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感冒”也能治愈

时间:2022-03-03 01:24:59

“心灵感冒”也能治愈

《科学生活》:陈医生,我们知道,抑郁症是最为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我看到一组数据:成年人抑郁症患病率是5%~10%;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的抑郁症患者达3.4亿人;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跃升到第二位。抑郁症已经成为精神疾病中的多发病、常见病,以至于精神科医生们把抑郁症称为“心灵感冒”。但这种“心灵感冒”有时也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我以前供职的一所重点大学里,十多年前的几个月内,曾连续发生三起中年教师因抑郁症自杀的事件,令人扼腕痛惜。据统计,大约一半以上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想法,最终会有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陈医生能介绍一下我国以及上海抑郁症的发病率等情况吗?

陈俊:确实如你所说,抑郁症有可能上升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这是国际上有关方面经过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后得出的推论性结果。其实国内也作过类似的调查,但限于当时所使用的调查方法和工具,上世纪80年代得到的结论是患病率在百分之零点几,而国外的数据为6%以上。本世纪初有一位美国专家运用国外的调查方法和工具在我国北方四个省市做过调查,得到的结论是抑郁症患病率为4.4%,与国外差不多。而且据他的调查,因抑郁症自杀的人数比率,我国的特点是农村比城市高,而国外是相反,城市比农村高。

上海的情况,尚未见到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但我们精神卫生中心在前些年曾做过一个调查,即在上海的五六家三级医院的门诊患者中筛选和识别罹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患者。因为有研究发现,约90%的抑郁症患者首诊于神经、消化、心血管、内分泌等非精神科,这些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只有约两成抑郁症被检出。我们的调查证实,在首诊于消化、心血管、妇产科等患者中,有三成甚至四成为抑郁症患者,而这些患者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病症实质。

抑郁症的明确诊断

《科学生活》:既然有这么多患者是“身在病中而不知病”,陈医生能否讲一讲,抑郁症到底是怎样一种疾病,它在发病初期有哪些症状可供识别?因为我想,人生在世,不免会有烦心事,会有点抑郁情绪,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被诊断为抑郁症呢?

陈俊:你说的很对,我们要把抑郁与抑郁症区分开。因为正常人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不能把抑郁症扩大化。抑郁症有严格的诊断标准。从专业的角度讲,有三个标准,即我们国内的标准和国际的以及美国的三个诊断标准,它们之间有细微的差别,但总体上说差别并不很大,我们在这里就不去详细介绍了。

这些诊断标准都强调,患者有持续的情绪低落和兴趣的丧失,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庭造成痛苦。我们归结起来大概有这么三大症状:第一是持续的心情低落,开心不起来;第二是兴趣的减退,做什么都索然无味;第三是精力减退,不想动。这三条是抑郁症患者最基本、最典型的表现。

然后还可以有其他的症候群,也可分三大类来

区别。

首先是情绪方面的症状,可以把它们称为情绪症候群。比如深深的自责,自我感觉差,有无助和无望感,严重的消极情绪(表现在言语上或行为上)。

其次是生物学上的躯体症状。可以是失眠,包括早醒和中段失眠以及入睡困难等表现,也可能这三种情况同时出现。而且抑郁症患者的早醒是一种特征性的症状,即比平时提早一两个小时,再也睡不着了。顺带说,焦虑症患者则是以入睡困难为特征的。还有饮食上的障碍,典型症状是进食减少,体重下降,而非典型的症状则相反,吃得过多,体重增加。同时有乏力感,容易疲劳,或者身体有各种不适,但检查后都没有阳性发现。还有泌尿系统的变化、减退等,总之各种生理需求下降。

第三大症状是其认知能力受损,这一方面越来越被精神医学界所重视。因为根据过去的医学理论,抑郁症患者的认知能力不会受损,病好了以后会得到完全恢复。但根据近来的研究发现,如果抑郁症患者很快恢复,确实不影响其认知能力,但有些患者属于难治的抑郁症,其病情反复发作,期间好转时段很短,就会造成其认知能力受损。这种损害是多方面的,比如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和判断能力以及计算能力都会受损。医生发现,这类患者不仅在其急性发作期内认知能力受损,在好转期同样有受损的迹象,以致其完全康复后也难以完全融入社会。

我们在做具体诊断时,有明确的标准,即上述三大症状中必须符合两项,再加上三大症候群中有三四条表现,就可以认为在症状表现方面符合标准了。

但这样还不能确定为抑郁症患者,因为我们说抑郁不等于就是抑郁症,还必须在时间上严格符合标准。也就是说,上面所说的这些症状,必须是在同一时间段里出现的,而且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这种状态,持续超过两周以上。所以,正常人情绪上的波动等每天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也不会好多天处于这种状态,这样就不能诊断为抑郁症。

