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邻近性与区域创新关系探讨

时间:2022-03-08 04:03:23

地理邻近性与区域创新关系探讨

摘要 与“地理学已死”的认识相反,由于知识的特性和创新的背景依赖,在区域创新的研究中地理邻近得到重视。地理邻近在区域创新经济学中的位置与传统空间经济学中的位置一样,只是创新的促进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空间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在目的上是一样的,但由于各自不同的经济决定变量导致了对地理邻近性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尝试从知识流动和集体学习视角,对一直被视为“黑箱”的地理邻近性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地理邻近是“距离产生美”,太多或太少的地理邻近对集体学习和区域创新都是不利的。同时地理邻近性既不是区域创新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它和其它类型的邻近相互促进,相互替代。ICTS的发展使传统空间经济学中地理邻近的重要性降低,ICTS更进一步发展同样会使区域创新经济学中的地理邻近性重要性降低,也许未来的虚拟经济的世界里真的不太需要物理世界的地理邻近。

关键词 地理邻近性;区域创新;知识流动;集体学习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3-0035-05

自《剑桥经济学杂志》1999年发表关于邻近性和知识创新主题的论文以来,“邻近性”已经成为近些年区域经济研究,特别是关于集群、产业区等对空间感兴趣的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虽然邻近性本身蕴含着比地理邻近性丰富得多的内容,但当提到邻近性时,最容易反应到的,同时也是空间经济学寻求自身价值时直觉反应的是地理邻近性,其也是目前关于邻近性争论的起点和焦点。

地理的邻近始终是传统空间经济学的核心,空间经济学家们一直而且将继续试图清晰邻近性的内容和影响,这有助于达到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即:把空间作为一个变量内生于经济理论中。然而,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以前基于空间的主要问题(典型的如运输费用)正在被ICTS (信息通讯技术)逐步消解,甚至在空间经济学内部,有人认为距离对于知识的获取与扩散已经不重要,ICTS可以使知识很快邻近和扩散。

然而,与演化密切相关的创新经济学的发展使地理邻近性在新的分析框架中得到了重现和重视。由于知识的根植性和默会性、区域发展要素的本地依赖以及区域创新本身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和地方化特征,地理的邻近对于学习、创新及区域的发展注定是重要的。本文首先考查传统空间经济学中地理邻近性的消退到创新研究对地理邻近的重现的演变历程,然后从知识流动与集体学习视角,分析地理邻近性与创新之间的内在逻辑。第三部分讨论地理邻近性的作用机理,重点分析地理邻近性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地理邻近性与其它邻近性之间的关系。文末对文章的结论进行总结和评述。

1 地理邻近性的消退与重现

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不可能在没有长度和宽度的虚点上进行,人类的生产活动总要在一定的空间进行。1826年,杜能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认为成本和价格是一个国家确定生产布局的决定因素,而产品生产地和消费地的距离成为了一个国家生产布局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运输距离导致成本上升而出现的地租差别,最终农业分布应按照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式农业区等不同的圈层布局。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认为实际对区位起作用的区位因子主要是运输成本(运费)与劳动成本(工资)及集聚、分散因子。区位因子的合理组合使得企业成本和运费最小化,企业按照这样的思路就会将其场所放在生产和流通上最节省的地点。

克鲁格曼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区域为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从而使得制造业企业倾向于将区位选择在市场需求大的地方,但大的市场需求则又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1]。新城市经济学模型一般都将城市地域假设成集中生产(综合消费品)的单一中心的同心圆均质区域,进而住宅的需要仅仅与个别地点的规模和立地有关,而与外部效应和公共部门的政策无关,并且它们各自的活动被反映到市场竞争过程中地租的空间分配上[2]。

