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虹云 因“挑战”而改变的人生

时间:2022-03-06 05:10:32

他走进门来,看到满屋子的记者和工作人员,微笑着示意,不多言语,亦没有寒暄,温和与真诚却扑面而来,他提着一个深蓝色的双肩背包,一件再普通不过的黑运动外套,胸前赛琪品牌的标识非常小,没有其他任何修饰。他不高,不胖,不器宇轩昂,也没有高门大嗓……他安静地坐下,安静地阅读记者递上的名片,安静地看着大家等着回答问题,安静得完全没有当年获得“挑战杯”创业大赛金奖之后差点休学创业的“中国大学生创业第一人”的影子。

可是,这就是他――当年被赞为“清华爱迪生”、第十八届“挑战杯”一等奖及同年“首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得主、现北京星敏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邱虹云。感受过夏花之绚烂,方觉人生中醇厚悠远最难得。

被大赛改变人生

邱虹云仿佛为发明设计而生。两岁能拆装玩具,5岁会装半导体,小学四年级就用硬纸板和光学镜头组装成一个超长焦距望远镜,将更多星云星系收入眼中……1996年考上清华大学时,他已手握多项全国和省市级青少年科技竞赛奖项。

应该说,那年夏末秋初,被满塘荷花和浓郁学风迎进清华园时,这个四川小城威远走来的小伙子,怀揣的是科研之梦。他给自己设计的未来是科学家,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格外欢喜儿子这个想法,全力支持。

在材料系里,邱虹云大学一年级成绩并不好,最差时排名为全班倒数第二,一时间觉得压力很大。不过发明创造的爱好从未放弃,宿舍是他的实验室。若干年后,他已经拥有自己的第二家公司时,回首起步阶段,仍旧感慨万分。2011年10月15日,他在第十二届“挑战杯”终审活动期间作为往届获奖者跟大学生座谈,席间被问起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困难,他最先说的就是缺乏来自老师的有力支持,这种支持包括物质、精神和经验分享。当年这些都是曾经让他为难和困惑的,只是他依旧坚持,并且成功地跨越了。

他因连续四年获得清华大学“挑战杯”学生科技竞赛特等奖或者一等奖而闻名清华园,清华“挑战杯”是校内最高规格的学生科技竞赛,他也被时任校长王大中及媒体誉为“清华爱迪生”。在人才济济、个性张扬的清华大学里博得如此美誉,能力可见一斑。

这段往事令邱虹云津津乐道的地方并非“清华爱迪生”的称号,而是当他第一次在班长的通知里得知了“挑战杯”并满怀信心地把自己的作品交到学校之后,他的科学家素质在层层的选拔和大家的评比中不断得到认可,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了,步入了令人欣喜的良性循环。“信心一旦树立,其他事情处理起来情况就会越来越好了。”

1998年,邱虹云发明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灵感来源是课堂上老师用的投影仪,联想到家里的21英寸电视机,他觉得,要是能用投影仪实现播放电视的功能,屏幕能再大、清晰度能再高,那效果一定非常震撼。他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反复思考,终于构思出了一个低成本的设计方案,经过一个寒假的努力,试验成功。开学后,他在所住的宿舍里手工安装了一台,30厘米见方的一个铁盒子放在一个破凳子上,铁盒子里引出一根电线与宿舍的闭路信号座连接,挂历纸背面拼在一起糊成的大屏幕,几乎占满了床对面的半面墙,当播放当时热映的电视剧《天龙八部》时,动作画面极其震撼。最终这项设计可以在100英寸的大屏幕上实现电视节目的清晰投影。