如果在症状和时间方面都符合标准,还要考虑第三方面的标准,即严重程度的标准。首先,患者自身是否觉得痛苦,如果是,他当然希望摆脱这种症状,就要求治。其次,是否对患者本人或其周围的人造成危害,比如你一开始讲到的自杀案例,甚至更危险的,他自己不想活了,又担心家人活不下去,就会先杀了家人然后自杀,比如产后抑郁症先杀孩子再自杀的案例是曾经见诸报端的。

总之,必须在这三方面都符合标准,才能被诊断为抑郁症患者。

《科学生活》:陈医生讲解得非常清楚了,但我想问,现在抑郁症是否能像心脏病、癌症等一样,有影像学的诊断标准,比如做脑部的CT等等能发现某种迹象呢?

陈俊:确实医学界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也发现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部影像学检查中有某种迹象,但并未取得其相关的确切证据,只能说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还在做影像识别工作,所以并未被写入这些疾病的诊断标准中。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

《科学生活》:刚才您讲了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我们读者当然想知道,抑郁症发病原因究竟何在,在何种情况下也许预兆可能犯病,我们就要引起警惕了。

陈俊:好的。目前,我们应当说整个精神疾病的病因都不是很清楚,抑郁症也是这样。所以国际国内都投入大量资金,希望能在搞清它的病因上有所进展,从而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目前关于抑郁症的病因,有多种假设性的观点。

比较广为人知的是神经受体单胺类假说,认为抑郁症是由于神经突触间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浓度降低导致的,这也成为许多药厂研发药物的依据,试图通过摄入药物来提高其浓度,从而治疗抑

郁症。

其次是电生理的假说,比如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脑电图有总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增多等改变等。

第三是影像学异常的假说,比如有研究发现患者大脑的颞叶和前额叶等发生改变,海马神经元可塑性下

降等。

第四,认为抑郁症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都有关,即不像内外科疾病强调生物因素更多一些,精神疾病更多强调其心理和社会因素,比如患者的生长环境、性格特点,比如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压力是否过大等。

当然,遗传因素是常被人提及的。研究发现,亲属同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父母兄弟子女相关发病率为12%~24%。而且目前关于抑郁症遗传因素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基因水平,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发病并非哪个基因造成,而是多个基因位点发生变化共同起作用造成的,但同样未搞清楚,因此有许多说法而没有定论。

抑郁症可以治愈

《科学生活》:虽然如您所说,抑郁症的病因尚未被弄清,但如果患者被确诊为抑郁症,他是否能通过治疗痊愈呢?目前主要有哪些治疗手段?

陈俊: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而且抑郁症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种自限性的疾病(即疾病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并不需特殊治疗,只需对症治疗或不治疗,靠自身免疫就可痊愈的疾病),这一点与普通的感冒有些相似,即我们不干预它,它也会通过自我调整而痊愈,当然时间比较长,比如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罹患抑郁症就可以不去管它,因为自行痊愈过程非常慢,患者很痛苦,所以还是主张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让患者尽快痊愈,同时达到让患者顺利回归社会的最终目标。

现在医学界的共识是,在诊断抑郁症时要判断病症的严重程度。如果是轻度患者,我们会推荐他接受心理治疗为主,可以不服药,也可达到好的效果。如果是中度的患者,我们会建议他服用抗抑郁药,至于具体的药物选择,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应当相信医生。但我要强调,在治疗早期要足量、足疗程地服药,就像我们烧开水一样,一定要火力够、时间够,才能把水烧开。如果患者服药后痊愈了,也不能马上停药,而必须进入巩固和维持治疗期。巩固期大概是3个月到6个月,维持期则可长可短,视患者既往发病的次数和程度而定。如果为首次发作,维持期可很短甚至没有维持期;但三次发作以上,我们建议长期服药。

抑郁症患者擅自停药的严重后果

《科学生活》:你说的这些原则性意见很重要,据我了解,我前面所提到的那些不幸事件,都是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停药造成的。这类患者擅自停药,是否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陈俊:如果患者服药效果较好,痊愈了,即使停药,几天内是不会出现严重的情绪波动的。许多临床实例证实,最容易复发的时间段是停药后的一到两个月。也有一个研究,研究者把抑郁症急性期已经痊愈的患者分为三组随访,一组患者仍然不间断地服药,第二组是间断10天后服药,第三组则间断超过20天才服药。结果发现,一年内第二组患者的复发率比第一组高出一倍,第三组的复发率则高出三倍以上。这就说明患者痊愈后巩固和维持治疗的重要性。而您说的那些案例,我怀疑他们停药时治疗是否已经达到痊愈的程度,如果未痊愈而停药则更危险,就有可能几天内出现那样的行为。

