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历史上的府制

时间:2022-07-07 07:33:45

商丘历史上的府制

摘要:行政级别表明了某一行政区在整个国家的行政体系中所居位置以及它的重要性。商丘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处的政治地位和政治重要性不尽相同。本文根据文献记载,探寻商丘府制时期政治地位的不同及其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商丘;历史;行政

中图分类号:K21/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126-02

府在我国唐朝时期才出现,是作为加强皇室权威而设置在首都、陪都的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建制单位,虽与州同级但行政地位和政治重要性远高于州。至宋及以后,府在政治上的重要性渐失,但地位仍高于州。商丘设府始于北宋时期,历经金元,止于明清。虽然同为府制,但前后的重要性却也大不相同。

一、应天府

北宋时期的府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京府,即首都或陪都所在之地;二类是次府,主要是皇帝即位前的居住地,政治、军事、交通要地等等。北宋有4个京府,即东京开封府(首都,今开封市)、西京河南府(今洛阳市)、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北宋时期,一般情况下府的地位在州之上,而京府地位又在次府之上。

商丘“应天府,河南郡,归德军节度。本唐宋州。至道中,为京东路。景德三年,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建为南京”在北宋时期能够升为府,而且为京府,实为一级政区,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地理因素密不可分。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掌握禁军的归德(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乘“主少国疑”之机,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赵匡胤把宋城(归德军治所,今河南商丘南)视为发祥之地,遂建国号为宋。归德也即古宋国之地,历来为中州门户,军事重镇,是全国重要的战略要地。北宋定都于开封,改宋州为应天州。从地理上看,应天府位于开封府之东,紧靠京都,实为京都东大门,对其安全至关重要。而且该地“襟带河、济,屏蔽淮、徐,舟车之所会”,自古便为膏腴之地,经济比较发达。此外又有汴河穿境而过,为唐宋漕运必经之处,延续着唐宋王朝的生命。正是鉴于此,“景德三年,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建为南京”。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商丘在北宋时期分设的拱州。我们都知道,北宋并非是一个完全统一的政权,从建立之初就受到周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国及其他族政权的威胁。尤其到了统治后期,随着金的崛起,并不断南侵,北宋政权摇摇欲坠。为了挽救统治,加固京师安全,特在开封府和应天府之间增加一道防线。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宋徽宗析开封府的襄邑、考城、太康和应天府的宁陵、楚丘、柘城建立拱州,州治襄邑,且“赐军额,为东辅”。虽然,在此后的几年中,拱州时废时存,时大时小,但一直延存至金元(改称睢州),其意正在拱卫京师东京之安全。

二、归德府

北宋以后,商丘一地仍设为府,称归德府。与北宋应天府相比,后代的归德府较前地位大不相同。而且即便同为归德府,元代归德府和明清归德府又不可相提并论。

元朝的政区体系相对复杂,从层级上看,有三级、四级、五级之别,行省为高级政区。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路一般是由宋、金时代重要的府升格而成的。府分为两种:一种隶属于路,称为属府;一种直隶于行省。府一般都领州、县,也有个别不领州县的府。商丘在元朝时期因袭金,称归德府,直隶于河南江北行省,为二级政区。

明朝的政区设置基本因袭元朝,元时的归德府在明初降为州,隶属于河南布政使司的开封府,为三级政区。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又升为府,还为二级政区。

清朝时期,高层政区仍为省,省级政区以下,在内地设有府、州、厅、县等统县和县级政区。清代的府、县与明朝略同。此时商丘仍为归德府,隶属于河南省,为二级政区。

府制时期,与北宋时期相比,元代商丘的行政等级虽然不变,但其政治地位开始下降。这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一,与黄河的泛滥、汴河的淤废有关。历史上的黄河善淤善决,尤其是北宋以后,黄河改道干流南摆进入归德府,豫东平原“壤地平坦,数有河患”,频繁的河患使黄河这一流域以农为本的居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灾难。黄河含沙量较高,战国时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黄河每次决溢后就将大量泥沙带出堤外,水退沙留,在地面上覆盖了大片深厚不一的沙土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因沙质过粗长时间排水不良,于是引起盐碱化,给农业带来很大损害。因此元代当地是地广人稀,地贫物乏。此外,唐宋时期烟柳繁华的汴河,随着黄河的泛滥,也频繁决口,仅北宋一朝见于《宋史本纪》记载的就有15次。到了北宋末年,汴河又淤塞不畅,北宋亡后,南宋与金划淮为界,致使运道不经,繁华尽失,汴河渐趋中衰。金元间,杨柳岸仅存“晓风残月”。