在研究空间的外部性时,有学者认为个体有一种相互作用和寻求社会联系的基本特性,是一种还没有被很好满足的人类本性。每个主体都会因为其他主体而产生的正的空间外部性而受益。这种外部性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弱,这些外部性存在和特点促使了集聚过程[3]。Lucas 在思考为什么许多经济主体都集聚在曼哈顿这个中心,尽管这个地方地价昂贵,甚至有别的地方比这里更便宜,更适宜,认为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主体希望能够地理邻近[4]。

总体上说,传统空间经济学对于地理邻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经济主体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空间的位置始终是重要的考虑因素,经济主体会从与同行、顾客、竞争对手的邻近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性中受益。尽管邻近性的重要性被高度的认同,但在研究中却被视为一个 “黑箱”,具体内容和作用机制很少被详解。

然而,传统空间经济学追求一般均衡和脱离了一切制度、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单纯从资源、能源的角度加以考察的局限性在ICTS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和学习经济时代丹麦创新学者Lundvall 和 Borras (1999)认为面对快速变革的全球环境,学习经济是一个新的、更合适的术语。在这种环境下,专业的编码知识变成“生命周期很短的资源”使得“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决定了个人、企业、区域和国家经济绩效”。本文认为知识经济和学习经济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认识同一个问题的视角不一样。的背景下,其基于地理邻近的分析对现实越来越缺乏解释力并受到了那些试图打开地理邻近性这个黑箱的研究的挑战。

全球经济并没有出现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所认为的全球区域发展的趋同或归一化过程,区域经济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由资本、劳动和技术推动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过程,且必然受到时代背景和区域条件的制约和塑造[5],在区域研究上越来越多地向创新的视角渗透和转向,重视区域发展中各种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Marshall强调了企业相互邻近带来的好处在于共享的劳动力市场、提供共享的中间投入品和“产业的秘密弥漫在空气中”而产生的本地溢出效应。Marshall发现了产生集群的“空气”,但是在他的那个时代,企业之间的联系基本上限于物质的投入产出,信息、创新等非物质联系几乎不存在。因此,受历史时代所限,Marshall没能将他的协同创新的环境这一思路充分展开,地理邻近性的黑箱没有被完全打开。要打开黑箱,就要研究企业内部是如何从地理邻近的因素中获益的。对这个问题主要有三个不同方面的研究: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生产过程的柔性化和非贸易关系与学习态度的重要性;把创新发展看成一个知识要素[6]。

事实上,三个方面的研究都可以统一在区域创新的

框架下。区域创新是创新在区域层次上的体现,其最本质的含义在于一个区域是否形成了一种有利于知识流动和创造的制度体系,形成了一种与技术进步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7]。已经落于某个特定区域的企业不愿意离开这个区域,或者说能从该区域受益是因为这个区域的人力资本具有专用性,而人力资本具有专用性是因为这个特定区域的某些知识是以该区域的人力资本为载体。许多企业集聚在一起,通过它们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使学习和创新变得更加容易,因为知识蕴含在网络中,网络本身就是知识。创新系统学派、创新环境学派以及Saxenian对硅谷的研究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创新是一个交互的社会学习过程,地理邻近性有助于企业在创新网络中获得正外部性。把创新发展看成一个知识要素在创新地理的研究中找到踪迹。创新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区域,毕竟“知识在走廊和街道间流动比在大陆和海洋间要容易得多”(Feldman,1994)。

地理邻近性对于区域创新有着深刻的影响,“地理学已死”和区域创新对地理邻近性的强调之间的不一致,首先要从区域创新和地理邻近性之间的关系着手。而对于任何层面的创新来说,知识、学习、创新三者天然的联系在一起。区域创新是区域层次上相关主体间交互作用的学习过程,而集体学习是集群背景下群内企业与机构等组织间的互动所带来的知识传递、积累及新知识的产生过程,是“知识积累的社会过程,依靠共同的规则与程序,使得个体可以协调行动,解决问题”(Capello,1999)。

