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促进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3-07 06:37:08

人力资本促进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人力资本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机理,并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利用结构错位法揭示了我省目前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发展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并利用1995-2006年的实际数据进行因果分析,建立二者的协整方程,验证了人力资本水平与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的长期稳定关系。

关键词: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结构错位法;协整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141-02

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形态的演变,也标志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现代化。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需要劳动者具备必须的教育水平和经验技能,要求一定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结构与之相匹配。理论上认为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结构及其转变应与人力资本存量的产业分布相一致。但目前,安徽省人力资本状况阻碍了产业结构演进,一方面,大量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低,只能就业于技术含量低的传统行业;另一方面,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又短缺,从而造成了我省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过剩和需求的结构性短缺之间的矛盾,究其根源,是人力资本存量和产业结构不适应产业结构优化配置的要求,GDP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存量的产业分布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本文试图从理论及实证两方面揭示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人力资本作用。

一、人力资本促进产业升级的理论探索

(一)高素质人力资本比例的显著提高有助于提高产业弹性,增强产业活力

产业结构调整意味着资源的重新组合,即各种资源在新旧产业部门间的转移。一般来讲,物质资本的转移相对简单,容易滞后的是劳动力或人力资本的结构转移。产业结构质的转换,首先表现在物质资本即生产设备和设施的变化上。物质资本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资金物化来实现,但是那些与物质资本相结合的劳动力或人力资本的转移,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期间显性或隐性结构性失业就不可避免了。因此高素质人才比例的显著提高有助于提高产业资源转移弹性,形成人力资本更为合理的产业分布。此外,产业活力的培育取决于产业的创新能力,而创新的真正主体则是该产业的从业人员。拥有高素质的从业者的企业才能根据市场需要,加快科研开发的脚步,积极争取市场,成为市场创新的主体。由此可见,企业创新的基础、产业发展的活力在于合理的人力资本产业分布以及符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比例。

(二)人力资本产业间的合理分布有助于增强产业转换承受力

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是指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经济增长而优化升级的可能性和条件,反映了一个地区结构的综合素质和潜力。部分地区一些旧的体制割断了人力资本产业分布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良性结合,使当地产业的发展相对独立,与地区其他产业关联差,对地区经济前向连锁效应和后向连锁效应偏低,产业之间关联程度松散,带动系数较小,辐射能力也相当有限。因此,地区产业能否真正经得起产业结构转换带来的考验,部分地取决于产业人力资本存量及产业分布的合理性程度。人力资本存量大、分布合理的产业与部门更容易渡过产业关联

断裂的难关,具备较快形成新产业关联的能力,增强产业转换承受力。

二、安徽省人力资本产业结构错位分析

(一)原理介绍

产业结构错位值是指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相应产业人力资本存量占总人力资本存量比重之差,用公式表达式为:

公式1

其中,表示t年第i产业的错位值(i= 一、二、三); 表示t年第i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表示t年第i产业人力资本存量占总人力资本存量的比重。

利用产业结构错位值,可以进行如下情况判断:

当 =0时,表明t年第i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从业人员比重 相等,人力资本充分利用,t年第i产业的实际劳动生产率等于本产业的内在劳动生产率,不存在产业结构错位。当0时,表明t年第i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大于从业人员比重,t年第i产业人力资本短缺,劳动力超负荷劳动,其实际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产业的实际生产率。

GDP与人力资本的产业结构存在错位,主要原因是各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以及人力资本产业分布不均。造成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因素包括产业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当物化技术水平一定时,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主要是由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所引起。

(二)GDP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依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那作为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即作为高级劳动力形态的人力资本,其产业配置规律也应当与一定时期产业发展要求和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相一致。从安徽省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GDP的产业结构变动和人力资本产业分布结构的变动都基本遵循克拉克定律,由一产向二产和三产转移,但是第一产业仍滞留大量低水平人力资本,第二、三产业专业化人力资本存量结构仍然失衡。由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三大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三大产业人力资本占全社会人力资本比重以及二者之间的错位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安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获得

由表1可以发现按照库兹涅茨的多国模型安徽省目前已完成工业化准备阶段,正处于工业化实现阶段。在1990年我省在三产间的分布比例分别为0.37、0.38、0.25,人力资本在三产间的分布为0.69、0.16、0.15,经过17年的发展,安徽省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到2006年第一产业所占比例降低为0.17,而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则上升为0.43、0.40,人力资本在三产之间的比例则变化为0.47、0.22、0.31。从GDP产业结构看,安徽省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结构正趋于合理。但我们同时注意到,人力资本产业分布结构的相对滞后,影响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在1990~2006年期间,安徽省第一产业人力资本与产业产值错位率0,则表示这一期间第二产业人力资本不足,短缺幅度由所缓和,由1990年的0.22下降到2006年的0.20;>0,第三产业同样出现了人力资本供应不足的现象,但这种错位幅度正不断增加,1990年的0.09上涨到2005年的0.13,2006年又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可见我省人力资本产业间的变动规模没有跟上GDP产业结构的变化程度,造成第三产业错位幅度不降反升。

可见,人力资本在产业间的分布结构的不同,造成了我省产业结构错位程度的不同差别,改变了各个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影响了全省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

三、安徽省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因果关系分析

(一)研究变量和研究样本

反映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主要有两种:一是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比重越小,说明结构转换的速度越迅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越高。另一种是经常使用的结构转换系数S,即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本文主要采用第二种指标S分析产业结构升级;而用人均受教育年限衡量人力资本水平H。本文以1995―2006年安徽省变量值为样本进行研究,产业结构转换系数S可直接从历年安徽省统计年鉴计算获得,从业人员人均(二) 格兰杰因果检验法

现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来分析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从而证明人力资本是否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影响。如果随机变量是非平稳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时有可能出现“伪回归”的现象,从而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因此,只有通过了单位根检验证明变量序列平稳后,才能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运用Eviews软件对S、H进行单位根检验。经检验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序列S、H的ADF检验值均小于其对应的临界值,表明它们都是平稳的序列,因此S、H均是I(0)序列。

其次,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从Eviews软件检验结果看,对原假设“H不是S的格兰杰原因”的相伴概率为0.04474,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认为拒绝原假设,原假设“S不是H的格兰杰原因”,相伴概率为0.25582,没有理由拒绝原假设,因此认为序列S和H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人力资本增长是产业结构变迁的格兰杰变动原因,但是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本增长而言没有太大的因果关系。

再次建立安徽省人力资本水平与产业结构转换系数的协整方程。根据前述分析,由于S和H都是0 阶单整序列,且H也是S变化的格兰杰,因此可以利用上面EG检验法来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

应用OLS法估计的方程为:

上述估计方程的F、t统计量均满足显著性水平为5%的统计显著性检验,如果其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说明其不存在伪回归现象。现进一步对上述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AIC最小的原则,选择滞后期p=1时的单位根检验形式,验证得到残差平稳性检验的ADF统计量值小于0.0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协整方程不是伪回归的结果,序列S和H线性关系显著,人力资本的提升与我省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上述估计的方程就是我省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长期均衡关系方程,它表明人力资本的提升促进了我省产业结构升级,且在其它不变的条件下,人均受教育水平增长1年,可以平均提高第三产业占总产值比重约8%。

参考文献

[1]沈利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戴启文.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本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我国可持续生产的制度探析 下一篇:基于Oracle spatial的地籍数据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