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刻石(连载.2)

时间:2022-03-08 09:04:23

上期我们介绍了被誉为“石刻之祖”的石鼓文,石鼓文的年代历来争议不少,但大多数文字学家都认为它应该是秦朝统一六国之前出现的,因为从篆书字体演变来看,这个时期的文字是沿着大篆、石鼓文、小篆的顺序发展而来的。

讲到小篆,有必要讲一点秦朝的历史。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中的秦国打败了其他六个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帝国秦朝。秦始皇在建国之初就开始着手统一文字工作。在国家统一之前,七个诸侯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字,一个字往往有很多种不同的写法,不方便政治统治和文化交流,因此废除异形汉字,整理出一套字形标准统一的文字势在必行。

秦朝擅长书法的丞相李斯将大篆字体进行了归纳和删减,一种笔画更加简单,字形更加规范的篆书出现了,秦始皇对新字体非常满意,并下令向全国推广,这就是在我国文字史和书法史上都具有特殊意义的字体“小篆”。从此,我国文字的发展和日常应用不再自由随意,充满着天马行空般的不确定性,而是从字形构造上呈现出了整齐划一的严谨性和规则化,汉民族文化这辆厚重华丽的大车终于在两千年前被换上了结实牢靠的车轮,向着今天一路走来。

小篆字体确立以后,秦始皇为了显示他作为千古一帝的威严和秦王朝的强大,经常到全国各地巡游,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喜欢树碑刻石,为他歌功颂德。史料记载秦始皇称帝后曾五次出巡,先后留下泰山、峄山、琅琊、芝罘、碣石、会稽六处七篇刻石,相传皆为丞相李斯所书,所用字体都是小篆。

《峄山刻石》又称《峄山碑》,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山东峄山所立,原碑被北魏太武帝登峄山时推倒,后又被火焚毁。但李斯小篆书法名声太大,是历代学习篆书的范本,因此到了唐代,就有人将《峄山碑》原石拓本翻刻于枣木板上,用来临摹学习。如今我们看到的碑刻是宋代(公元993年)翻刻的,现在就珍藏在西安碑林里面。

从《峄山刻石》可以看出,李斯小篆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代表着小篆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这些篆书一律用等粗的细线写就,线条圆润,结构匀称,既有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字体呈长方形结构,每一个字的高与宽几乎有完全相同的比例,整体上做到了高度协调统一,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最后,我们对以《峄山刻石》为代表的小篆书体作以概括性总结:小篆的产生终结了我国文字发展的长期混乱状况,为汉字发展成为我们今天好学易认的方块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练习毛笔书法与识汉字\习汉文”是少儿素质教... 下一篇:篆刻的临摹(连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