经年4月,大三学生邱虹云带着这项成果参加了清华大学“挑战杯”,像前两年一样,他只是把这个作为科技成果的一次展示。“搞发明创新的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去发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一直以来,热爱都是邱虹云孜孜不倦搞发明的动力,奖杯只是副产品。不过这一次他在比赛期间上遇到了自动化系学生王科,富有温州人经商天赋和传统的王科敏锐地拉住邱虹云,又找来同样乐于创业的经管学院MBA学员徐中,三人组队参加了当年举办的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往往被称为“小挑”,旨在锻炼学生的创业技能。首届金奖项目之一,就是邱虹云团队。对于邱虹云来说,揽入金奖,“创业”也就告一段落,此前作为一个工科学生,他从未过多关注市场与企业运作,他更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够卖专利,而后自己专心搞研发。此时邱虹云,仍旧在内心中坚定着科学家之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海”经商以席卷之势成为一种时髦和主流生活方式。当这种风潮掠过校园,大学生们纷纷从象牙塔里探出头伸出手,试探着触碰市场经济的浪花时,创业又更多地带有科技创新的内核和鲜明的学生色彩,因此显得格外夺目。

既然有能力将自己的创新发明转化为产品,为何一定要等别人?

邱虹云犹豫了一阵,终于加入了两位创业大赛伙伴的团队,开始真正的创业之路。他们把公司取名为“视美乐”,产品是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注册专利名是“使用边缘弥散技术的彩色液晶视频投影装置”。

当清华大学所属地的海淀区工商局工作人员在一纸营业执照上,盖上一个端正的钢印时,或许没有人能想到,这薄薄一张纸,直接而彻底地改变了性格腼腆、钻于技术的邱虹云未来的人生之路。出国深造、留校任教、到科研院所专司科研……曾经设想过的寻常路都被抛到了身后,即便前行曲折,途中喜忧参半,他也再未停下创业的步伐。“一旦创业,思考问题的方式、关注的方面、需要的能力,就都跟单纯科研不一样了。更有挑战性。”渴望挑战的邱虹云,找到了更具挑战性的生活。

漩涡中的沉思

“视美乐”被视为中国第一家高科技学生创业公司,各界的关注一时间爆棚,赞誉如潮水般接连而至。

当所有的媒体和围观者一致为“视美乐”叫好时,邱虹云和他的另外两个同学兼合作伙伴也处在极度的亢奋中。当时他们的口号是“二十年打造一个索尼”。尽管开始并不特别主动,但那时邱虹云仍旧被浓烈的期望氛围裹挟着,一度想到辞职创业,这一想法理所当然地又被热炒,最终他在家人地劝说下才没有中断学业,以兼职的身份投入公司运行中。

公司采用的是风投模式。风司“上海一百”率先投资250万人民币。当时风投刚刚兴起,资本运作模式尚未被普通大众了解,看到一下子就能有这么多钱,赞扬再次蜂拥而至。“不要以为钱多是好事,那又不是给我们个人的,而是给公司让我们拿着去赚钱的。”时隔多年,邱虹云笑着回忆,带着些自嘲,听上去难免心酸。

邱虹云主要是技术入股,主管技术问题,这第一次创业中,并没有过多涉及行政和公司运营管理。在当时,家庭投影机技术上是先进的。在模拟信号时代,邱虹云就突破了投影仪只能接收数字信号的局限,可以直接播放电视台的节目,也可以直接播放DVD、VCD等多种数字用模拟信号,还可以通过因特网直接收看世界各地电视台的节目。

为了展示机器播放数字信号的功能,邱虹云曾四处寻找液晶显示器生产商。但是技术上的超前并不等于商品受到认可。“这里有一个工业设计的问题,还有成本,还有市场成熟度……现在想起来,当时可能都欠缺考虑。”在公司里,技术至上的邱虹云致力于尽量满足客户的需求,但是这可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而公司本身,就是用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与此同时,经营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也在慢慢地显示出来,跟参赛时所设计的模拟运营状况并不相符。

繁华年代,无人质疑,甚至都在深信不疑中鼓励他们不断加高目标,可是危机仍旧悄悄袭来,不动声色却气势汹汹。第二年,“上海一百”承诺的追加投资没有如期到账。在万众瞩目中,邱虹云、王科、徐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多年后回顾,邱虹云认为公司初期没有什么压力,但是越到后来越觉得压力倍增。理想与现实、实验室与市场、发明成果与产品之间似乎渐行渐远。

