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抠族”的低调生活

时间:2022-03-04 03:22:59

“酷抠族”的低调生活

所谓“酷抠”,也就是“酷酷地抠”,把钱花到该花之处,花出质量和效益,更好地配置有限的资源。

Cool carl,酷抠族,是悄然崛起于当今“族”语境下的一群时尚达人。人如其名,他们身上既有“酷”(cool)的超逸,也有“凡人”(carl)的简约。

较高的学历、体面的工作、不菲的收入、优雅的生活、时尚地节俭、理性地消费、精神高于物质……这些打在“酷抠族”身上的烙印充分说明,在高房价、高物价时代,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个性、新潮、自由的生活方式。

从“抠抠族”到“酷抠族”

“抠族”的诞生,几乎与房地产的升温、物价的上涨处于同时。2007年,从事出版工作的网友ligi,在豆瓣网上创立了第一个“抠抠族小组”,小组成员大多是和她志同道合、提倡节俭有道的同事和朋友。他们以“抠出美丽、抠出品位、抠出幸福”为目标,倡导一种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理念。

一年后,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26岁女硕士王跃(化名)申请加入“抠抠族小组”,开始在各大论坛频繁发帖,“晒”自己的省钱经历,从一名曾经的“月光族”一跃转变为时尚的“抠抠族”。

转变的原因是“毕业季的到来”。2008年,王跃在南京鼓楼区一家图书公司寻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3个月的实习期间,每月3000元的基本工资,让王跃瞬间感到入不敷出的窘迫,她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精打细算过日子”。

作为网络达人的她,很快从网页中搜罗到各种“省钱秘笈”。她曾经连续一个月在网络上“晒”出自己每天的消费明细,创下了2000元玩转云南一周的记录,引得无数网友赞叹、惊奇,被封为论坛里的“抠抠达人”。

她告诉记者,所谓“酷抠”,从字面上理解似乎是“极端小气、极端吝啬”,但“相比‘抠抠族’,我们的省钱方式更加时尚,生活更为低调和超逸”。

“抠”出智慧

“能坐公交就不开车,能步行就不坐车;一张餐巾纸撕成两半用;剩菜一般不放在微波炉加热,而是放进电饭煲里,趁煮饭时‘蹭’点热;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多用飞信、电子邮件,少打手机……”王跃告诉记者,这是入门级“抠抠族”的必背口诀,而要成长为一个资深“酷抠族”,道路还很长。

2010年秋天,王跃在南京朝天宫书市认识了张路加(化名),一番交谈之后,王跃对这个穿着打扮“像极了富二代”的“酷抠男”充满了好感。

张路加学工科出身,从学校毕业后,一直奉行“低碳、环保、新节俭主义”。用王跃的话说,尽管月入过万,他依然坚持住集体宿舍;每年春节回家,他宁可与农民工兄弟挤在硬座车厢里,也舍不得买一张飞机票;他最大的兴趣是看书,但光顾的永远都是图书馆和常年打折的旧书市场……

“抠”来“抠”去,张路加的钱包鼓了起来。他没有在朋友的鼓动下买车买房,而是于2012年9月从原单位辞职,自己在鼓楼地区开了一家销售公司。

“开业之前我算了笔账,发现自己这笔钱根本不够。”一番踌躇之后,张路加发挥了他资深“酷抠族”的长处,从赶集网和58同城上淘来二手电脑和办公桌椅,自己埋头组装了几个下午,并叫来几个做设计的朋友帮忙布置了一番,一间简约而富有情趣的办公室就这样诞生了。

“抠”出时尚

作为个性独立的80后,网友“衣袂飘飘”并不在乎别人对“酷抠族”称呼的误解。“守财奴又如何,严监生不也有善良的一面吗?”她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质量会不会因节俭而随之下降。

打开“衣袂飘飘”的微博,在标签信息一栏中,“读书、旅游、咖啡、戏剧、电影、淘宝、美食”等几个词汇立刻映入眼帘。成为“酷抠族”后,这些小资情调颇浓的兴趣爱好并没有被抛弃,反而成为她时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衣袂飘飘”是个话剧迷,濮存昕、孟京辉、赖声川、田沁鑫……一提起这些话剧界知名人士她就滔滔不绝。一路看涨的演出票将不少观众拒之于千里之外,但对于“酷抠族”来说并不是难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衣袂飘飘”认识了大麦戏剧的管理员“我本善良”,管理员告诉他,只要在微博上@大麦戏剧,参与每期活动,观剧后在大麦戏剧官网上发表原创性的剧评。如果剧评写得出色,又可以获得免费票。

写剧评对于文学硕士出身的“衣袂飘飘”当然不是问题,她兴致勃勃地参与了大麦戏剧的活动,并及时提交了自己精心写就的剧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大麦戏剧”的长期观剧团成员之一。

2013年,“衣袂飘飘”打算写一本关于“酷抠族”的小说。她说,在小说里,她要展现的不只是“酷抠族”的省钱理念,而是他们将节俭的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上一篇:真情映朝阳 创新助成长 下一篇:教育案例——我们要并肩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