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2009―农村改厕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3-08 10:02:45

昆明市2009―农村改厕的实践与思考

苏洪海(1978-),研究生,主管医师,主要从事病媒生物和农村改水改厕工作。

摘要:目的:总结昆明市2009-2011年农村改厕的具体工作措施及相关成效,及时清理存在问题及反思,为昆明市建立本地特色的农村改厕及督导模式。

方法:昆明市2009-2011年共建造4.84万座无害化卫生厕所,从多个方面开展具体的工作,同时也存在多个细节问题,需要有多方面的推动。

结论:农村改厕工作能够降低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提高卫生观念和健康行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持久进行推广。

关键词:农村卫生改厕实践反思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28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58-01

2009年以来,昆明市把农村无害化厕所改厕工作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来推进,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深入动员、示范领导、因地制宜、多方筹资、强化督导等工作,改厕工作取得相当大的成效。

1基本情况

昆明市辖14个县(市)区,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21万,其中农户86.82万户,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63.58%。2009-2011年期间,昆明市共争取到4.84万座无害化卫生户厕的项目建设任务,以县为单位,昆明市2009年农村改厕项目覆盖率为35.29%,2010年为58.82%,2011年为68.42%。据2011年底统计,农村总户数为81.57万户,累计卫生厕所户数为58.39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71.58%,较2008年底提高了9.5个百分点;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为40.55%,较2008年底提高了9.73个百分点。

2主要做法

2.1领导重视,切实落实目标责任。市委、市政府把农村改厕列入政府民心工程,纳入重点工作内容,切实加强农村改厕工作的领导。2009年我市成立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时间进度、经费安排以用相关技术要求,对全市农村改厕工作做了及时的安排部署。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上述机构,并组建改厕专业施工队伍,负责项目施工任务。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为全市农村改厕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2.2深入动员,调动农户改厕积极性。改厕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除了领导重视、经费保障等因素,还与农民的认识度和参与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切实提高农户改厕积极性,一是从思想教育入手,提高群众思想认识。市爱卫办印制大量的改厕技术资料和宣传画,分发至各县(市)区、乡镇、村民作为培训宣传的资料。二是开展改厕技术培训。各县(市)区在项目实施前,组织各项目镇、村领导、工作人员、技术人员参加改厕技术培训会。通过培训,提高了基层干部对农村改厕工作的认识,增强了改厕技术水平。

2.3示范引导,实施整村推进策略。为切实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使农村改厕工作形成规模化效益,各县(市)采取以整村推进的改厕措施,施工过程中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的原则,确保各个环节不出问题。在项目村首先建成几个示范户,让群众直观地感受改厕所带来的好处,通过示范户的典型作用和辐射能力,充分调动起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使改厕工作得到全面推进。

2.4多方筹资,确保改厕顺利进行。为了切实解决好改厕资金缺口大的问题,充分调动农户改厕积极性,在改厕经费筹措采取“政府引导、部门合作、农户补助”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引导农户投入。在保证中央、省级农村改厕项目资金全额到位的基础上,市政府从卫生经费中拨出专项资金每座厕所补助100元用于2010-2011年的项目建设,各县(市)区积极开动脑筋,争取与相关部门农村建设补助资金合作。

2.5因地制宜,改厕形式多样化。在无害化户厕的建设上,根据土地、经费及农村住宅地规划建设的需要,在坚持建造技术标准的基础上,采取因地制宜、多样化的改厕形式。目前形式有一家一户的、有多家共用一个扩大容积的三格化粪池的、有两家厕屋共用一堵墙隔断减少成本的等。改厕形式多样化,提高了改厕工作的效率,得到农民的欢迎和支持。

2.6强化督导,严把建设质量关。市爱卫办和市疾控中心每月对各项目县改厕工作进行督查,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各县(市)区爱卫办和疾控中心经常深入实地对各项目镇改厕施工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对施工过程中执行技术规范不严格的,及时制止并予以纠正,以避免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做到每改一户、合格一户,切实保护农户的合法利益,使百姓长期受益。

