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德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时间:2022-03-06 07:52:17

把德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育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新课标中也增加了一些德育内容,其出发点是要解决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即教书育人。在即将全面启用新课标之际,一线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将德育有效地寓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贯彻落实纲要和新课标中所强调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话题。

一、教师必须要有德育渗透的主动意识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观念的转变影响改革的全局,观念转变了,就能居高临下,看得清,看得透彻,纠缠在一起的问题也比较容易剥离,一通百通。”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因此,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因为它是指引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所以,正确的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观念的更新比方法的更新更为重要。要想让德育有效地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以“育人”为动机与根本,并要有主动渗透德育的意识。

二、研读课标,找准德育渗透点

教材是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知识资源,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把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纵观各学科教材,均蕴含了极其丰富的育人资源,只不过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充分研读课标,理解、把握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育人点,即找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最佳作用点,并采用适宜的教学策略、方法把二者进行有机整合,使德育渗透具有实效。例如,在教学《水调歌头》(人教版八年级下)时,教师可采用多种朗读方法(齐读、自读、范读等)让学生充分感悟文本,加深情感体验,引发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把上阕中表达作者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胞弟的别离、中秋对月、抑郁惆怅、想逃避现实之感与下阕中作者通过借景抒情,表达对人们美好的祝愿、对生活的热爱进行对比、分析后,再把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性格中充满豁达开朗的特点融合在一起,就能找到知识教学与德育渗透的最佳作用点。在对比、分析完这些后,教师可作这样的总结:“俗话说得好,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当你面对挫折或不如意的时候,心态一定要平和,像苏轼一样,以豁达的胸怀来对待。”用这种“平和心态,豁达胸怀”来处事、处世正是直接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利用教材,把握德育渗透的时机

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一方面必须从教材出发,另一方面必须从课堂实施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随时抓住德育渗透的时机。从教材出发进行德育渗透,其渗透时机不是由上课教师随意安排的,而是根据教材内容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与地位,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推进而进行的。如上述《水调歌头》的教学片断正是上课教师抓住了上、下阕中作者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进行对比、剖析时,捕捉到的最佳教学时机,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但如果从课堂实施的过程出发,就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事先预设的方案顺利进行。此时进行的德育渗透点、时机都具有偶然性。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具有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善于把课堂中临时生成的资源及时转化为进行德育渗透的课程资源进行渗透。例如,在一节复习旧知识的语文课上,教师检测的内容是要求学生背诵学过的五首诗词,对待学生甲在背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了如下处理。

学生甲主动站起来背诵,当背诵一半时“卡壳”了,直到教师提示了3次后,学生甲还是背诵不下来。此时,教师说:“某某同学,对他而言,今天背诵到这个程度就很不错了,大家说对不对?好,你先坐下,在其他同学背诵的过程中你再熟悉一遍,好吗?”紧接着在其他4位学生背完后,教师又给学生甲一次机会,这次他较流利地完成了背诵任务。教师站在学生甲生身旁说:“某某同学平时胆子小,今天能主动站起来,表现得相当勇敢。虽然他第一次背诵得不太顺利,但是这种勇敢的精神是可嘉的。最近他一直很努力,请大家为他最近的表现鼓掌,好不好?”学生甲在全班热烈的掌声中落座,显得信心百倍,激动万分。

在上述的教学片断中,学生背诵的程度是个未知数,教师充分抓住该生胆子小和最近的表现,进行了及时的鼓励与评价。这既保护了学生甲的自尊心,使他备受鼓舞,又教育了班内其他学生——只要努力,老师就会表扬。所以,教师要善于灵活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善于抓住德育渗透点,捕捉及时渗透的时机,这样才会到达“教者有意,教育无痕”的理想效果。

四、以身作则,把握道德渗透尺度

如果说上述的三点是解决德育渗透的观念问题、突破口问题和切入时间问题,那么,这就需要解决如何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课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处理不到位,就会功亏一篑;如果“尺度”过大,就会容易出现改变学科性质的现象,感觉好像是思想品德课。所以,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尺度”意识,要坚守德育渗透的底线——到位但不越位。

教育家加里宁说得好:“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习惯和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的确,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是因为在教师与学生的长期相处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备受学生关注,已然成为学生的表率。另外,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喜欢模仿,但其认识和判断又不完全成熟,所以教师在思想上必须要具有示范意识,为学生树立榜样,用人格力量去感化学生。

如今,在教育界盛传着这样一句话,“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因此,每个教师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自身做起,从踏进授课教室门(准确说是校门)的那一刻开始做起,包括从课前的准时到位,到上课时的站姿和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中对学生作出的评价,特别是对后进生的评价,无不折射着“为人师表”的光芒。为人师道的人格魅力。记得一位资深人士说过:“任何人的工作都是全人格的竞争,培养学生全人格是符合教育规律、社会竞争规律的,是方向盘;而学校对学生全人格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教师要不断注重自身人文素质提高的同时升华自己的人格,通过言传身教,运用言语、行为,实现德育渗透与学生心理零距离的对接,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在全面实施、推进、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主渠道仍是课堂教学。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可持续地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把这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在教学之中。这正是落实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纲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具体体现,其根本目的是解决育人问题。然而在现实中,教学和德育是“两张皮”,如何解决?就必须具有上述几种意识,并努力在课堂中持之以恒地践行、探索,让德育渗透寓于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使教师体味到职业的幸福和快乐。

作者单位

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铁道北中学

上一篇:备课:重写,更要重用 下一篇:依据目标与学情 精选品德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