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县蔬菜豆野螟发生动态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03-09 02:29:10

郧西县蔬菜豆野螟发生动态及防治措施

导读:郧西县豇豆面积面积日益增长,但豆荚螟为害却限制了豇豆的规模发展。为此,于1990-2015年采用灯下观测法调查了当地豆荚螟发生情况,2013-2015年于田间调查了豆荚螟为害情况。根据豆荚螟为害特点,提出应在6~9月尤其是7~8月豆荚螟3~4・代重点防治。

郧西县地处鄂西北边陲,北依秦岭、南临汉江、三面环秦、一面接楚,处鄂陕豫三省边陲,史称“秦之咽喉,楚之门户”,处于华北自然区域和华中自然区域之间,属于副热带北界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769.6 mm,最多1 243.8 mm(1964年),最少437.1 mm(1976年),日最大降水量122.8 mm,主要分布在夏秋季,春冬季干旱居多。年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41.9℃(1966年7月19日), 极端最低气温-11.9℃(1967年1月16日)。全年无霜期237天,年均日照时数1 856.4 h。目前菜地(保有量)面积达到4 200 hm2,其中核心规模基地913 hm2,总产量30万t,总产值11亿元,是郧西六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豇豆、菜豆每年播种面积在667 hm2以上。随着蔬菜加工产业的发展,豇豆种植面积日益增长,但豆野螟的为害制约了豇豆的规模种植发展,据调查在豇豆主产区豆野螟为害率在20%左右,高的达30%以上,严重影响豇豆产量、商品率。为此,笔者和同行对郧西豆野螟发生动态进行系统观察,探讨绿色防控措施。

1 豆野螟为害状

主要以幼虫蛀食荚、花蕾和种子,造成秕荚、空荚,3龄幼虫还可以转荚为害,入蛀孔大,有粪便堆积,里面有吐丝分泌,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2 豆野螟发生情况

2.1 灯下观测

通过1990-2015年18年(这期间因各种原因如统计人员工作变动、单位领导变动等,有几年统计数据不全,所以只以完整18年的数据资料分析)灯下观测,郧西县每年发生6代,主要为害代为2~5代,时间在6~9月。第1代始虫期在4月中旬,有3年见虫,因豇豆还未挂果,故未作统计。第2代旬发蛾最高量是5月下旬、6月上旬,旬平均蛾量分别为12、11头,其中1999年5月下旬55头,1997年6月上旬34头;第3代旬发蛾最高量是7月中下旬,旬平均蛾量分e为53、56头,其中2013年7月中旬350头,2014年7月下旬230头。第4代旬发蛾最高量是8月下旬,旬平均蛾量为 71头,其中2011年349头。第5代旬发蛾最高量是9月中旬,旬平均发蛾量 42头,其中2011年265头。第6代10月下旬为绝虫期,有3年出现,但因此时郧西县已不适宜进行豇豆、菜豆生产,故未作统计。

2.2 田间调查

①调查方法 2013-2015年于郧西县城关镇车家沟村每年按代次调查4次。于豇豆采摘期,调查5户,每户调查5棚,每隔5棚取1棚,摘取后记录条数,统计为害条数,计算为害率,取平均值。

②3年为害率 由表1可知,2013-2015年为害率分别为18.8%、19.2%、16.3%,差别不大。

③代次为害程度差别大 2代为害率6.5%,3代为害率21.8%,4代为害率31.3%,5代为害率13.3%。通过各代次为害率看,郧西县豆野螟为害主要是3、4代,特别是4代为害最重。

3 综合防治措施

抓住6~9月重点防治,特别是7~8月高温多湿季节,应加大防治力度,提高防治效果。

3.1 农业防治措施

选用早熟丰产品种,减少成虫产卵和幼虫为害;注意轮作,及时翻耕整地,除草松土,消灭越冬虫源;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并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减少虫源。

3.2 物理防治

在集中豆田安装杀虫灯诱杀成虫,悬挂黄色粘虫板(纸)诱杀成虫,减少虫源。

3.4 生物防治

在老熟幼虫入土前,田间湿度高时,每667 m2用白僵菌粉剂0.5 kg加细土5 kg撒施。成虫产卵期释放寄生蜂效果也很好。

3.5 药剂防治

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可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多杀霉素、阿维菌素等生物制剂和印楝素、蛇床子素、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合理选用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等化学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药剂防治应以治花为主,始花期喷1次,盛花期第2次用药,用药间隔期7~8天。喷药的最佳时间在9:00之前豇豆花盛开时,重点喷药部位为植株花蕾与落地谢花。

3.6 掌握正确施药方法,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

不得随意加大药剂施用浓度,同时注意不同药剂轮换使用。药剂要均匀喷到花蕾、花荚、叶背、叶面和茎秆上,重点为花蕾和花荚。喷药量以湿润有滴液为度。豇豆生育期长,边开花边采收,因此,应当先采收后施药,采收前7天严禁施药。

上一篇: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图案的创新形式 下一篇:浅谈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