汴河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依汴河繁荣的地区同样也光彩尽失。其二,与政治中心的北移和新运河的开通有关。北宋时期京都定在开封府,开封位于汴河岸上,是隋唐漕运的咽喉,北宋统一全国后,使它由地区性的政治中心,一跃而转变为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繁荣也达到空前的程度。虽然唐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经济中心开始逐渐南移,但古代社会里国家经济为政治服务,因此各地财赋运抵京师,东南物资通过汴河必经应天府到达开封府。然而,开封城没有长安和洛阳的地理优势,唯一的一道天然屏障便是开封城北方的一条黄河,而一到冬季,黄河一旦结冰,连这条天然屏障也没有了办法,敌人过黄河就如同行走于陆地之间。北宋亡国后,开封失掉了国都地位(金迁都开封时间很短),黄河频繁决口,运河也淤塞不通,它就迅速衰落下去,终于成为一个地方性的都会。元朝京都史称“大都”(即北京),是在金朝首都中都的基础之上所建立的。与开封相比,北京有更好的地理优势。北京西部是太行山脉,西北是燕山山脉,东北有山海关,这些山脉大都在千米以上。东有渤海,南有黄河,中间是河北平原。形成背有靠山屏障,前有水系明堂的最佳格局。从战略意义上讲,北京可以凭居庸关、山海关,北控漠北,虎视江淮。苏轼有诗云:“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首冲西山麓,尾挂东海岸。” 因此元代以后,北京就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但是,由于元大都不在当时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内,京师中的宫廷、百官及庞大的驻军等各方面的生活需要,仅靠当地的农产品根本无法维持。于是,南粮北调就成为元朝统治者极为关注的大问题。因此元朝一方面对隋代开通的南北大运河尚可通航的河段,加以疏浚和利用,另一方面又根据元代政治中心的北移,中原地区已丧失唐宋时期的重要地位,新运河的开凿已无需再绕到河南的实际情况,在山东临清至济宁开挖鲁运河,并永济渠延伸至北京,形成了唯一完整的南北水运大动脉――京杭大运河。所以说,元代政治中心的北移,改变了东南财富的运输方向,新运河的开通使汴河日渐淤废,再加上当地河患频繁,随着开封的衰落,护佑开封府的应天府(归德府)也就失去了往日的重要地位。尤其到了明朝时期,归德府一度降府为州,属开封府,改为三级政区。

但是,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六月,归德再度升州为府,还为二级政区,且这一状况一直延续至清。与此前相比,商丘行政等级能够上升,与黄河及当地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

自南宋黄河改道南摆入淮以后,商丘长期处于黄河流经区域,频繁的河患给商丘带来太多的灾难,但同时黄河的流经,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当地发展带来了某些机遇。从南宋初年(公元1180年)到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的近40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流经商丘,是分成数股汇淮入海。为治理河患,这期间的治河是加强北岸堤防,南岸分疏入淮。南岸多分流以后,徐州以下干道上水源缺乏,影响漕运。于是嘉靖二十五年,先后将南岸诸口堵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水入淮。”由此黄河变为单股汇淮入海。至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经潘季训治河,黄河出现一条由汴入泗,由泗入淮的固定河道。大致即现在地图上所划的淤黄河,西起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东坝头,向东沿民权、宁陵、商丘、虞城入安徽、江苏省,于滨海县大淤尖入黄海。从明潘季训治河到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的近300年间,黄河主干流经商丘,而且在这一时期,在商丘的决溢共有八次,相对之前减少。河患相对减少,河运复兴,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商丘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及棉花产区。此外,明清时期,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江南地区所生产的各种手工业及日用品,除满足本地所需外,尚有大量积存,而这些产品又为北方各地所需,同时,北方各地包括商丘所产的粮食及其它农林牧副产品,需要外销,且为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所急需。在这些商品转运中,商丘地处中原位居黄河下游主干道上,水陆交通均为便利。因此,明清之际,商丘成为全国南北物流转运地,商业贸易逐渐繁荣,经济迅速发展。与金元相比,日渐恢复发展的商丘在行政级别上,也得以在明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再度升州为府,还为二级政区。

参考文献

[1]明实录・神宗实录[M].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1963.

上一篇:关于四川开展历史专题教育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下一篇:中国电信南北分拆重组的经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