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的桥梁

时间:2022-03-04 12:01:34

架起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的桥梁

阅读理解能够测试学生综合的英语能力,对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具体要求有:1.了解文章的题材,读懂文章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2.既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也要理解深层的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3.既理解某句,某段的含义,也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4.既能根据文章所提供的直观信息去理解,也能结合中学生所具备的非直观信息去理解。这些具体要求需要学生在实际的阅读理解操作过程中不仅具备表层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力,更要具有深层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能力,甚至要发展到对文章的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能力。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或从上下文、字里行间悟出文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而可能存在的必然结果来。概括地来讲深层理解就是要求读者能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表层理解能力已经具有了,但是迟迟不能突破达到深层理解能力,这种瓶颈状态需要我们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分析。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把阅读理解的文章当作精读教材,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解释生词,词语搭配,语法分析上,过多地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整体理解,结果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影响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讲解阅读理解时往往是教师唱主角,学生没有主动地思考和参与语言实践的活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而且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又常常局限在对文章的表层理解,侧重设计一些回忆性问题和正误性问题等。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又以做阅读理解费时费力为借口,通常会直接看题目,然后局部阅读去找答案,也就是边看文章边做题。这样的做法破坏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只能应付表层理解的题目,对一些主旨题,观点题不能很好地去把握。久而久之,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养成一种浮躁,不深入阅读的坏习惯。进入初三后,随着阅读任务难度的日趋加重,学生在做题时明显就会感觉能力跟不上,做题难以进步的状态严重阻碍学生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面对生词的出现或者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题材,又会盲目夸大文章的难度性,做题信心不足。

所以架起阅读理解中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的桥梁势在必行。

一、题目设计要“煞费苦心”

教师作为学生最可靠的指导者,首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头脑中是否有与文章相适应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等知识。美国认知心理学家鲁姆哈特(D.Rumelhart)指出,读者在进行阅读时,他先前存入的知识往往会随之与文章中的符号产生联系,这对于读者了解文章中的信息内容至关重要。这说明,当阅读理解文章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它要求学生利用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凭借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和吸收读物中没有明确表述的、却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即“弦外之音”。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超越读物文字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而进行的思维推理活动。学生作为未成熟的个体,知识层面欠缺,这要求老师在设计深层理解的问题时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又要具有创造性,不能囿于固定思维导致题目局限于表层理解,所以题目设计应有“度”。我认为这个“度”必须是广义的,它应该包括题目设计的难度、深度、亮度、角度等,尤其是问题设计中的难易度的把握。问题有一定难度,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当然要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这要求我们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看准,要有眼光,要恰到好处。我们不能凭借主观想象,想当然,推己及人,而是要通过摸底调查,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深层理解能力。

二、改善学生对阅读理解的惧怕心理,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阅读能力与学生的兴趣、志向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有的学生在阅读时缺乏自信和耐心,一看到长长的一篇文章,里面还掺杂着一些生词,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教师要改善学生的语言学习心理环境,要创设条件使学生产生语言学习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选的文章和题目应该是在学生经过努力后能够达到的范围之内。同时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挖掘阅读材料的思想内涵,开展话题讨论,使学生学会客观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以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正确态度。

三、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

1.阅读题目,了解题目的类型。在中考中,阅读理解短文后面的问题及选项体现了考查要求,因此,考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应先审题,了解哪些是表层理解题,诸如细节题和事实题,哪些又是关于归纳性或推理性的深层理解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必须首先明白要解答什么的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短文,找到问题的相关信息。这样阅读的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就会大大缩短阅读时间,提高理解的正确性。但是要切忌断章取义。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训练,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使精读与泛读紧密结合,强调独立阅读课文,旨在形成能力,每教一篇新课文时,先让学生用10~20分钟进行快速阅读,同时做课文的理解题。然后,再按精读要求,给学生指定段落,这时所对应的题目必须是深层理解题,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带有一些不良习惯。如有的学生阅读时爱出声;有的学生用笔和尺之类的东西指点着助读;有的则咬文嚼字,边读边查词典,一词一句地分析;有的学生回视的现象太严重,在阅读时,眼睛经常往回看,重读一个词、短语、一个句子,不仅影响读速而且不利于把握整个句子、段落、全句的意义。培养学生养成默读习惯,使注意力集中在文字符号上,纠正唇读,心读,喉读等做法,以免分散精力,影响阅读速度。克服指读、回视、重读等不良习惯,因为这样容易使理解只停留在某个词或句子上,使获得的信息支离破碎。要善于抓住句子中的核心词,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进行连贯性理解。

阅读理解中深层理解能力的突破需要一个长期的坚持过程,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精心设计题目,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并运用多种有针对性的方法,提高阅读的深层理解能力,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英)马丁韦德尔,(中)刘润清.2007.《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鲁子问,王笃勤.2007.《新编英语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中学

上一篇: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下一篇:尝试英语“模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