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小学几何教学的策略

时间:2022-03-06 03:28:56

阐述小学几何教学的策略

摘 要:数学是一门发展历史悠久的学科,其素养的培养对任何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因为知识经验少,空间想象能力又比较差,对数学中几何图形的认知存在困难。如果只靠教师一味单纯地讲解,很难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担任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应当与学生积极地进行互动,设计合乎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案和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并掌握所学到的几何知识。

关键词:小学;几何教学;方法策略

在几何教学中,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使学生形成空间概念,重视并能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也是现代化社会对人才、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本文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案例,对小学生的几何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了叙述。旨在与相关的教育人士进行几何教学教学交流,以求能找出更好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真正消化吸收所讲的教学知识,推动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为实现祖国现代化培养更多的人才。

一、通过观察来进行图形的学习

要想对几何图形的特点特征有所了解,必须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基础。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通常是由具体的实物形象开始的。只有观察整个教学过程,才能对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有思维上的印象和观念,就某领域的知识而言,有所了解才能有探索和发现成果的可能。所以在几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尽最大能力找全相关几何图形的实物,课中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记忆力,进而可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初期,曾在河南省某双语小学三年级担任几何教师。其中讲到锥体章节时,由于事先并没有准备道具,学生面面相觑,很多都搞不懂教师讲的是什么,也从来没有见到过。后来笔者把课堂中讲到的几何图形实物拿到教室,学生一目了然,立即明白了教师所讲的内容,以及各个部分所代表的意思。由此可见,通过对实际物体的观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知几何图形知识。教师在传授课程的过程中,应当有对教学模型的演示,也可以通过对图形多种要素的组成部分进行解析,帮助小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本质及不同形状之间存在的转化关系和联系。例如,观察菱形或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割补移接过程,能够让学生发现,图形不但可以变化大小还可以在不同的形状之间相互转化。

二、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其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他们的引导者。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究过程。很多数学规律,尤其是几何图形中的特征特性,可以不全经过教师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找出,这样他们的记忆会更加深刻,理解也会更加到位。

例如,笔者曾经让学生在自己的几何课堂上进行纸片的折叠。折圆形纸片的时候师问:你们通过折叠和用直尺测量发现什么了吗?学生纷纷举手,有的发现纸片上的折痕都相交在同一点,有的发现这点到圆的四周距离都相等,还有的发现这些折印的长度都相同。折正方形的时候大家发现,四个边的距离都相等,正方形可以折成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等。由此可以看出,让学生自己进行动手操作在教学中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意义。利用这种方法教学,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互动作用,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因此,能专心于课堂的学习内容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三、定期进行知识的梳理

学习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众所周知,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将头脑中的知识进行梳理,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也能温习新的知识内容,几何知识的学习也不例外。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还非常少,教师应该定期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忆和疏导。例如,回想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时,可以想到其是由等化的长方体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此时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其他的立体结构图形怎么计算体积呢?比如棱柱,有规律地进行知识的梳理,既可以使学生发现学过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也会对新知识有一个提前思考的过程,这样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在理解时会更加利于掌握。

四、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绝大部分还是少年儿童,富有童真童心。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太严肃或过于拘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民主平等、和谐友爱,同时也要松紧适度,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的特质特性,实施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出同等的关爱,耐心细致、态度和蔼地进行引导。

笔者所总结的这些教学方式在实践中还正处于不断试验的阶段,难免有不足和局限之处,其中有很多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敬请教育专家和相关人士进行批评指导。

参考文献:

于芳.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浅析提问式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下一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