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绿色油库”助精准扶贫

时间:2022-03-06 09:24:47

建“绿色油库”助精准扶贫

兴国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油茶之乡”,兴国县委、县政府将油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依托点,全力推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型油茶林建设,为扶贫户建造“绿色油库”,为增收致富全面建成小康奠定坚实基础。到2014年底,全县现有油茶林面积62.3万亩,其中低产林52.3万亩,涉及22个乡镇。产茶油1571吨,产值1.26亿元。全县油茶种植户2.1万户,其中种植大户28户;油茶专业合作社16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龙头企业5家。

做大做强兴国油荼产业,要围绕“一个目标、两种模式、三大措施、四项机制、五个保障”的工作措施,实行“两手”抓,一手抓老油茶林改造,让老树恢复青春,多结“致富”果;一手抓新造丰产林基地建设,按照丰产林建设标准,高度集约经营,规模生产,开发一块,成功一块,扎实推进油茶产业精准扶贫全覆盖。

一、把准“一个目标”

为打好扶贫攻坚战,兴国县制定了《兴国县油茶产业实施方案》、《兴国县2015-2020年油茶发展规划》、《兴国县2015年精准扶贫低产油茶林改造实施方案》、《兴国县油茶产业精准扶贫全覆盖实施方案》,确定了油茶产业发展“三个十万”工程,即每年改造油茶低产林10万亩;2015年开发扶贫油茶10万亩,以每户贫困户5亩为受益标准,实现全县油茶产业精准扶贫全覆盖,落实到户到人;5年发展林农10万人(其中贫困林农达30%以上)。

二、创新“两种模式”

(一)“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托管模式。一是创建托管主体。成立兴国县油茶发展有限公司,对10万亩扶贫油茶基地实行统一管理,公司负责托管员筛选培训、筹资贷款和开发经营。以乡镇为开发主体、以公司为经营主体,按照“五统三包”的要求(即统一土地流转、统一清山除杂、统一打穴整带、统一苗木供应、统一定植苗木,公司负责包生产、包技术、包销售)进行油茶开发,基地建成后交公司管理。二是落实监督主体。基地成立贫困户油茶理事会,开展油茶生产议事、监督和协商。三是确定投资主体。1―5年由政府负责投资,第6年起公司负责投入。四是明确受益主体。从第6年起至第9年后,分别确定为15斤/亩、30斤/亩、60斤/亩、80斤/亩的实物定产,贫困户与托管公司按7:3分红。

(二)“公司+合作社+林农”的低改模式。率先探索并试行了“公司+合作社+林农”的油茶低改模式,以合作社为纽带,林农申请入社,合作社采取“三送”、“四购”、“两换”、“一代”,促进增收增效。一是公司免费为林农送油茶苗、送有机肥、送技术;二是公司按市场价格收购鲜桃、茶籽、茶油、茶枯等产品;三是林农用茶壳向合作社换取食用菌包、菌包菌菇换肥料;四是无劳力改造的,由合作社组织代改,与林农按产出效益6:4分红。

三、推行“三大措施”

(一)形成高低搭配。新造高产油茶林生产周期较长,5年后才开始有收益,而低产油茶林实施改造后,第1年产油可达10斤/亩,第2年后产油15斤以上,能弥补高产油茶林收益周期较长的不足。为此,兴国县在实施新造高产油茶林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低产油茶林资源,全面推广低改模式,大力实施低产油茶林改造,形成低改与高产互补,让贫困林农能在短期内享受到油茶产出效益,全县低产油茶林改造受益农户近10万人、贫困户2万余人。

(二)推行上下结合。推行“林上产茶油、林下搞种养”的上下结合方式发展生态立体经济,着力提升基地产出、产值和效益。在基地内套种旱稻、黄花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林下养鸡鸭、兴国灰鹅等,形成立体式产业发展格局,效益按托管公司与贫困户7:3的比例分成,拓宽林农增收途径。林下经济每年可为每户贫困户带来1000元以上收入。

(三)采取购股叠加。采取回购试挂果油茶基地和入股的办法,实现收益叠加效应,从而破解高产油茶扶贫基地收益周期长的难题。一是按照贫困户1万元资金,整合入股到每个扶贫油茶基地,作为基地用于林下经济发展,参与公司种养分红,每年每户贫困户可获得股权利益1000元;二是将贫困户1万元资金整合入股百丈泉、山村油脂等油茶加工企业,按股权每年实行分红;三是将贫困户1万元资金,整合由托管公司收购老油茶林,实现近距离脱贫。兴国县已成功收购油茶基地2300亩,采取托管模式经营分配。

四、建立“四项机制”

(一)生态保护机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国县曾因水土流失严重,被国内外水保专家称为“江南沙漠”,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综合治理,昔日的“江南沙漠”终于变成了“江南绿洲”。因此,兴国人民倍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县委、县政府把生态保护放在开发的首位,建立了严格的油茶开发生态保护机制,按照“山顶戴帽、山间条状整带、山脚穿裙”的要求,坚决杜绝机械上山,坚持人工打穴整带三年完成,宁可增加开发成本800元/亩,也要防止水土流失。通过采取等高返坡梯田加内沟、搞好坡面径流水系排洪、因地制宜深挖鱼塘涵养水分等措施,并在作业区规划种植茶花、桂花、红叶石楠等行道树,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

(二)资金筹措机制。经测算,新造高产油茶林3960元/亩,兴国县拓宽筹资渠道,与县农行等金融机构联系协调,采取整合每户贫困户5亩油茶证的方式,由县油茶发展有限公司打包向金融机构贷款,解决10万亩扶贫油茶15年期3亿元贷款;整合上级奖补资金5000万元;县财政筹措资金4600万元,同时,大力整合农粮、扶贫、发改、财政等部门涉农资金1.6亿元。

(三)管理运行机制。成立兴国县油茶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形式规范运行程序、明确管理职责,对10万亩扶贫油茶基地实行统筹调度、经营管理。

上一篇:市政施工过程中的地下管线保护措施探讨 下一篇:西江古韵:云朵上的千户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