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钢琴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03-08 06:52:10

高师钢琴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摘 要: 高师钢琴教学较古板、传统,为了使高师学生在短短几年中更快地提高能力,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四种方法,供同仁借鉴。

关键词: 高师钢琴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方法

要想改变传统的钢琴教学单调被动的教学模式,对钢琴教学实施改革和创新,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多年的高师钢琴教学实践,我总结出几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激发法

激发法是教师运用发问的技术,提出有激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方面地追求各种事物的新意义,分析探索知识的动机,发现新知和新事物。为培养新的艺术教育人才,高师钢琴教学必须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作为成年学生,他们已有独立的个性和想法,因此教师要爱护和尊重他们。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或搜索自己根本不了解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寻求答案,这种教学方法比单纯的讲解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师学生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理解和逻辑思维力较强,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增强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提问要切中要害,提出有启发意义的问题,这是激发教学法实施的关键。譬如在学生基本弹奏出一首奏鸣曲的框架时,教师可提出:奏鸣曲式快板乐章如何使呈示部和再现部表现出不同?这首作品与作曲家的其他作品在音乐语言上有何不同?有什么独特的性格和表现手法?等等。通过这样的提问、启发,学生进一步挖掘作品的内涵,达到创造性演奏的目的。同时,每个学生都有个别差异,个人的经验不同常会遭遇挫折,使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降低。这时教师应提供一定的线索或指引,激发学生的思维,辅导学生探讨问题的关键,搜集有关资料,创造一些新观点和新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允许学生大胆提出新见解,激发学生自觉探索学习中的新课题。

二、形象思维法

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表象来进行思考,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塑造新的形象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就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在音乐学科中应用得最为广泛,听乐、奏乐、歌唱、指挥、作曲等都需要有丰富的生活联想及艺术想象。因为没有丰富的联想,就不会具有表现力及感染力。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应尽可能地采用形象思维法进行教学,启发学生的再思考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如,许多高师学生由于学琴的时间短,弹奏时手臂与身体的协调能力差,总是解决不好手臂、手腕的放松问题。教师可把手臂比喻成吊桥,手指尖与肩关节好比吊桥的两头,是固定住的、支撑住的,而桥身,即手臂却是自然下垂的,非常放松。还有一些学生在弹奏时,总把手腕吊得过高或压的很低,影响到用力的通畅,发出的音质要么发虚,要么生硬,缺少弹性。在教学中可把手臂比喻成一根水管,水管只有不堵塞,水流才能畅通无阻。手腕的过高或过低,好比水管被堵塞,因而影响到用力和发音。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能迅速浮现出参照物,及时调整自己的用力状态。又如柴可夫斯基的《十一月雪橇》形象地描绘了冬季的俄罗斯:快乐的马车夫赶着雪橇飞驰在广阔的雪原上,洒下了一串清脆的铃声。钢琴演奏中的形象思维就是对乐曲的旋律所表现的形象或表象,进行艺术思考,再通过艺术概括后,以演奏塑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来反映乐曲的内涵。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由双手八度齐奏的旋律,宛如俄罗斯带五声性音调的民歌。中段音乐更加轻快、活泼,右手用轻巧的快触键方法奏出带有装饰音的跳音,形象地描绘出马车飞奔时响起的清脆铃声;马拉雪橇飞速地奔驰着,第48―50小节,右手16分音符的快速跳音宛如响彻在草原上的马蹄声。

三、比较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的方法给人印象深刻,易于理解作品。高师学生的特点是理性强于感性,教师应发挥其思维在比较分析归纳方面的优势,注意比较分析,进而加以归纳总结,使知识经验条理化,通过理性带动感性,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比较的过程中将音乐要素重新组合,构建出新的音乐形象,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语言的变化,充分发挥音乐的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如通过比较教学法,指导学生用听觉分辨出音质的好坏、对错,从而调整触键方式。教学中可辅以正误两种示范,并配合理论讲解。通过比较,学生提高了鉴别力,提高了音乐审美能力和演奏质量。再有,通过比较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音色、力度、和声、织体,等等,学生了解他们存在的差异,感受到不同的音乐语言、音乐风格,这对他们提高分析作品的能力和音乐表现力有极大的帮助。譬如巴洛克时期古钢琴的构造及发声原理决定了乐器的音量很小,演奏中在句子和句子之间、段落和段落之间采用“阶梯式”的力度处理,即层面式的渐强渐弱。古典时期由于近代钢琴的出现,音域有所拓宽,可做渐强、渐弱的变化,因而音乐表现力比巴洛克时期丰富。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制造工艺有了革命性的突破,音域从最初的四组半扩展为七个半八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手段,力度幅度有了更大的拓展。通过比较,学生进一步明晰演奏的风格感和分寸感。此外,对学生演奏的作品,可借助音响、录像手段比较不同钢琴大师的版本,发挥高师学生理解能力强的优势,通过感受大师在结合自己的心灵体验中对作品各自不同的“解释”和“演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提出不同的看法加以探讨,形成对作品的独立见解,有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迁移法

迁移法从本质上看是学生自身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映,是创造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综合体现。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迁移教学方法,挖掘高师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钢琴学习不仅是动作技能的学习,必须有认知的参与,而且是音乐表现力的学习,需要高师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及感情的投入。高师学生大都有较好的文化基础,理解力也比较强,并且都有各自的音乐特长,除钢琴以外,还有声乐、弦乐器、其它键盘乐器,以及管乐器、民族乐器等,并且一般都有学过其音乐表演形式和理论,在音乐上并非“零”起点,而这正是实现他们对钢琴学习能力迁移的基础。因此,无论是何种特长的学生,在认知的层面上,已有的音乐能力就为钢琴学习提供了迁移的可能。钢琴演奏首先是一种音乐上的表现,在弹奏中所要表现的各种音乐要素的概念,如:旋律、和声、节奏、力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高师钢琴教学要重视学生既有的经验与特长,发挥他们在文化上的优势,促进他们能力的迁移,从而提高钢琴的演奏水平。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是多样的、多变的,适合个体差异的,每位教师都可依据自己的需要与实际情况,撷取或创造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孙明珠.简明钢琴教学法.[M].华乐出版社,1997,11.

[2]董道锦,孙明珠编选.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6.

[3]刘助柏等.知识创新思维方法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

[4]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

上一篇:对高中艺术类学生进行钢琴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 下一篇: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