在知识经济和学习经济下,区域的发展关键在于区域的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又和区域内的知识流动及区域内主体间的集体学习相关,而地理邻近性和知识流动、集体学习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下文将分析)。所以,地理邻近性在区域创新中有着自己重要的位置。而新制度经济学中交易成本的概念在地理邻近性和区域发展的关系中也有其意义。科斯认为聚集区内企业的地理接近,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对称性,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并节省企业搜寻市场信息的时间和成本,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描绘创新视角下地理邻近性研究的逻辑(见图1)。

2 地理邻近性的作用机理

在创新研究的视野里,分析地理邻近与创新和学习的问题时不能把地理邻近性单独割离,应该与其它类型的邻近一起共同分析[8]。法国邻近动力学派首先提出了邻近性包括了许多维度的观点,并分析了经济主体间非市场的协作、集体行动过程中群体和网络的行为、经济活动中本地与非本地的制度等方面的内容(Gilly and Torre,1999,2000)。本文从邻近动力学派观点出发,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地理邻近性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一是地理邻近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二是在对学习和创新的作用中,地理邻近性与其它邻近性之间的关系。

2.1 地理邻近与企业创新绩效企业的创新绩效有很多影响因素,这里讨论的创新绩效限定在不同地理邻近程度这个维度上。之间的关系

有相当多的文献表明了空间上集聚在一起的企业能够从邻近的正外部性中获益。距离缩短使主体间能更容易、更充分地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信息和转移隐性知识。相反,距离越远知识的正外部性就越弱,隐性知识的转移就变得更加困难。即使是显性知识的使用和传播上,距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因为显性知识的解释和吸收需要隐性知识和空间的邻近[9]。尽管ICTS使知识的可贸易性(tradability)和可编码程度(codification)增强,但虚拟现实的邻近性仍然不能完全替代物理现实的邻近性,“即使在相互很熟悉的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要比各种电子工具的交流好得多”(Lorenz,1995)。面对面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技巧,有助于解决问题,有助于社会化和学习,有助于心理激励[10]。

实证研究倾向于表明知识的外部性与地理有关:距离知识源近的企业比远的企业有更好的创新绩效。例如,那些准备进行海外扩张的大型零售商往往首先选择与母国临近的市场作为海外扩张的第一步[11]。法国零售商在西班牙市场进行了大量的海外扩张活动,德国零售商在奥地利寻求发展,荷兰零售商向比利时扩张,以及英国零售商将爱尔兰作为国际化的首选都符合这一理论(Alexander,1997)。这种选择的目的不仅仅是因为费用,还因为邻近能给企业的学习和创新带来便利。

地理邻近性不仅和知识有关,还与空间的其它因素有关。例如,厂商因为相互邻近,基于区域内共享的语言、规范和习惯、态度、价值、预期,产生了信任,使所有厂商之间重要的隐性的、所有人共有的知识得以流动[12]。产业集群的研究中,对集群的效应延伸至交易成本之外,加入社会互动对传播知识的重要性来凸显地理距离的意义,称之为非贸易的相互依赖,指区域内共享的社会属性(惯例、风俗、理解)能够促进厂商间的学习,经济行为镶嵌于区域文化之中,构成维持创新和竞争性的脉络性条件。

因此,地理邻近性有助于相互学习和创新。但是,地理上过分的邻近对于学习和创新也是有负面影响的。当一个区域变得过分的邻近和内向(inward looking),区域内主体的学习能力会减弱到失去创新能力和不能对外部的变化作出反应的地步,这种空间的锁定状况最容易出现在那些高度专业化的地区[13]。Malmberg和Maskell指出,“强烈的本地创新环境,除了提高创新行为以外,还能够导致锁定情况,即本地结构变得狭窄地集中于特殊类型的经济活动(技术、组织、市场行为)以致不能转移到新的发展轨道”[14]。

