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文言文教学

时间:2022-03-07 04:13:46

浅析高中文言文教学

摘 要:高中文言文教学与初中文言文教学密切关联,但在方法和内容的选择上又不完全等同。高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好两者在知识和内容上的衔接,又要正确处理好两者在知识和能力要求上的跨度。这无疑要求高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钻研教材,以适应高中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语言形式 学什么 怎样学

一、文言文是一种古代的书面语言形式

中国出现得最早的文章,从体裁上看,多属应用文;从语言形式上看,则全为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定义,有人概括为“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我以为这也不无道理。我们知道,所谓文言文,决不仅仅是由它所产生的时代来划定的,更重要的是它的语言形式,就像旧体诗和新诗的差别一样。

对于语言形式的使用,古人确实受了太大的局限。他们没有像今天这样通俗易懂且丰富多变的白话语言,也无从知道今人使用的词汇、语法系统,只能创造性地使用他们那个时代在语言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并逐步加以完善的旧的语言形式,即使用他们所独有的那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所以,无论是古代的骈文、散文,还是诗、词、歌、赋,也不论古人的文章多么富有文采,语言多么富有独创性,他们都无法摆脱文言这种凝固定型的语言形式。今人则不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我们的前人就逐步探索出了适合我们现代生活节奏和语言习惯的全新的语言形式,规范了我们自己的新的词汇和语法系统。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我们自己的创造,于是,我们的词汇更加丰富,语言更加灵活,表意更加明晰。但在实际的书面语言运用中,我们不但可以学习和使用白话形式的新语言,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适时地使用文言形式的旧语言,这就是今人优于古人的地方。

二、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教材还是读本,文言文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单以第一册教材为例:全书共六个单元,文言文和现代文均占三个单元;而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章段落,现代文仅占16.7%,文言文则占66.7%。教材《说明》中也明确指出:“……现代文课文,约占课文总数的30%”;“全套书编排的古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其中,高一以古代散文为主,着重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二、高三也有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在继续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足见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近几年来,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部分的考试题型、难度、比例也几乎形成模式。明白这些,对于我们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将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高中阶段,虽然学生对文言文已有所认识,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也接触了不少,但总的说来,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是很茫然。首先,他们不知道文言文到底该学什么;其次,他们不知道文言文到底该怎样学。鉴于此,在高中低年级,语文教师就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弄清楚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第一,必须解决对文言字、词、句式及常用语法的理解问题。前面已经说过,文言文是相对于现代白话文而言的,它的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就在客观上拉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与它之间的距离。无论是对语言的体验程度,还是语言本身的适用环境,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就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但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

第二,学习古人良好的个性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永不过时的聪明睿智。在文言文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很多老师和学生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一个点上,即着力解决对文言字、词、句式及常用语法的理解,能够将其提高到感受语言、培养语感上来的只是少数,至于这里所谈到的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则常常被忽略掉了。而笔者却认为,学好文言文,第一点固然重要,但它毕竟只是基础,是前提,第二点、第三点才是基础之上的更高的要求和能力体现。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剖析,完成了第一点也仅仅是完成了“教书”,完成了第二点、第三点才算完成了“育人”;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上看,第一点仅局限于知识的吸收,第二点、第三点则更体现了德育的渗透。因此,学习文言文,这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只有在文言文教学中深入挖掘课文中潜在的德育因素,这样才会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起到积极的塑造作用。

作者单位:通渭县李店中学

上一篇:谈谈低段有效绘本阅读的开展 下一篇:关注细节 促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