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声乐选修课的素质教育问题之我见

时间:2022-03-06 12:01:23

公共声乐选修课的素质教育问题之我见

摘 要:公共声乐选修课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教学方法,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要积极探索公共声乐课的教学规律,克服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学生的声乐素质,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公共声乐选修课的教学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主要以审美为核心,体现声乐的文化性和审美性,凸出“美育”思想,着重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扩大艺术视野。

关键词:公共声乐选修课;素质教育;教学方法

公共声乐选修课是学校一门文化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是以声乐作品为对象的活动,也是观众对声乐作品认知、理解达成共识的心理过程。公共声乐选修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歌曲演唱及合唱指挥的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配合能力、反应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公共声乐教育课程是中国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受到广大学生喜欢,然而中国高校公共声乐课程开设却相对滞后。因此,在高校中有效、合理、科学地安排公共声乐课程,满足当代大学生音乐审美等方面需求,已经势在必行。

声乐艺术所产生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和极其丰富的艺术内涵是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无可替代的,也是多元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声乐本身是以人声表达人们内心感情的最直接的方式,其全部目的就是表现美和创造美,声乐教育则是要通过“歌唱”这一审美中介,达到教育人、提升人的品质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一直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

我们必须充分发掘声乐教学的本体价值,必须高度重视声乐美育在素质教育、国民教育和学校美育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并把它切实可行地落实到我们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方针当中去,以此种方式来纠正长时间以来,由于学校总是将高校的声乐教学的根本目的简单地看成是培养专业声乐人才,认为高校声乐教学的价值只有通过声乐专业人才及其声乐作品的成功才能实现,对声乐教学提高国民的精神文化素质、提高声乐者的身心素质的本体价值和自我价值认识的欠缺。

一、大学开设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意义

1.声乐是大众最易掌握、最喜欢和普及的艺术

声乐是人类诞生最早的艺术之一,它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一门最容易掌握、最能直接抒情、最受大众喜欢和普及的艺术。现在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无论专业的还是业余的,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声乐的魅力。和其他种类相比,声乐人人都有,随身携带,更容易为大家接受和喜欢。所以,“声乐艺术是上帝赐予人类情感生活与文化世界达到相互沟通最通俗、最直接、最独到新颖的一座桥梁”。

2.根据学生兴趣开设的公共声乐教育,更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公共声乐教育是公共音乐教育的一个分支,和大学开设的其他纷繁芜杂的公选课相比,声乐无疑最具普及性。很多学生选课就是为了攒学分,导致上课失去了积极性。公共声乐课程则不相同,对学生而言,很少有不喜欢唱歌的人, 而且中国素质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都开设了相应的音乐欣赏课,甚至唱歌课。对于课程而言,声乐可以是一种宣泄抚平心绪的手段,也可以是一种娱乐休闲的手段,轻松娱乐的上课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感觉不是上课,而是放松和享受。

3.声乐演唱与欣赏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更接近学生的心理特征

音乐欣赏活动作为人类听觉审美的需要,在欣赏活动中与纯音乐的欣赏有很大的不同。声乐欣赏的主要方式是感性体验,首先,声乐欣赏活动所唤起的审美体验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欣赏者无需做欣赏前的研究准备工作,便可直接感知和理解作品内容。其次,欣赏者可以根据歌词的描绘间接感知音乐形象,在欣赏过程中,听觉的感性认知可以直接激起欣赏者的情感。而纯音乐欣赏需要通过辨别音色、节奏、音高、力度等音乐的基本元素,合成主题、乐章、乐段、旋律等音乐结构,最后,才合成一首完整的乐曲。这类欣赏需要有背景和理性研究才能获得审美感受。作为欣赏主体的大学生,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以感性体验为主的声乐欣赏。

二、开设声乐选修课与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关系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清华大学被誉为中国工程师的摇篮,要求本科学生必须选够13个人文科学和文化艺术类课程的学分才能毕业。曾经开设过和现在正开设的课程包括话剧与曲艺表演、中外名剧欣赏、20世纪中国歌曲史概况、欧洲歌剧艺术与赏析、合唱艺术表演等40余门之多;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开设音乐课的8所理工院校之一,开设的课程有乐理与名歌欣赏、中外经典歌剧欣赏、读谱与乐理、声乐选修等20多门课程;北京工业大学也开设了中外艺术歌曲演唱、声乐课(男声、女生、提高班)、合唱艺术课、声乐基础等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有中国民族音乐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曲欣赏、合唱与声乐艺术、乐理与世界名曲视唱等音乐课程;浙江工业大学开设过基本乐理与音乐欣赏、铜管乐艺术、合唱艺术等音乐类课程。

公共音乐教育在国外高校也受到高度重视。美国也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它被确定为核心学科和必修课程。如哈佛大学低年级学生必须选修7~8种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史艺术、公共基础课;麻省理工学院则规定在获得学士学位所必修的360学分中,必须包括72分的音乐普通必修课。德国的大学教育则要求所有大学生必修哲学、文学、历史、音乐等人文学科。俄罗斯的公共音乐教育直接属于强制性教育,音乐课为必修课,在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下教学。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看重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和目的,面向全体受教者,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者的能力、知识,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为基本特征。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和开创者文辅相先生将素质教育概括为: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志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发展与内化,是素质教育的实质。

公共声乐选修课的开设与高校推行素质教育必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关联,公共声乐艺术教育的这些特有功能恰巧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必备素养。公共声乐艺术教育服务和服从于素质教育的总体方针。因此,公共声乐艺术教育是高校形成素质教育功效、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绝佳途径之一,对高校全方面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并不断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尽管由于学生选修声乐的课时有限,很难使学生达到较专业的水平,但我还是认为进行声乐公共课的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公共声乐选修课教师要比声乐专业课教师更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发现和探索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规律,在不断地提高个人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水平中,贯彻我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水平,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开放性的世界,各普通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高度重视公共声乐选修课的办学与教学,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该课程的价值,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发展中不断改进,使公共声乐选修课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优势,提升当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最终为构建和谐社会担负起高校应负的责任和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美)萨姆・摩根斯坦.作曲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2]张兆南.歌唱修养与技能培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艺术系)

上一篇:文化意识与英语词汇教学 下一篇:刍议中职学生情感调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