、气海、足三里、公孙、内关、脾俞、胃俞,大肠俞、小肠俞、肾俞、华佗夹脊穴。

3.4 操作

3.4.1 患者俯卧位,在膀胱经施以滚法2~3分钟,以一指禅推脾俞、胃俞、大肠俞、小肠俞、肾俞和华佗夹脊穴。从下向上推督脉和膀胱经,擦命门、肾俞与腰骶部,使热透内里。

3.4.2患者仰卧位,摩腹2~3分钟。一指禅推法推百会、中脘、建里、天枢、关元、气海,指振关元、气海。掌揉小腹并向上托胃。点按足三里、公孙、内关,章门、期门,搓擦两胁。按大肠投影走向推揉,即从盲肠开始,掌根向上推揉升结肠,向左推揉横结肠,向下推揉降结肠,向内下按压或振动使力透乙状结肠与直肠。

3.4.3 患者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身后,一手扶患者同侧肩部,另一手掌心向后,四指并拢,指尖从该侧肩胛骨内下缘向外上方斜肩胛骨与肋骨之间,插入约6~9cm,并持续1~2分钟,待患者胃有上提感后,慢慢将插手收回,反复2~3次,再换对侧操作。

4 疗效

48例中,治愈14例,占29.2%;显效28例,占58.3%;好转4例,占8.3;无效2例,占4.2%;总有效率为87.5%。

5 体会

治疗胃下垂习惯遵循中气下陷理论,多用升举类手法治疗,但效果不甚理想。叶天士在《临证医案・脾胃》中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胃下垂病人,除了有胃体下垂、腹部坠胀、便溏、气短乏力等中气下陷症状,同时还有脘腹胀满、食纳减少、恶心呕吐、便秘等胃气不降,胃气上逆等症状。在治疗时单纯用益气升阳的升举手法,会加重腹胀腹痛等症状,如果在益气升阳的同时再根据病情施以和胃通肠的手法,通降胃气,消食除胀,升清降浊,标本兼治,则可明显提高疗效。笔者以一指禅推法推百会、中脘、建里、天枢,指振关元、气海。掌揉小腹并向上托胃;从下向上推督脉和膀胱经,擦命门、肾俞与腰骶部,使热透内里;并以插提法上提胃体,皆为益气升阳的升举手法。笔者点按足三里、公孙、内关,章门、期门,搓擦两胁,意在通降胃气,消食除胀;公孙与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主治胃心胸之疾。按大肠投影走向推揉,以助胃气下降,与提托类手法同用,奏升清降浊,标本兼治之效。总之,笔者以为治疗胃下垂,应遵托其体,通其气,升脾清,降肠浊之旨要。

上一篇: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表 下一篇:推拿手法为主配合热椒盐敷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