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治疗 第10期

时间:2022-03-03 07:34:08

长期焦虑的人罹患重病的机率高出常人一倍,长期焦虑对健康的伤害几乎是抽烟的两倍

现代科学有一项伟大成就,那就是发现身与心并非分离而独立,它们只是一体的两面。笛卡尔(descartes)把身和心分离是错误的。在他的误导之下,西方医学低估了病人心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精神神经免疫学研究大脑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深入了解心与身之间的机制。研究发现脑的情绪中枢,不仅与免疫系统,还与心血管系统紧密相关。当长期遭受压力时,身体持续剑拔弩张地做出“战斗或逃之夭夭”的反应,免疫系统在促使心脏升高血压,大量送出血液让身体准备应付紧急事件的同时,也会减弱它消灭病毒和抑制初期癌症的能力。结果,人体罹患各种疾病的危险性骤增。

研究发现长期焦虑人罹患重病的机率高出常人一倍,充分说明身与心息息相关。而因抽烟增加的重病罹患率为百分之六十;长期焦虑对健康的伤害几乎是抽烟的两倍。

教观双美

东杜活佛(TulkuThondup)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大成就者,将文化对健康的看法介绍给西方,所谈的不仅是身和心的健康之道,还包括灵的修持。

他清楚地指出,身心灵三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要我们能够“放下执着”,放下限制视野的成见,开放自己如虚空般旷达,就可以发挥心的治疗力量。

东杜活佛不仅提供健康之道的理论架构,还介绍了许多世纪以来,在修行中已经获得证明的实修法门。

佛法博大精深,常令人有望洋兴叹之感,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二门。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则是理论的应用。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修瞎练,有的着火入魔,有的极端偏锋,甚至身毁人亡;没有实践的理论是说食数宝,煮沙欲成饭,终不可得。

因此,古来大德无不两者并重,如明代 益大师在《教观纲宗》中说:“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教(理论)观(实践)双美才是释迦本怀。

但是在时空流变中,教观双美的佛书并不多见,教者难免失之玄奥,观者往往崇尚神秘,致使平易近人、旨在治疗身心问题的佛法,沦为清淡资具或神棍欺世的魔术,实在可悲。

佛教在佛教各传承中最难理解,也最常被误会,因为它“即相为真,即事为理,即身成佛”的主张,本来就不拒绝世间法,反而要透过世间法的观照,悟证一体不二的真理,汇归万法殊相于真如空慧,当下解脱自在。不识者但着于相,嗜药成习,未得其利先受其害。幸而四十年来佛教诸大师宣流法音于全球,密教精髓方得拨云见日,为世人所知。

治心法门

生而为人,无论种族、国籍、性别、年龄、背景、时空等背景而有何不同,根本问题均出在方寸之间。由于妄想执着,衍生心理、身体、情绪等事端。根治之道当以治心为主,“心净则行净,行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国土净”,故而治心又成为天下太平的不二法门,这与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交相辉映。

治疗的力量不是来自外物,而是出于内心,这是大乘佛教的精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是自我治疗的最佳保证,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明心见性即是一切修行的重点,心性一明则万法炳现,问题顿除。

认为我们和其他生命或事物都有一个坚实、永恒的实体,乃是一种妄见。“我”是凡夫心虚构出来的概念,而非来自心的真性。我执是妄想和烦恼之根、痛苦之因。这是佛教精神及特色的重心。在佛教里,一切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我执。

《心灵神医》这本书提供实务性的指导,帮助每一个人获得内心的宁静,治疗焦虑、压力和痛苦。全书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日常生活和禅修(治疗)的必要成分。第二部分介绍治疗心理、情绪、社会和精神问题的特殊方法。生理问题是最难治疗的,但往往也可以借由培养内心宁静、力量和正面能量(生理健康的最高源泉)的训练而获得解决。第三部分呈现几种佛教的静修方法,其目标不仅在解决日常问题,而且要唤醒每个人本具的佛性,为自己和别人开启佛心的无限治疗力量。

该书取材自佛教的各种法门,尤其是两部名著。第一部是篇幅短却非常殊胜的《转苦乐为觉悟之道》(Turning Happiness and Suffering into the Path of Enlightenment),第二部是第八世纪印度大乘佛教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A Guide to the Bodhisattva’S Way of Lite)。

东学西用

佛教是世界性之道,其宗旨在体悟佛性。依据释迦牟尼佛本人的说法,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无数的人证悟佛性。过去、现在和未来,十方世界都有佛教、佛法和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宏扬了后世称为佛教的教法。释迦牟尼所教导的佛教,是佛法许多面貌中的一个,但不是唯一的一个。

人们只要心能够开放,就可以从大自然听到真正的道――佛教徒所谓的“法”。《法集经》(Dhat-masamgiti)说:“内心安详的人,即使佛陀不在世,也可以从天空、墙壁和树木听到法。内心清净的求道者,教法将如其所愿显现。”

透过禅修来治疗,并不局限于某一个。今天,许多接受传统西方医学训练的医生,都推荐以古老的禅修方法做为恢复和维持身心健康的途径。这些法门很少提到佛教徒所谓的真性或大开放的经验;反之,却强调观想和积极态度、积极能量的培养。在许多情况下,起因于心理压力,并因为恶化的高血压,特别可以借由这类替代性治疗方法获得改善。有些医生则推荐把注意力集中在肌肉紧绷的部位,然后有意识地放松这些肌肉,就可以达到舒缓的效果。这种技巧来自佛教的修行法门:承认某个问题的存在,然后放下对它的执着。

治疗如果能够辅以精神信仰或禅修经验,则效果最大。哈佛医学院的哈伯・班逊(Herdert Benson)医师是放松反应论(Relaxation Response)的创始人,他写道:“如果你真正相信你的个人哲学或――如果你把心和灵都奉献给你的世界观――你确实可以获得意料之外的身心利益。”■

上一篇:“双底”还是“双低” 下一篇:欧元的未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