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时间:2022-03-06 07:49:43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摘要: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等诸多方面,对小学数学“问题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问题意识;积极思考;发现问题

现代小学生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让学生会深思善问。

一、 学生的提问营造氛围

1.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释放出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2 .给学生多提供思考时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索者、发现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

3.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出错改正。

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肯定。如:教学数字问题应用题时,“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1,十位与个位上的数的和是这个两位数的―,求这个两位数。”一般情况下,是设十位或个位的数为X,求出这个两位数,有的同学提出,设所求的两位数为X,求出这个两位数,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

二、 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积极思考

1.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发展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地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脑子里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如:教学同类项时,首先在黑板上多写几个单项式,教师迅速判断出哪两个单项式是同类项,这样,学生很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出来的,再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判断,准确地掌握判断同类项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学生的问题,即使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轻易否定或讽刺挖苦,而是正确引导,耐心解疑。

三、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

1. 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中去探索、发现规律,学会学习。

2. 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杜威认为,“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可见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通过独立、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3. 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局限性,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缺点。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间合作学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解决。如:教学等式的性质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1个天平,一些砝码,一些物体,然后让学生合作,发现规律,总结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四、注重方法引导,让学生“会问”问题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积极思考,学会提出疑问开始。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有所发现甚至有所创新。如教学《角的度量》一课,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通过观察思考,学生会问:“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等,学生能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教师不仅要鼓励、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而且要创设条件,提供质疑的机会。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诱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教师对提出的好问题要适当给予表扬并加以分析,逐步引导学生会提问题。 针对学生不会问的现象,教师要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为什么提得好?如:在讲解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中的例3和例4时,学生理解了试商要先求出除数的近似数,用近似数(即相近的整十数)试商比较快。针对这个方法有的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除数是25或26呢?没有相近的整十数,怎么试商比较快?听完之后,我马上肯定这个问题提的好,并说明这是下两节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同学现在就想到,说明他非常爱动脑筋,思维比较超前,并表扬这个同学不局限于理解和掌握教师讲的内容,而是积极思考,想到了它的特殊性,说明他学习主动,思维敏捷,能举一反三,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只要提出好的问题我就给予肯定,并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逐步引导学生会提问题。 3、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致使产生问题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教师应针对数学问题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策略,诱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或者在已有结论之间进行对比分析、独立概括,提出概括性问题;或者通过观察、类比、想象等,提出猜想型问题;或者对基本问题多角度、多方面的发散思考,提出引申型问题;或者针对概念、性质等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矛盾,提出批驳型问题;或者对一些不对称、不和谐、不完整、不统一的因素,提出完善型问题等。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学实践表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会“答”,更要会“问”。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临洮县峡口镇党家墩学校,甘肃 定西 730518)

上一篇:浅谈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心理... 下一篇:软件可靠性测试流程及应用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