2000年,澳柯玛出资3000万购买视美乐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的全部知识产权,并且由澳柯玛集团和视美乐公司共同组建北京澳柯玛视美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澳视”)。2002年起,三位创始人开始逐渐退出“视美乐”的经营。邱虹云也按照自己的规划,返回学校继续完成学业。

也有低落,也有收获,“要动手、要实践、要研究,天天讲不去做的话永远得不到实质性的东西。第一次可能失败,但最宝贵的是积累经验。”

带着理性再出发

2007年,邱虹云顺利通过答辩,从母校光学工程专业攻读完博士学位。伴着如云似雪般纯洁绽放的白玉兰花告别校园,邱虹云内心中涌动的是从未有过的激情,那个春天他是用全部身心去感受的,关于自然,关于人生。

创业!这次他主动选择,独自上路,低调起步,安静前行。

同第一次一样,创业项目也是从他的兴趣爱好――用于天文观测的科学CCD相机发展而来。当这一念头日益强烈,还有一年博士毕业的邱虹云毅然找到导师,将课题换成了科学CCD技术。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度在创业与深造之间徘徊,导师田芊给了他这样的建议:“你的特长在于技术研究,创业虽好,但不能因为创业而耽误自己的特长,否则就是一种人才的浪费,还有很多更深的东西等着你去做,如果能做到厚积薄发,对未来的发展会有更大的帮助。”

导师的话,邱虹云入耳入心。他又潜心度过了三年读书时光,脚踏实地,云淡风轻。果然,持续不断的积累在他博士毕业、走出校门之际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科学级CCD技术应用非常广泛,涵盖天文观测、航天飞机、星际探测到数码相机、监控设备,再到生物、医学和工业检测。邱虹云主要从事高性能制冷CCD相机研发,并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可以生产科学级CCD的厂家,全球四大天文CCD制造商之一。

虽然市场前景跟第一次创业时一样深远广阔,邱虹云却没有马上成立公司。很长一段时间,他一个人接订单,手工完成,不疾不徐,扎实积累。直到2009年,他才正式注册星敏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他在清华大学南门外清华科技园学研大厦租了一间办公室,和第一次相同,公司与学校一墙之隔。区别在于内心。再上路,途中依旧荆棘坎坷,没有了万众瞩目下的顾虑重重,却因为独立当家而需要考虑更多,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出马。如同每一个创业者一样,他也要揣着各种手续在不同部门间穿梭,面对各种各样的客户想方设法地开拓市场。多年前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时模拟训练过的财务管理方法和初次创业时的经验和教训,此时终于派上用场。再上路,五味杂陈中,邱虹云奔波之余,尽量调节,以保持一份心情的顺畅。欣慰的是,他从中看到了概念产品与商品之间遥远却并非不可及的距离。

采访当天下午,“挑战学子话挑战”座谈提问环节,有一位男同学问:“有些作品在竞赛之后就被束之高阁,让人觉得是为了参赛而创新,三位嘉宾怎么看?”邱虹云的作答精炼:“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要转化为产品。创新与创业之间有紧密联系,但原型机只是完成了10%,到产品化尚有90%的工作要做。这个过程就是实践与经验。要勇于实践,但不要期待第一次就成功。”此时,他拿着话筒,坐在舞台中央、聚光灯下,再被瞩目,却淡定如常,饱含真诚。

从第一次的三人行到如今单枪匹马,从第一次选择风投到如今独自积累资本、滚动发展……时间和阅历让他懂得怎样选择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模式。这更符合邱虹云的性格,斗室有天下。任凭外面喧嚣浮华,心中自有乾坤。

他一直记得自己和同伴第一次准备创业之前,坐在清华园的一间教室里听指导老师培训的情景。当时不懂创业,他却深深记住了一句话:“一旦选择了创业,就没有回头路,必须一直走下去。”多年后,当他兜兜转转地注册了自己的第二家公司时,萦绕耳边多年的话语慢慢漾出别样的情感浪花。

上一篇:潘秋惠 一次夺魁奠定了职业生涯 下一篇:刘鹏 “云端”里搏击的大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