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马”查杀

时间:2022-03-07 06:25:01

职业倦怠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费鲁顿伯格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由于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的加剧,而最终导致在情绪、情感、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许多研究发现,教师、护士、警察、医生等助人行业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班主任在学校扮演着多重角色,也承担着多重任务,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班主任职业倦怠不仅对自身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伤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发展、人格形成以及学习活动的开展,影响到同事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从而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运行。

一,班主任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美国学者Maslach和Leiter于1997年提出了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论。他们认为,员工与工作环境中的工作负荷、控制、报酬、团队、公平、价值观六方面如果不匹配,就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下面将从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论出发对班主任职业倦怠原因进行分析:

(一)工作负荷不匹配。工作负荷的不匹配是指个体工作量过大,超过个体生理及心理承受能力。这种不匹配与倦怠中的情感耗竭直接相关。班主任在工作中身兼数职,既要承担课程,做好备课、上课、改作业等工作,又要担任班级管理工作,负责实施德育工作和学生的日常管理,每天处理的问题十分繁杂,涉及的对象非常广泛,工作时间特别长久,工作压力尤其重大大,身体和情绪常常出现极度疲劳的状况,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不可承受之重”,因此出现职业倦怠。

(二)控制不匹配。控制的不匹配是指个体的责任大于其权力,当个体感到有责任完成工作却不具备相应的资源或权力时,就会产生压抑,进而导致无效能感。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管理者,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学校和家长都要问责于班主任;学生的品德出现问题,班主任要找学生了解情况和教育学生;学生出现心理困惑,班主任做学生心灵的抚慰者,等等。然而班主任责任的无限性和权利无保障性,使班主任感觉在工作领域中无控制能力、无决策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三)报酬不匹配。报酬的不匹配源于过低的工资薪酬、以及缺位的社会性报酬(个体的辛勤劳动得不到他人的认可)。教师的基本工资有待提高,班主任的津贴更是少之又少,进修培训的机会也十分缺乏,忙于学生日常管理出不了科研成果而评职称困难,对学生的教导没有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这些现状让广大班主任觉得付出的辛劳没有价值,没有得到优质生活的保障、没有得到较大的个人成长空间以及良好的社会认可,所以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四)团队不匹配。团队的不匹配主要是指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有冲突,各人员之间的合作不顺利。班主任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需要各方的支持和配合,但实际工作过程中却常常出现不如意的情况。例如,由于管理理念存在差异,班主任与学校管理者(包括行政领导、中层管理员以及年级组长等)的合作中,许多意见可能得不到采纳、许多做法得不到支持;由于所教的科目性质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课堂管理方式不一样,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之间容易产生冲突;由于对学生期望不同、对教育方式的认识和理解不一致,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也会产生矛盾。各方面合作的不顺利,容易使班主任滋生出受挫感而产生敌对情绪,对工作出现倦怠。

(五)公平不匹配。公平的不匹配是指工作单位对待员工的不一致程度,员工感到单位对其不尊重。不公平的感觉来自于比较。班主任常常拿自己对工作的投入(工作能力、学历层次、工作时间、努力程度、工作成效等)和回报(工资、津贴、荣誉、地位、晋升等)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当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的投入和回报相比。如果比较发现结果不相等或者说相差很远,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从而情绪低落,工作消极,产生职业倦怠,有些甚至通过减少自己的支出来寻求公平感,或者辞掉班主任工作不做。

(六)价值观不匹配。价值观的不匹配是指个体所从事的工作与个体自身的价值观之间存在冲突。当下社会过分强调班主任的社会付出、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而忽视了职业也应该能够帮助班主任实现其自我价值的一面。班主任自我价值的实现常常体现在工作得到肯定,能体验到成功。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学校和家长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班主任的工作,而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不是班主任一人的力量可以控制的,班主任获得学校和家长的肯定也不容易。这些都导致了班主任不容易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不能够把班主任工作当做是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二、班主任职业倦怠缓解对策

根据以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缓解应对:

(一)社会层面:优化社会环境,创设良好氛围。伴随素质教育观念的渐入人心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社会对小学教师尤其是对小学班主任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班主任不得不同时扮演“知识的传授解惑者”“学生楷模的垂范者”“学生家长的者”“严格管理的执行者”“悉心的心理调试者”等多种角色。而班主任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其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和支持。

第一,对班主任多一份理解。学生的发展同时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和家长不能片面夸大班主任的作用。社会和家长对班主任的期望应该合理,对班主任的工作多一份宽容和理解,要认清各自的职责,努力地配合班主任的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共同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发展,也有助于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帮助班主任防止职业倦怠。第二,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待遇,为班主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国家和政府要重视班主任待遇的问题,要通过政策法律部门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以政府的行为实实在在地提高班主任的工资水平、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保障班主任的各项权益,真正解决班主任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为班主任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和保障。

(二)学校层面:加强组织建设,引领专业成长。《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从班主任的职业发展、职务晋升、参与学校管理、待遇保障、表彰奖励等多个方面强调了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全社会对班主任工作的尊重和认可,对广大班主任教师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各学校在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努力在实践中探索更加合理、完善的激励措施,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

第一,学校要加强对小学班主任的选聘工作,将学校中“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优秀教师聘为班主任。第二,加强对班主任队伍的组织和培训,创建学习型组织。定期开展学习活动,组织班主任学习班级管理及教师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教会班主任掌握缓解心理压力的相关技术,引导班主任体会成就感。第三,通过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保障班主任的权利,维护公平与公正。针对班主任承担的责任过大而应有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或者感觉到不公平的待遇而导致职业倦怠产生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制度的制定,在工作量、待遇以及教育学生等方面强化班主任的权利,让班主任的权利得到保障,避免班主任产生不公平感。首先,制定出科学的考核标准和奖励制度。其次,在执行考核标准和奖励制度时要公平与公正。

(三)教师层面:正确认识职业,不断完善自我。叶澜教授说:“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很好的教育质量;没有教育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第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工作的剂,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系统。它可以促进班主任管理工作顺利完成,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防止职业倦怠。第二,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人对自己能否实施某一行为的能力的一种主观推测。自我效能感高的班主任相信自己有能力管理好班级,在遇到困难时能够理智而果断地应对,有成就感,不易形成职业倦怠;而自我效能感低的班主任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在遇到困难时经常逃避,容易产生无助感,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容易形成职业倦怠。班主任可以通过增加成功的经验或者观察他人成功的行为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责任编校:合欢)

上一篇:班主任职业倦怠调查报告 下一篇:基于中段儿童“数字绘画”课堂教学的实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