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睫状体炎30例临床治疗

时间:2022-03-06 07:20:17

虹膜睫状体炎30例临床治疗

[摘要] 目的 分析虹膜睫状体炎的临床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方法 2011年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虹膜睫状体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在完善检查明确临床诊断的基础上,对照组使用阿托品、氢化可的松、阿司匹林、醋氨酰胺等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制剂柴胡汤进行加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虹膜睫状体炎;疗效;病理

[中图分类号] R7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8-191-02

虹膜睫状体炎又称为前葡萄膜炎,临床上以虹膜炎或睫状体炎单独出现的病变较为少见,由于虹膜和睫状体的解剖位置极为紧密,且二者同时为虹膜供血,因此感染同时发生在虹膜和睫状体上。炎性产物通过干扰晶状体和玻璃体的代谢,导致混浊,同时积聚在虹膜与晶状体表面的渗出物,可形成粘连与机化,阻碍房水循环,常导致继发性青光眼。晚期睫状体严重破坏时,房水生成减少,眼球萎缩、视功丧失[1]。该病是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患者通常表现为眼部疼痛、畏光、流泪以及视力减退等症状,当患者同时并发青光眼时,虹膜睫状体的三叉神经末梢受到毒性刺激时,睫状肌的收缩,同时肿胀的组织压迫周围神经,可引起患者眉弓部位感到疼痛或不适。当压痛程度进一步加重,患者在急性期内常伴有角膜炎症反应,同时伴有视力下降导致假性近视的形成甚至导致黄斑水肿及视神经视网膜炎症的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虹膜睫状体炎的临床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虹膜睫状体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2~63岁,平均(30.0±9.5)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6.0±4.5)年。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0~60岁,平均(32.0±8.6)岁。病程5个月~11年,平均(7.0±5.1)年。两组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阿托品、氢化可的松、阿司匹林、醋氨酰胺等药物进行治疗,使用阿托品眼药水(1%)对患者进行散瞳处理,初始使用频率为3~6次/d,当患者的瞳孔扩大且炎症稍解后,使用频率改成1~2次/d,连续使用两周。对于部分使用阿托品类药品不能充分扩瞳的患者,需要加用0.3mL的可卡因(1%)和肾上腺素(0.1%),在发生炎性粘连附近的结膜下进行注射;使用的氢化可的松(0.5%),4~5次/d,对病情较重的患者每小时使用一次,局部用药或球结膜下注射。对全葡萄膜炎、脉络膜炎患者,使用200~250mg氢化可的松或5~10m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1次/d;使用阿司匹林0.5g,3次/d,抑制葡萄膜炎时前房中前列腺素的增高,以达到抗炎或降压的目的;对继发性青光眼的患者,使用醋氨酰胺来,口服,降低眼压;对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摘除手术。

观察组在对照组所使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制剂柴胡汤进行加减治疗。基本组方为柴胡10g,川黄连6g,黄芩10g,赤芍12g,蔓荆子12g,山栀子15g,木通6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6g,龙胆草6g,生地15g,丹皮10g,密蒙花12g,泽泻10g,猪苓15g。1剂/d,早晚分2次口服,1个疗程为10d。服药期间严禁烟酒、忌食油炸、辛辣等食物。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眼部症状消失、视力恢复至5.0以上或发病前的水平,1年未见复发;显效:眼部症状明显减弱或消失,视力明显提高到接近发病前水平,1年未见复发;有效: 眼部症状减弱或消失,视力有所提高,时常伴有复况的发生。无效:眼部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甚至病情进一步加重[1-2]。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3,P

3 讨论

虹膜睫状体常在多种病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眼部组织发生水肿、充血以及炎性物质渗出,从而导致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的发生。虹膜睫状体炎多数与炎性介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3]。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对光反射迟钝、眼部明显的肿胀、疼痛、瞳孔缩小等临床表现[4]。当病情发展,可加重患者水肿、充血等不适程度,同时增加了血管的通透性,炎性介质大量渗出。合理的临床治疗,有效吸收渗出的炎性物质,控制病变的发展,是治疗的关键。由于导致本病的发生机制尚未确定,该病的临床症状与其他疾病极其相识,因此临床诊断较困难,常导致误治、漏诊等情况的发生,导致瞳孔的不规则状形成,周围组织发生粘连等后遗病症[5]。因此,预防及控制虹膜后发生粘连、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的关键。现阶段,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该疾病的常用药物,但这类药物对导致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产生严重影响[6]。但是局部用药主要通过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及小血管的张力,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达到有效控制炎症的加重,临床疗效观察显示能够很好地控制炎症,临床分析显示:导致虹膜睫状体炎发生的病因较多,如:细菌、病毒、异物等均可引起该病的发生,本病早期部分患者仅表现为眼红,无明显眼痛及视力下降,在疾病初期极少患者重视该病,不及时去医院诊治,另由于部分医院缺少必要的眼科检查的基本设备,如裂隙灯,导致患者轻微前房混浊或角膜后沉着物等病变不能及时发现,甚至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因此,对于患者因眼部红肿不适就诊的患者,临床医务人员应认真加以鉴别。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可见在使用阿托品、氢化可的松、阿司匹林、醋氨酰胺等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制剂柴胡汤进行加减治疗,临床疗效较好。

综上所述,对虹膜睫状体炎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进行辨证施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林华.甾体与非甾体药物联合使用治疗原发性虹膜睫状体炎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7,12(9):104.

[2] 王正芹.中西医结合治疗虹膜睫状体炎46例[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8(8):118.

[3] 邓勇.虹膜睫状体炎瞳孔膜闭及其并发白内障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重庆医学,2009,7(14):158.

[4] 王玉霞,孙永娟.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虹膜睫状体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14(1):173.

[5] 王洪亮. 地塞米松治疗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局部给药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17(35):169.

[6] 王首琳.中西医结合治疗前葡萄膜炎3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12(7):173.

(收稿日期:2013-05-06)

上一篇:30例腹腔镜子宫次全切术临床分析 下一篇:窝沟封闭术防龋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