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时间:2022-03-06 10:33:05

2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5年5月~2007年5月的2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290例ADR报告中,男性人数略多于女性;60岁以上人群人数略高于其他年龄段。联合用药占72.07%;静脉注射占81.72%;引起ADR的药品依次为抗感染药、中成药、心脑血管用药、泌尿系统用药;ADR的临床表现依次为皮肤过敏、免疫系统反应、胃肠反应等。结论:应加强对门诊患者和慢性反应患者的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a)-108-02

近年来,由于新药品种和新剂型的不断问世,新的、严重的药害事件也屡见报道,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已日益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我院自2003年成立临床药学部以来,ADR报告的数量和质量均明显上升。现将2005年5月~2007年5月共290例有效ADR报告汇总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搜集我部2005年5月~2007年5月收到的有效ADR报表290例,按患者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物、给药途径、合并用药、ADR的类型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的基本情况

男性患者占52.41%(152/290),女性患者占47.59%(138/290);年龄最小的7 d,最大的86岁,各年龄段的ADR分布情况见表1。

2.2 患者的用药情况

在290例ADR报告中,患者单一用药81例(27.93%),二联用药156例(53.79%),三联及以上用药53例(18.28%);静脉注射237例(81.72%),口服38例(13.10%),肌肉注射10例(3.45%),皮下注射3例(1.03%),局部外用2例(0.69%)。

2.3 引起ADR的药物及分布

引起ADR的药物涉及99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有140例,占48.28%;中成药27例,占9.31%;心脑血管系统用药23例,占7.93%;见表2。

2.4 ADR所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药物所致的器官系统损害主要表现在皮肤过敏、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其中,皮肤过敏最为常见,占全部不良反应的37.93%。见表3。

2.5 严重或较新ADR所涉及的药品

较严重的ADR表现为过敏性休克等,亦有个别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类型尚属少见。具体见表4。

3 分析与讨论

3.1 患者基本情况与ADR

290例ADR报告中,男性人数略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1∶1。从各年龄段的ADR发生率看,60岁以上患者占我院各年龄段ADR的首位(28.62%),与相关报道接近[1,2]。老年人由于生理、生化和病理的改变,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差,耐受性下降。同时,老年人常常患有多种疾病,临床上多药联用也造成了ADR发生率的增加。

3.2 合并用药

二联以上用药209例,占ADR的多数(72.07%),高于以往相关报道[1,2],可能与查明所有用药信息比较困难、填写麻烦、既往漏报率较高有关。虽然以上报告并非均系联合用药引起,但药物相互作用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成明显的正相关,甚至成为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此观念已逐渐为临床医务人员所认可[3]。

3.3 给药途径

静脉给药占ADR的绝大部分(81.72%),口服次之,这与ADR报告大多为住院患者有关。静脉给药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作用迅速而强烈,同时静脉注射对制剂质量、滴速、环境等有较高的要求,使得ADR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

3.4 ADR与药物

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占所有ADR的48.28%,与既往报道基本一致[4]。其中,又以左氧氟沙星、青霉素、头孢唑啉发生率较高,这与以上药物疗效好、价格适中、临床使用频率较高有关。中成药位居药物不良反应的第2位,所涉及的16个品种中,注射剂占13种。说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具较强的抗原性,加之生产工艺参差不齐,导致了ADR的发生。心脑血管系统用药、泌尿系统用药的ADR发生率亦较高,其中,β-七叶皂苷、甘露醇等因临床使用频率大,其不良反应易被医务人员认识和报告。

3.5 药物的ADR类型及临床表现

全部290例ADR中,皮肤过敏居首位,为110例(37.93%),与文献报道一致[1,2],说明皮肤过敏的临床表现较直接,容易引起临床重视;其次为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免疫系统反应以药物热、关节肌肉疼痛、过敏性休克为主,其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我院的ADR报告多数系静脉途径给药有关。

严重的ADR表现为过敏性休克,患者经抢救均恢复正常。β-七叶皂苷、吡硫醇、加替沙星易引起严重的皮肤过敏或局部肿痛,必要时可静脉注射小剂量的利多卡因以缓解症状[5]。复方胆通引起虚脱、风湿液引起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尚未见资料报道,有待进一步观察。另外,左氧氟沙星、头孢克洛引起关节肿痛仅有个案报道[6,7],琥乙红霉素等引起关节、肌肉疼痛,左氧氟沙星引起光敏反应,吡硫醇引起肢端麻木等报道亦不多见,需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我院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由主管院长、医务科、药学部负责人及临床医、药、护人员组成,近年来通过完善监测报告流程、落实考核奖惩制度,举办专题讲座、临床药师查房等措施,提高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质量。今后应加强对门诊医务人员的宣传培训,提高对非静脉途径给药的ADR的报告率。同时,应加强对不宜观察到的反应或慢性反应的监测,提高ADR监测水平,促进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林红.151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报告[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7):1006.

[2]蒋宇利,冯琳,欧宁,等. 2002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3, 14(10):614.

[3]孙忠实,朱珠.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0, 1(2):7.

[4]刘莹,王玉,曾昭全.53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 7(1):61.

[5]闫素英,褚燕琦,张维,等.281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7,5(4):59.

[6]凌芳.左氧氟沙星引起关节肿痛[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7(2):137.

[7]刘璐,李丽华,侯疏影.头孢克洛致手关节红肿疼痛1例[J].中国药师,2007, 10(6):535.

(收稿日期:2007-10-09)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新形势下医院药事管理工作分析 下一篇:中老年人血脂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