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联防海洋权益 建立两岸军事互信

时间:2022-03-05 05:49:05

携手联防海洋权益 建立两岸军事互信

当前中国海洋权益保护形势极为严峻。南海地区领海纷争不断,东海、黄海地区则围绕大陆架划界和岛屿归属等问题屡起事端。环海国家间海权利益冲突激烈、争夺稀缺能源互不相让、大国强权势力介入暗流涌动,种种因素交织显见保护中国海洋领土已是刻不容缓。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海洋权益保护形势同样严峻,面对未来出现武力解决海洋争议的实际可能,两岸理应尽早携手共同维护中华民族固有海域,建立军事互信,强力保护海洋权益。

一、两岸建立军事互信,共同经略海洋意义重大

海洋权益保护与两岸关系具有相当的战略相关性,尤其是南海问题的高度紧迫敏感,使两岸不仅需要共同维护南海,更要维系南海问题所牵涉的两岸自身战略安全,进而巩固、推动来之不易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

1、有利于提高两岸海洋危机管理能力,共同保障海洋权益。海洋对人类的生存、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牵涉资源的争夺与交通运输。中国拥有约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总长18000公里的海岸线,6500多个沿海岛屿,维护并确保海洋权益是保证和促进中国和平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然而,当前我国海洋权益正遭受严重侵犯,海上危机管理形势严峻,除内海――渤海以外,黄海、东海、南海三个海域均与相邻国家存在争议纠纷,极有可能引发海上危机。加之非传统海洋安全威胁日益增多,能源污染、海盗侵袭、过度捕捞等越来越严重威胁海洋权益。就海峡两岸而言,当前“三通”业已实现,经济融合日趋紧密,但海洋权益保护及海上危机处理仍基本是“各自为政”,或仅在实践中予以一定配合,远不能满足当前两岸海洋权益保护的实际需要。形势的发展亟待两岸之间建立以军事互信为核心的海上危机共同管理机制,以全面有效维护两岸海洋权益,提升中华民族国际影响力。

2、有利于渐次推进军事互信,改善两岸军事关系。两岸分离数十年,军事关系长期处于对峙、甚至对抗状态,特别是在情势紧张时,双方更是剑拔弩张。加之美国长期坚持向台出售武器,两岸间军事互信受到严重影响。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岸军人在反对把台湾“划峡而治”的斗争中曾相互默契。以后,在保卫祖国的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等岛屿问题上,两岸军人血浓于水的感情也得到充分体现。1988年3月,大陆海军舰队在南沙赤瓜礁海区反击作战,台湾海军支持保卫领海行动。后来在捍卫问题上,两岸海军再次默契配合。即使今天,两岸依然分别在南中国海的一些岛礁上驻扎军队,共同行使和维护。可见两岸军事互信本身具有根深蒂固的中华民族情感基础。而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态势也正在形成,两岸关系的积极改善和继续向纵深领域扩展,将大大有利于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鉴于军事互信问题的高度敏感,采谨慎态度与务实做法渐次推进更为稳妥,选择共同维护海洋权益为建立军事互信的突破口,从维护中华民族海洋权益入手,不断累积共同处理海上危机的实践经验,逐渐夯实互信基础,并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推动两岸从默契互信转向制度互信,逐步建立全面军事互信。

3、有利于维持台海地区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虽然海洋权益保护与性质有所不同,两岸携手联防维护海洋权益确实存在一定的战略难度与风险。但实践中两个问题所涉领域包容交叉、解决方法相互配合,若两岸能够携手联防海洋,共同推进海洋保护,并循此路径渐进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形成一套军事预警或紧急应对机制,两岸通过交流和沟通来避免军事冲突或减少误判,将能够大大降低两岸冲突的风险,也有利两岸在危机期间降低危机情势”,必将造福两岸同胞。事实上,海洋权益争端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外事务等多个层面,两岸联防维护海洋权益是一个综合性平台,内涵广泛,影响深远,对两岸之间达成共识和维护共同利益意义重大。充分把握当前两岸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难得机遇,大力推动两岸共同维护海洋权益的良性发展,建立两岸在领海问题上的合作机制,本身也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延伸和检验,在维护祖国和海洋权益的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二、当局海洋政策主张及对建立军事互信的观点

台湾四面环海,当局向来重视海洋政策,“独派”政治人物甚至认为“台湾原本是海洋国家”,应“以海洋立国”。也主张发展“海洋战略”,跳脱“重陆轻海”大陆思维,“走出岛链的地缘定位和锁国思想,勇敢面对海洋”。

1、台湾当局南海政策日趋高调。台当局南海政策起起落落。1993年以前,台湾当局鉴于南海问题的高度复杂敏感及对牵动两岸关系变量的可能,态度较为低调,基本搁置总体政策规划。直到1994年,台“行政院”修正通过《南海政策纲领实施纲要》,才开始积极介入南海事务,建构了以五大目标为核心的南海政策体系,即坚决维护“南海”;加强南海开发管理;积极促进南海合作;和平处理南海争端;维护南海生态环境。自此,台湾当局的南海政策开始体系化。2000年上台执政后,在南海抗争上持消极态度,当局很少公开宣示维护“中华民国”对南海的“”,对越南、菲律宾等国侵占南海诸岛的行为,也很少公开表态。2008年重新执政以来,态度转趋积极,多次重申“中华民国”对南海的“”与认同共同开发的立场,对一些涉及“”争端的具体事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挑衅,台涉外部f J也都提出严重抗议。