《科学生活》:是的,我所说的几位老师,事发时我们很震惊,因为平时根本不知道她们有这样的病史,相反有的老师还是很活跃的文娱积极分子,她们及其家属从来也没有透露过曾罹患抑郁症。

陈俊:抑郁症确实有这样的特点,以前我们称之为微笑型的抑郁症,患者表面上显得很开朗,平时与他人的接触也很多,但其内心很痛苦,往往选择那种无声无息的自杀方式,比如服安眠药等。但现在我们改称为非典型的抑郁症。

关于停药的问题,我还要补充说,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新型药物,其实停药反应很小,不太会出现病情反复甚而加重的情况,但是我们还是建议不要突然停药,至少要维持一到两个月,防止病情复发。

抑郁症更“偏爱”女性

《科学生活》:还有一个问题想和陈医生探讨一下,据我所知,抑郁症好像更“偏爱”女性,我刚才讲的那几位老师都是中年女性,恐怕亦非偶然,据说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一倍。那是为什么呢?

陈俊:确实有这样的现象,这可能与男性、女性的生理差别有关。女性在孕产期时出现抑郁症病象较多,所以有产后抑郁症之称。还有就是四五十岁,女性处于停经、绝经期时也易发抑郁症。这可能是由于体内孕激素减少,造成焦虑情绪,慢慢又演化成抑郁症。另外,女性在工作中的社会压力较大,造成女性发病率较高。但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虽然女性发病率高,但最后自杀身亡的患抑郁症男性比例却比女性高。这可能因为女性选择自杀的方式一般比较温和,而男性自杀方式比较激烈,故而自杀造成极端后果的比例较高。

抑郁症患者家属应倍加关心

《科学生活》: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患者已被确诊为抑郁症,其家属需要在哪些方面引起注意,要采取什么措施呢?

陈俊:患者家属首先要了解抑郁症这种病的特点,对患者不能有任何歧视。虽然大家对抑郁症已能坦然面对,到我们这里咨询的人越来越多,但社会上对它的歧视仍然存在,所以病患往往不想让家人知道,不想让亲戚知道,更瞒着单位的领导和同事。

其次,家属要更细致地照料病患,注意观察其日常起居情况,因为患者的情绪变化会从日常行止中表现出来。特别是那些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家属的看护就更重要了,要注意患者的反常行为,比如前一阵情绪一直比较抑郁,突然变得主动,甚至开始整理自己的东西,家属要倍加小心。

有自杀倾向者有个特点,在开始治疗的两周到四周内,自杀率反而很高。美国也有警示,说是某些药开始使用后会出现自杀倾向升高的情况。但是作为我们精神科医生并不认同药物导致自杀率升高的说法,我们认为抑郁症患者病情严重时,如前所述的生物学症状中有一条,他乏力到什么都不想动,包括自杀也无能力实施。而治疗开始后,他身体状况好起来,反而变得有能力去实施自杀的愿望了。所以,家属如果观察到这种异常情况,应当及时携患者到医院就诊。我们医院有一个心境障碍门诊,专门治疗抑郁症患者,特别是有自杀倾向,一般是重度的患者,需要住院看护和治疗,因为有很大危险。住院时,除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还能施以物理治疗,起效快,副作用比药物治疗更小。而且在医院,医生观察更仔细,更有把握进行对症治疗,护士和护工看护也更专业。

第三方面,家属在照顾病患的生活起居时,因为患者显得慵懒,饭也不想吃,甚至日夜颠倒,家属应当督促他正常用餐和料理个人卫生,让他白天少睡觉,晚上多睡。陪患者一起出门散步、聊天,对患者有情绪支持

作用。

请注意心境障碍问题

《科学生活》:关于抑郁症,陈医生还有什么需要向读者解释的吗?

陈俊:其实抑郁症还有其他的类型,我还想讲一下心境障碍,包括双向障碍和恶劣心境等一些心境问题。读者没必要将抑郁症的类型分得很细,但应当对自己的心境状况有所了解。因为许多人来看病主诉身体状况,或者是被家人逼着来看病,他们对自己心情低落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其实是他们精神上患了病,发生心身反应,亦即表现为身体的种种不适,但又检查不出来有什么病。有些人认为自己只是身体有病,但你仔细询问后,就会发现一大堆问题涉及抑郁症或焦虑症的前期症状。这是需要请潜在的患者和其家人特别加以关注的。

上一篇:综合网络管理关键技术探讨 下一篇:消除“病耻感”,认识心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