地理邻近对于学习和创新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容易逐步形成稳定、刚性、紧密、封闭的关系网络。在知识变化迅速和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的情况下,网络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和柔性,否则会影响其吸收能力和变革能力;地理邻近下的面对面的机制有助于隐性知识的生产和流动,但形成的知识往往也具有高度的隐性,不利于该网络和外界的交流,容易形成“知识的孤岛”,缺乏和全球知识网络相通的管道(Bathelt,2004);距离太近有助于学习知识,但却不利于忘却知识。忘却学习(unlearning)是学习的重要部分,拥有已经应该忘掉的知识的害处远远大于没有知识。在没有新知识的冲击下,要进行忘却学习是不太可能的;还有,距离太近容易导致“联接锁定”[15]。使主体转换到另外一个联接时困难,即使其是值得的,这会构成区域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在区域发展的实践中,有很多开始创新能力很强的区域最后在竞争中落败,部分是因为经济主体间地理邻近的程度太多从而导致了区域发展的空间锁定。所以企业的创新绩效和地理邻近性程度之间有一个倒U型的曲线关系,即地理邻近性在某个程度之前与创新绩效是正相关的直到某个临界值,然后就是相反的关系。这或许和那句熟悉的谚语“距离产生美”相一致,地理邻近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而在那些根植性的研究中,地理邻近性和创新绩效一直是正相关的[16]。

2.2 地理邻近与其它邻近的关系

法国邻近动力学派首先提出邻近性不仅仅包括地理邻近性,还包括组织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Kirat and Lung, 1999)。对创新和邻近性关系进行审视的一篇文章中,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Boschma(2005)总结了五种类型的邻近及它们的一些特征(见表1)。

地理邻近对区域的学习和创新有重要影响,加上存在于空间的其它要素,构成此空间的独特性,然而,在提升“地理空间”地位之后,发现了知识传递还存在着比地理邻近更关键的其它支持性的条件。只有地理邻近性并不一定会带来知识的共享和创新的发生。例如有的跨国公司通过在当地设立分厂而试图进入某地的知识网络时失败了,因为要进入一个本地知识在其中流动的由个人关系构成的严密网络是非常困难的[17]。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技术的守护者从外部带回知识或信息时,这些信息或知识只扩散到他们内部人的网络里。这说明地理邻近并不是创新的充分条件,必须和其它类型的邻近一起才能起作用。同样,地理邻近也不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其它类型的邻近可以作为地理邻近的替代。在项目团队中,虽然没有地理的邻近,但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心权威,成员具有共同的认知模式,只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相互学习和作用可以不需要地理邻近,即使是隐性知识的流动,也可以通过经常的会议、旅行之类的短期接触来实现。

也就是说,还有其它种类的邻近,它们有的可以作为地理邻近的补充共同完成学习与创新过程,有的可以作为地理邻近的替代而完成学习与创新过程。地理邻近性有助于组织间的相互学习,但是不能把其与其它类型的邻近割离开来。它们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互替代。几种邻近都可以单独,但经常是结合在一起为学习和创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3 结论评述

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土地、劳动力等有形资源是经济的决定变量,地理邻近性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因距离带来的成本、区位因素及邻近的外部性。ICTS的发展使这些影响正在消失或减弱,地理邻近的重要性受到了质疑。在知识经济和学习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学习成为最重要的过程,在区域层面上,地理邻近性对于知识的流动、集体学习都有重要的影响,故其理所当然地在区域创新经济学框架内有其地位。空间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在目的上是一样的,但由于各自不同的经济决定变量导致了对地理邻近性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地理邻近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同样也是知识和学习的特性决定的。地理邻近太少导致知识流动和学习的困难,太多又会导致知识流动的封闭和学习的空间锁定,经济学会去证明这个最优点的存在并积极寻找,但管理实践中要求掌握这种动态的平衡,这对于创新管理是很重要的。

正如文中分析,地理邻近既不是区域创新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在更广阔的视野里,地理邻近在区域创新经济学中的位置与在传统空间经济学中的位置一样,同样会受到质疑,它只是创新的一个促进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ICTS的发展使传统空间经济学中地理邻近的重要性降低,ICTS更进一步发展同样会使区域创新经济学中的地理邻近性重要性降低,也许未来的虚拟经济的世界里真的不太需要物理世界的地理邻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Krugman Paul.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3): 483~490.]