2、极具海洋战略意识。是当今台湾政坛少有的具有海洋战略意识的政治人物,自青年时期积极参加“保钓运动”以来,长期关注海洋问题,博士论文选题也与海洋有关。他对台湾附近海域“状况”和历史演进比较了解,提出应该改变时期的消极做法,重申台湾对于南海、东海的固有领域和传统渔场的“”和利益,确立“没有就没有渔权”的意识,主张与在经济海域问题上有争议的国家进行渔权谈判,总的政策思路是“在我、搁置争议、和平互惠、共同开发”。曾表示将逐步采取以下具体举措:(1)积极作为,宣示“”。认为,过去台湾方面委曲求全,多采取低姿态避免造成纷争,使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始终忽视台湾在南海地区的角色,所以当局必须采取更积极的作为,才能确保台湾在相关海域的利益。越是有纷争的地区,越不能逃避,必须用更具体的行动包括海上油气田的勘探,才能宣示“”。同时促使相关国家在触及“南海”争议时,必须和台湾对话,正视“中华民国”在这一地区的活动和影响力。(2)以维护台湾的“经济”为主要目标。海洋是“国家资产”,应该维护并多元利用,保障各种合理的海洋使用权益。主

张建立完整的海洋产业供应链,培养本土专业人才,推动先进船舶技术在地化,以高价值海洋养殖缓解渔业需求,并提升海洋休闲质量。(3)坚持合作开发。应加强研究调查东沙和南海各项资源情况及周边国家发展趋势,同时适度开放南海,在东沙岛建立“南海生态保育与人文资产国际研究中心”,在太平岛周围与国际保育组织合作建立“南海和平公园”。指示台湾经济部门负责人宣布,台湾“中油”公司将与大陆石油公司进行商业合作谈判,同时在有台湾驻军的南沙太平岛附近,尽快开展油气勘探,包括水文资料搜集、海上物理探测等工作。

3、岛内热衷构建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当局海洋政策积极主动,当前两岸关系呈现和平发展态势,为构建军事互信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台湾当局以及有关专家围绕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讨论热烈,观点频出,逐渐在岛内形成了一定共识。比如进行军事互信议题谈判前应减少针对台湾的军事部署;建立军事互信机制不改变结构;两岸建立军事互信与台湾对美军购之间没有关联等。而且专家们还呼吁鉴于两岸目前没有足够政治信任保证谈判效果,应尽快创造条件推动军事互售谈判的展开,并勾勒了军事互信谈判的线路图。

三、两岸以海洋合作为契机建立军事互信的可行性

两岸如能寻找到一种有效可行的互动模式,致力于建立政治与军事上的相互信任、经济上的合作开发,无疑将有助于维护两岸共同的海洋权益。大陆方面早已提出在两岸结束敌对状态后,可以“共同维护中国的和领土完整”。事实上,在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彻底结束敌对状态之前的较长时期中,诸如问题、南海问题等争端随时可能发生,如条件许可,两岸更应在迈向共识和互信的过程中共同维护海洋权益。

1、两岸形成了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共识。重新执政以来,认同“九二共识”,虽声称坚持“不统不独不武”政策,但也提出两岸应“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主张已经得到了两岸双方的认同,在目前的南海争端中,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有所呼应,共同坚持了两岸海洋权益,在两岸均坚持“在我”,暗含着根本立场分歧的同时,搁置争议,务实合作携手联防维护海洋权益更具可操作性。目前看来,两岸共同维护海洋权益,可从搁置争议空间较大的、低政治性层次的技术或商业领域着手推进。但在周边国家频频挑战海洋、抢夺我海洋利益的危机时期,则需两岸在高度敏感的政治、军事等问题上进行合作,这时两岸能否做到搁置争议就显得至关重要。应当强化“共同利益”思想,使两岸都认识到海洋权益事关两岸共同利益,海洋权益的得与失,不是两岸任意一方的得与失,而是对中华民族总体利益的损害。只有在合作成为可能的条件下,两岸才能争回更多的海洋权益,才能共同分享现在被他国占有的权益。

2、两岸在南海海域存在有效的“行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南海海域中,约150万平方公里为他国侵占,两岸实际控制着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域。大陆方面自1959年3月起,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设置“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并于1988年后开始派军驻守南海群岛中的永署礁、赤瓜礁、东门礁等岛礁。而台湾方面则对东沙、中沙两群岛行使着“”,同时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在南沙群岛的最大岛屿――太平岛上驻扎军队。海峡两岸在南海特定岛屿与海域的军事保护和行政管辖,既是祖国的重要象征,也是民族利益的有效保障。这种实际的行使,为两岸联防海洋,维护祖国奠定了扎实的法理基础,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