3成效

3.1相关疾病得到控制,人民健康得到保护。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后,人的粪便直接进入密闭的化粪池厌氧发酵后,减少、去除、灭活粪便中生物性致病因子使其失去传染性,蛆和苍蝇的密度得到了控制,有效地阻断了污染源和病菌的传播渠道,对于减少肠道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发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全市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来看,改厕工作实施三年以来,肠道传染病新发病例从2008年的3974例逐年下降,2009年为3294例,2010年为2737例,2011年为2297例,下降幅度为42.20%。

3.2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改厕过程中,村民普遍接受健康教育知识,健康意识和行为习惯有了大幅度改变。改厕后,粪便通过三格化粪池进行密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农村的粪堆减少了,农村环境卫生逐渐变得干净、整洁,农村局部和整体的环境卫生水平明显改善,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打下基础,作出示范样板。

4存在的问题

昆明市农村改厕工作已经取得巨大进步和成功,但仍然存在以下六个问题:一是农村改厕经费保障不足:新建一座无害化卫生户厕成本不低于2000元,三级补助经费从2009年600元/座增加至2011年800元/座,除部分的县、乡、村再有少量经费投入外,其余约40%的费用需要农户筹集,给农民生活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二是农村无害化户厕覆盖率不高。卫生厕所覆盖率达71.58%,但无害化户厕仅达到40.55%。三是健康促进力度不足。改厕项目健康宣传资料覆盖率低,依然存在着宣传教育工作疏忽的方面。四是农民对正确使用无害化厕所的认识不足。农村居民对于改厕项目的作用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会影响到改厕工作的推广和普及。五是在经济效益方面,部分居民仍然未能意识到改厕项目是要取得环境效益、卫生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六是通过现场评估,部分卫生厕所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节问题[1]:如过粪管安装没有达到技术要求、三格化粪池有效容积达不到规范要求、或三池的比例不规范、部分厕所的厕屋面积、高度不够,便器安装位置不合理、无害化处理的粪液没有进行有效利用,在地下部分建设时就留有溢粪口,随意排放,污染环境的现象;及受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的卫生户厕没有入户进院等。

5思考

5.1注重改厕的后续管理,确保改厕工作的可持续性。农村改厕包括建设和管理维护两方面,其最终目的是改善环境,以取得卫生、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厕所设施按要求改建或新建之后,要有合格、正确的使用方法才能维持设施正常运转,长期发挥效益。只有把建设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卫生厕所的预期效果。

5.2加强技术指导和粪便无害化监测,进行科学评价。充分发挥技术指导作用,加强改厕与粪便处理的技术指导,包括对改厕业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以及室外卫生户厕的合理布局、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的正确位置以及与卫生户厕的连接等现场技术指导。尤其是要制定一套适合昆明市的、完善的、切实可行的督查验收标准,对改厕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对粪便无害化处理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5.3明确各部门职责,将改厕工作提升到更高层次。今后的工作重点在于巩固成果、规范建设、着重抓好农村新房卫生户厕的建造、农村遗留的部分“钉子户”的户厕改造和简陋无害化厕所的改造以及外来流动人口的户厕改造工作。只有明确各部门职责,各部门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使得农村的改厕工作有新的更大的突破和进展,使得改厕工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使农村改厕逐步走上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5.4深入宣传和发动,形成改厕工作的良好局面。农村厕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实点是改善群众生活环境,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引导群众自觉参与至关重要。下一步要积极发动群众,努力依靠群众,大力宣传改厕工作的重要意义,围绕改厕后带来的益处和整个农村卫生环境改善方面开展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卫生厕所相关知识,深化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力度,让广大居民认识到位、态度到位、行为改变,提高群众理解、参与农村改厕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强向领导、向社会的宣传,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形成全社会重视、参与农村改厕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刘玉良.农村卫生厕所建造技术.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上一篇:浅谈临床肾功能检验项目与意义 下一篇:静宁县饮水型氟中毒防治监测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