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空间与交往关系

时间:2022-03-09 11:41:49

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空间与交往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福建客家土楼古村落很强的防御建筑结构显然不适合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习惯,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们交往的积极性。然而也有对交往活动起积极促进作用的有趣空间。本文从人的行为和空间认知角度出发。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访谈及现场勘察等,对土楼建筑内,外部空间环境与现时期当地居民交往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如何更人性化地保护土楼的问题研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交往”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被解释为:“由于共同活动的需要而在人们之间所产生的那种建立和发展相互接触的复杂和多方面的过程。”经过大大简化,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可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一种活动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空间环境的品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活动。人的日常行为与心理活动的发生受到空间环境的制约。海德格尔说:“不能把人和空间割裂开来。空间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来考虑的……。”笔者于2010年8月至9月期间,在福建永定县初溪土楼村落及周边土楼村落进行调研。总结不同年龄阶层的交往活动特征如下:

一、对邻里之间交往活动频率进行调查,发现整个村落居民常串门,彼此熟,如图表1。闲暇时他们喜爱集中于各个公共场所聊天。客家人会种植制作茶叶,喝茶聊天是客家人的传统。对于他们最喜爱哪些活动项目做了份访谈调查,如图表2,聊天是最受欢迎的交往方式,这点也恰好推动邻里的交往。在户外空间环境中,村落里的小桥、小卖铺、学校前小广场等均是居民们乐于光顾的场所,如图表3

笔者于2010年8月30日(早上6点到晚上21点),在村落一个地势比较平坦开阔的户外公共空间,对居民的交往活动进行观察记录,特征总结如下:

(一)少儿的交往活动。从图表4可看出,相比于青年、中老年人,少儿活动的时间、场所,活动项目等均有不稳定且不长久的特征。上午9点、中午13点、晚上19点这三个时段,少儿户外活动比较多。他们一般都是三五成群一起做游戏、玩耍,体育活动等。年幼者一般由祖父母辈照看下活动。少儿们生性活泼,擅长利用一切身边自然“道具”自得其乐。他们喜欢弃平坦大道不走,直接爬上落差两米多高的杂草丛生的地台上追逐嬉戏。这些“插曲”铸造了他们的探险精神,也丰富了自然知识。

(二)青年人是土楼村落里人数最少的群体。

种种原因,当地年轻人多数在周边城市工作生活。只在春节或一些较重要的传统节日里回村落。一天当中,青年人参与户外活动最多时为6位,分别只占交往最活跃时段里的中老年人人数和总人数的16.6%与8%。在不到10位的青年人中有几位是刚好从外地回来过七月半节日(传统的民间鬼节),而剩下的几位是村里小卖铺的老板。

在村里务农的年轻人几乎没有。

(三)中老年人是当前土楼建筑空间的主要使用者,是户外公共空间交往活动最活跃,人数最多的群体。他们的娱乐方式虽不免单调(喜欢扎堆聊天),但是在一天的活动中,除了早、午、晚餐时段外,其他时段的户外活动是相当稳定且活跃的。从图表6可看出,早上9点是老年人最喜爱的户外活动时段,人数达到36。他们的交往活动还有另一明显特点:倾向与同性聚集聊天,往往是女性聚集一处,男性聚集一处,且更乐于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人交往。

二、土楼建筑主要空间环境与人们交往活动之间的关系

(一)半公共半私密空间与交往

1 廊道、天井是土楼建筑最微妙的灰色空间之一。它们是同栋土楼几百人共用的接近自家的户外公共空间。同时,相对于该土楼外的空间来说,却是一个领域感极强的向心性私密空间。亲切宜人的廊道空间尺度,丰富的地面落差、几步一扇门,精美图案的拼砖,石缝里处处可见的苔藓、青草、小石子……每样东西都惹人亲近。一位1979年出生的居民说:孩提时,有33位伙伴与自己年龄相当,并且均出生、生活在同一土楼里(潘庆楼),那时的天井与通廊就是他们嬉戏打闹的欢乐殿堂。时过境迁,现时期村落的人口结构、数量都发生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在无保护村落(如昌隆村)。一栋可容纳几百人的大型圆楼,只住着一位近90岁的老奶奶。气势磅礴的天井空间更是透出无限的荒凉与落寞。

(二)建筑入口处空间与交往

在建筑内外之间的过渡区域,可为人们停下来适应光,热、声提供空间(尤其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是很有必要的)。土楼建筑入口这个过渡空间,夏天尤其凉快,人们闲暇总喜欢坐在入口处两边,尽情聊天、纳凉、做手工活、照顾小孩等。如图表7。还可以用来小憩和观看他人活动,并为揣摩情形、准备参与活动提供场所或至少单纯地作为一个舒适的观赏点。同时也是小孩子们嬉戏的天地。出行活动不便使得老人对于交往场所的选择范围狭窄许多,短距离的出行是老年人的首选。人的视觉范围的局限性,引发了人们寻求背部掩护的心理需求,因此背后有物体可靠的空间容易吸引人。

(三)开放的节点空间与交往

1.小广场。小学校门口前的小广场与穿梭其中的道路容为一体,这儿不单是小学生打篮球的场地,也是村落里唯一的集市场所,更是居民休憩聊天的空间。范・克林格里用一个公式总结了他的城市生活经验:“一加一至少等于三”。正面效应过程: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负面效应是: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集市往往吸引诸多聚集看热闹的人。社会性活动不断地被激活产生,广场边界坐满了人,拉家常是当地居民的重要交往活动之一。目睹公共空间中随时发生的事情也是一个吸引人的要素,小广场成了村落交往活动最活跃的场所。2.小桥、水塘、井台空间。小桥是男女老少均喜爱聚集的场所。那里溪水孱孱、绿树幽幽,是亲近自然的首选。水塘、井台这些亲水空间利用率高且与生活息息相关,使用功能带动了人们的交往功能。居民在此取水、洗菜、淘米、洗衣,小孩在此洗澡、洗头等。一幅烂漫的田园生活画卷缓缓舒展。

三、土楼建筑空间及界面的评价分析

(一)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渗透性非常差。建筑的防御性致使建筑本身与自然的完全对立。即使建筑外部空间自然景观多有吸引力,也无法促进人在其中的交往。建筑底楼均无开窗洞,只有顶楼开有约为0.5平方米的小窗口,且墙体厚度达1米多,不易让人从窗口获取建筑外的信息,室内外空间难以对话。而“跨越”物质边界能带来许多有价值的社会网络的形成。

(二)建筑外立面缺乏有趣的细部。夯土墙外立面没有凹处、门洞、出入口、台阶等,人们很难找地方停下来。且在户外并无多少支持物。没有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人们驻足、安坐下来,就不会产生较长时间的逗留,活动也就难以产生发展。许多有魅力有价值的户外活动被扼杀了。当户外空间的质量不理想时,就只能发生必要性活动。

小结:世界文化遗产有其共性更有个性。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空间与交往活动之间的关系,古往今来,在不变的物理空间与变换的人的交往活动下呈现其自身特性。该特殊性成了研究如何更人性化地保护客家土楼建筑策略问题的着眼点。长久的建筑体验者对建筑空间的感受是旁人无法全部揣摩到的。因此细致深入的访谈,了解当地居民对建筑独特的切身体验,对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IJT2011魅力珠宝耀世界日本第22届东京国际珠宝... 下一篇:软装饰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