3、两岸海洋政策主张相似。大陆方面处理南海问题的基本依据是邓小平先生的“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思想,1990年正式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张,反对将问题列入各种官方磋商机制或非官方论坛。台湾当局涉外部门则在1992年5月正式表示要“以国际共同开发方式,充分运用南海资源,至于问题,则可避而不谈”。1994年台当局《南海政策纲领》主张在南海历史性水域内拥有“”,在坚持“”的前提下支持以合作、和平方式解决南海争端。重新执政后,进一步强化南海事务的“立场”,重申“中华民国”对南海拥有“”与共同开发资源的主张。可见两岸南海政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认为“南海历史性水域界线内的海域”为海域,拥有一切权益;都主张应以和平方式解决可能出现的争端和其它争端;都表示在维护原则下,可与相关国家合作开发。

4、两岸拥有共同维护海洋权益的默契。如前文所述,两岸在共同维护南海权益方面有过多次默契与合作,为建立合作联防维护海洋权益的具体机制进行了历史的实践。不管是台湾方面对东沙、中沙两群岛和南沙的太平岛以“中华民国”的名义行使“”,还是大陆方面对西沙群岛行使,双方都没有就对方的行为表示过抗议,而对于其它南海周边国家在南沙群岛抢夺岛礁和提出所谓“要求”的行径,双方也共同地严加谴责并提出抗议,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大义。

四、渐次推进两岸海洋联防,寻求建立军事互信的可行路径

两岸海洋权益保护合作应当渐次推进,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层层递进。具体步骤可首先搭建关于海洋问题的沟通平台,逐步达成“搁置争议”共识,进而从已有一定基础的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着手,逐渐积累合作经验,设计出具可操作性的合作模式,推广延伸至其他层面,不断消融化解敌意,为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创造条件。

1、凝聚合作共识,奠定携手联防维护海洋权益的思想基础。客观地说,两岸在结束敌对状态、签订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等直接关系到两岸同胞福祉、台海和平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上,一直存在较高共识。十几年来岛内多种民调显示,台湾民众赞成两岸应结束敌对状态、签订和平协议的一直高达60%以上。还有民调显示,签订和平协议的支持率甚至超过了签订ECFA的支持率。同时两岸执政党对结束敌对状态亦有高度共识。2005年国共两党达成的“五项共同愿景”中第二项,就是关于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内容。自2005年以来,中国不管是连战当党主席,还是两次出任党主席,抑或是吴伯雄中途接任党主席,“五项共同愿景”一直都为中国所坚持。中国共产党更是把它当作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一项使命去做。也赞成这一主张,多次强调签署和平协议的重要性。岛内各政治阵营对于两岸结束敌对状态也有难得的一致意见,多持正面、肯定态度。2008年12月31日,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不仅抓住了解决两岸关系复杂疑难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而且

还为当前研究探讨两岸政治问题指明了方向,因而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讲话指出,“为有利于稳定,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鉴于两岸同样面对海洋权益维护的严峻形势,以合作联防共同开发海洋为具体工作抓手,不失为推进军事互信机制建立的现实路径选择。

2、建立政治互信,创造两岸共同维护海洋权益的前提条件。海洋权益事关“”,高度敏感,必须以政治互信为前提基础。应继续夯实目前两岸执政当局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的政治互信,同时本着建设性的积极态度继续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

3、由易到难,逐步推动建立两岸合作护海机制。两岸合作维护海洋权益具体包含两层内涵,一是共同维护;二是共同保护海洋资源。前者要求两岸建立共同维权意识,共同维护两岸在东海、南海地区的,默契配合用“一个声音说话”;后者要求两岸建立共同利益思想,进行经济上的合作开发、达成上的政治共识、建构安全上的军事互信,实现合作的可能,争取更多的两岸海洋权益。具体做法可从小处着手,积极实践,采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方法,日益建立完善海上联防机制。可针对应对两岸海上突发事件探索“谈判(对话)、对谈(论述)、辩论(论证)、沟通(妥协),及管理(管制)等模式”的实际运用;可加强沟通协商,尽快就有关问题建立有效的预防因应机制,预防危机发生,有效处理危机;可总结以往默契配合维护海洋权益经验,预先设置合作情景,制定联防预案;可就渔业保护、海上灾难救护、气象预报资源等经济、人道主义色彩浓厚事项先行试验联防合作。

4、适时过渡,总结两岸联防维护海洋权益经验,寻求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可行路径。为促进两岸尽早探讨研究政治、军事等敏感问题,胡总书记2009年5月会见主席吴伯雄时提出具体建议:“双方可以先由初级形式开始接触,积累经验,以逐步破解难题”。两岸军事学者应尽早开展联手协防海洋的相关研究,通过“国共论坛”、“两会”机制等合作沟通平台广泛探索海上合作,尝试建立沟通热线,共享资源信息。从两岸合作联防海洋着手,逐步展开合作,破解难题,适时拓展合作领域,累积互信为建立军事互信机制探索可行路径。

上一篇:后ECFA时代的两岸经贸关系 下一篇:被放逐的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