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学校“三校生”的培养现状

时间:2022-03-07 09:06:06

浅析中职学校“三校生”的培养现状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对科技含量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才包括实用型人才的高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中职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时的知识基础没打好,进入职业学校后,学校进行的是“知识够用、技能过硬”的职业培养,目的是为学生的就业打好基础,所以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距离高等教育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导致“三校生”文化功底相对薄弱,往往难以与普高学生竞争。本文主要针对此现状分析了培养三校生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三校生;培养;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前言:

“三校生”是指来自技校、中专或职高的学生的统称。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

1、中职学校“三校生”的培养现状

1.1 基础课程没有区别

在当前的中职学校里面,没有对要报名参加“三校生”考试的学生和其他学生的基础课程设置进行区别分类,在课程结构设置、课时要求、知识侧重点上没有任何区分,统一采用相同基础课程结构,这种方式的基础课程设置是不合理、不科学的。

1.2 使用同一个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它是指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教学计划是一种标准要求,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制定教学计划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差异。报考“三校生”的学生要侧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要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储备足够的文化知识,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更侧重于实践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所有学生使用同一个教学计划,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差异,只是生硬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这种僵化的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来。

1.3 套用同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确定以后,教师能否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就成为其能否完成任务、实现预期目标的决定性因素。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且对学生智能和个性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做好学习准备,吸引他们的注意与兴趣,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目前我们绝大多数中职学校不仅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甚至为节省成本还实行合班上课,完全忽略了学生们的需求,没有因材施教,导致教学效果难以得到凸现。

1.4 采用相同的考核标准。

考核能够及时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考核老师也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对于要参加“三校生”考试的学生来说,考核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其他学生则考核实践能力。目前中职学校对这两类学生采用相同的考核办法和标准,完全没有区别对待,对于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相同的考核标准,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是一种不科学、不负责任的考核方式。

2、中职学校在“三校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中职生对继续深造的认识不足

由于中职学校,家长及社会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中职学生对继续深造认识不足。中职学校认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中级技术人才,突出培养对象的实用型,而忽视了培养对象的创造性和继续受教育能力。同时中职学生中也存在“上学不如早就业、早上岗、早挣钱”的思想,对继续深造和终身教育的认识不足,缺乏继续深造的内在动力。

2.2生源质量较差

由于部分学生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不愿让孩子读中职学校,所以成绩稍好的学生都尽可能选择上普通高中,从而导致中职学校生源素质低下,应试水平普遍不高。学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又不断降低门槛招收不能上普通高中的低分生,生源质量进一步下滑。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底子普遍较差,在中职学校学习期间,学校和学生都存在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轻视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思想,致使毕业生虽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但没有进一步深造的基础,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达到相当于高中阶段文化水平”的要求,参加“三校生”考试的学生普遍学习成绩不好。

2.3 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中职学校开设专业较多,而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专业却很少。这样一来,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范围较窄,既不能满足社会对一些专业高层次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中职学生渴望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深造的愿望。目前,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中级技术人才,学校注重对学生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只强调学生知道怎样做,不要求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很难适应高职院校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技术传授的基本要求。

3、解决措施

3.1 中职学校要因材施教

在基础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考核标准的采用上都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紧贴实际,为他们的将来打好扎实基础。对于报名参加“三校生”考试继续深造的学生和参加就业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学校要注重其文化理论知识学习,而中职毕业就要参加就业的学生学校要侧重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实践的意识。

3.2 中职学校要加大学生继续深造的宣传力度

要对中职学校教师和学生广泛宣传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尤其加大对中职学生及家长的宣传。克服传统轻视学习重视技能的陈腐观念,加大对高职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高职院校吸引力,为高职院校准备更多更好的生源。

3.3端正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必须在保证实现自身基本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向高职院校输送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学校要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生源质量、教学管理上紧紧围绕中职学校培养的两个任务,即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3.4 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无论学校领导还是教职员工都应转变教育观念,把提高学生基础文化理论水平与就业素质培养并重起来;把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继续深造能力并重起来。并不断转变自己的工作方法,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二,要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学校要重视教师的进修和培训,鼓励教师苦练内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教师队伍。第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基础文化知识的教学,强化学生管理,加强学习指导,严格考试制度和学生学籍管理。中职教师要刻苦钻研、积极探索、认真总结适于中职教学的新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内部教学结构,建立科学的中职教学模式。从而大幅度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和高职院校输送更多合格人才。

3.5改革“三校生”考试内容

在考试内容方面,应根据社会需求,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来设置,加强与地方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联系;同时对报考专业的划分不宜过细,还要有前瞻性。“三校生”参加的考试,考试内容应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加强对考生接受新信息和利用新信息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学会理论结合实际;加强对考生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考查,增强实际操作技能内容,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关于路桥桩基施工技术的分析 下一篇:浅谈企业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