[2] 朴寅星.西方城市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课题[J].城市问题,1997,(1):45.[Pu Yanxing.The Devolopment and Main Task of Westem Urban theory[J].Urban Problems,1997,(1):45.]

[3] Papageorgiou YY, Smith T R. Agglomeration as Local Instability of Spatially Uniform Steadystates[J]. Econometrica,1983,51(1):109~118.]

[4] Lucas 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 Monetary Econ,1998,22(3): 42.

[5]李青等.区域创新视角下的产业发展:理论与案例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Li Qing.Industrial Devolopm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 of Innovation:theory and Case Study[M].Beijing:Commercial Press, 2004:7.]

[6] Andre Torre, JeanPierre Gilly. Debates and Surveys: On the Analytical Dimension of Proximity Dynamics[J].Regional Studies, 2000, 34(2):171~172.]

[7] 巨文忠.第四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289~296.[Ju Wenzhong.Proceedings of Annu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soft Science[C].2004:289~296.]

[8] Boschma. Does geographical proximity favour innovation[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4th Congress on Proximity Economics Marseilles, 2004:1.]

[9] Howells J.Tacit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J].Urban Studies,2002, 39(3):.871~884.]

[10] Michael Storper, Anthony J Venables.Buzz: facetoface contact and the Urban Economy[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4, (4):351.]

[11] CIG. CrossBorder Retailing in Europe[M] . London :The Corporate Intelligence Group, 1991: 58~111.

[12] Gertler M S. Best practice? Geography, Learning and the Institutional Limits to Strong Convergence[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1, (5):26.]

[13] Ron A. Boschma.Proximity and Innovation: A Critical Assessment[J]. Regional Studies,2005, 39(1):61~74.]

[14] Malmberg A, Maskell P.Towards an Explanation of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and Industry Agglomeration[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997, (l.5):38.]

[15]Henrik SornnFriese, Janne Simoni Sorensen. Linkage Locki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the Resund Meditech Plastic Industry[R].This Paper was Written as Part of Research Theme 4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LOK Research Center, 2005.]

[16] 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91(4): 481~510.]

[17] Breschi S, Lissoni E. Mobility and Social Networks: Localized Knowledge Spillovers Revisited[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kshop ‘Clusters in High-technology: Aerospace, Biotechnology and Software Compared', Canada: Montreal, 2002:112~118.]

Geographical Proximity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Flows and Collective Learning

LI Fugang WANG Xuej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China)

Abstract Contrary to the ‘death of geography', geographical proximity is appreciated in the field of regional innovation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and the context dependent of innovation. The station of geography vicinity in Regional Innovative Economics is the same to that in the traditional Spatial Economics.It is only a promotive factor to innovation,but not determinative.Spatial economics and innovation economics have the same goals,but their understanding on geography proximity is quite different caused by that different economy modes decide variable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function mechanism of the once ‘black box'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flows and collective learning. We think, as to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geographical proximity still fits the proverb ‘absence makes the heart grow fonder', too much or too little geographical proximity may be detrimental for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Further, geographical proximity is neither a necessary nor 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regional innovatio it will facilitate and substitute mutually with other forms of proximity.ICTS Development decreased importance of geograhy proximity in traditional spatial economy.ICTS further development decreased importance of geograhy proximity in regional innovation economy.It is possible that in the futher virtual economic world,there is slight need for geograhy proximity.

Key words geographical proximity; regional innovation; knowledge flows; collective learning

上一篇:企业环境行为:环境政策研究的微观视角 下一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土地利用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