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还需要摄影记者吗?

时间:2022-03-03 09:50:29

【前言】报社还需要摄影记者吗?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李楠(《深圳特区报》图片总监)就目前而言,报社当然需要专职摄影记者。首先,报纸竞争演变到以视觉化手段为主要竞争手段之一的时代,图片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主要的视觉元素;其次,无论是中央报纸还是地方报纸,都需要符合自己特定需求的高质量的图片,而且要求高效率...

报社还需要摄影记者吗?

这是在一次《大众摄影》编委会上,编委王文澜引出的话题。他认为,随着数码技术的普及,摄影越来越成为大众化的技术。这无疑冲击着传统的新闻摄影体制。过去的新闻摄影记者的“拍摄特权”受到了全民摄影的挑战。这种挑战是现实而毋庸质疑的,然而挑战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们的新闻摄影从业人如何面对挑战就是本期关注的话题。

目前的报社摄影记者的现状怎么样?

王文澜(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日报》摄影部主任)随着数码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摄影记者拍摄、发稿越来越方便、快速。这给新闻单位在使用图片上提供了极大便利。5年前我就感到数码技术将改变多年来形成的摄影记者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对目前这种报社养着摄影记者(向他们提供器材、办公费用,甚至各种福利、住房)的体制提出了挑战。

数码技术带动了摄影的普及。由于数码相机的普及,使任何新闻现场都有可能用相机记录。比如伦敦地铁爆炸事件。最先发出的照片是用手机拍摄的。虽然这种照片的画面质量不高,拍摄的技术水平不够专业,但是专业摄影记者很难及时到达这种突发事件现场。但是新闻照片的重要性就在于及时地记录各种事件,而不在于它们的艺术性。过去,没有几个人买得起相机,只有专业摄影记者才能拍摄新闻。现在不同了,新闻事件现场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记者。就是说没有摄影记者,报社同样可以得到大量的新闻照片,而且更加及时。那么报社还需要专职的摄影记者吗?

骆永红(《京华时报》图片总监) 报社毫无疑问需要专职摄影记者。术业有专攻。我不否认有许多文字记者具备拍照片的能力,而且在新闻摄影界也不乏从文字记者转做新闻摄影工作。但文字和摄影在展开工作的时候,分别使用着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美国新闻摄影教育家卡蒂斯・麦克唐格尔认为摄影记者更多注重形象中的信息。”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摄影记者决不仅仅是文字的补充,而是在这个新闻现场寻找适合于视觉表达的新闻点。

李楠(《深圳特区报》图片总监)就目前而言,报社当然需要专职摄影记者。首先,报纸竞争演变到以视觉化手段为主要竞争手段之一的时代,图片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主要的视觉元素;其次,无论是中央报纸还是地方报纸,都需要符合自己特定需求的高质量的图片,而且要求高效率;第三,国内提供图片资源的渠道非常少,几家规模较大的图片库不是因为提供的图片质量差或是不得时政新闻图片等种种原因达不到报社的要求,至于地方性的图片网站最多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有一定市场。像国外那种专业图片社,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即使数码相机和可拍照手机的普及程度已相当高,但这些未经过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训练的“拍摄者”还远远不能承担新闻图片提供者的角色。所以报社必须有一批专业摄影记者来满足报纸的需要。

尹玉平(《人民摄影》报,总编助理)要不要专业摄影记者关键看报社的用图定位,如果图片在报纸上仅仅是起个配图作用,那么给文字记者配个小数码相机也能解决问题,而且报社还可从图片商那里购买所需要图片。现在,我国已有几家不错的图片经营商,在图片的数量、质量方面都基本能满足国内报纸的需要。如果报纸是把图片用作报道,将其作为重要的信息呈现给读者,则就该拥有自己的专业摄影记者。在目前的客观条件下,业余摄影者拍摄的图片是远远不能与专业摄影记者的图片表达力度相媲美的。当前,一些报社削弱了摄影部,有的报社甚至取消了摄影部,而另一些报社却加强了摄影部,更有报纸把传统的摄影部拓展为与视觉有关的综合性的图片部门(如《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等),其中《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拥有编辑、记者70余人。《东方早报》更把传统摄影部拓展为图片采集部、图片编辑部、视觉设计部、后期制作部四个部,这都是由报社的用图定位所决定的。

传统报社摄影部有什么特点?它能适应这个时代吗?为什么?

王文澜过去,报社的图片来源少,没有这么多渠道得到新闻照片。所以那时候报社要独家新闻,以自己记者拍摄的新闻图片为荣,重视建设自己的摄影记者队伍,培养自己的名记者。

骆永红没有图片编辑部是传统报社的特点。其实我们都身处传统报社之内:以照相机为唯一工具;“跑线分口”,一个摄影记者配合四、五个文字记者的比例;摄影记者相对被动。

李楠传统摄影部有很多特点,我只说它最为显著的一个:封闭。因为封闭而弱势,因为弱势而更加封闭。正是这样的恶性循环定格了传统摄影部“怨妇”的形象,也使得诸多报社将摄影部撤了建,建了撤,来回折腾。多好的摄影记者也经不起这么折腾啊?所以,它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时代要求融会贯通,要求协调合作,要求与时俱进,要求专业细分,所以,传统摄影部一定要拆掉围墙,走入融合。

摄影记者的职位受到挑战吗?受到什么样的挑战?

骆永红毫无疑问,受到挑战。挑战来自于几个方面:文字记者手拿傻瓜相机、互联网图片、博客及市民手机拍摄、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这些方面,由新闻摄影的现场转瞬性决定。突发事件、社会新闻最为重要的是抵达现场。

尹玉平网络等传播手段的发展,会使摄影记者的挑战将越来越大。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常常会有很多手拿相机的人在场,如果摄影记者拍得不够好,编辑可能会通过网络查更好的图片。

记者 专职摄影记者的前途怎样?

骆永红道路曲折,前途光明。

李楠如果不尽快向专业摄影记者转变,前途堪忧。

尹玉平从国外的经验看(如玛格南、珈玛甚至是盖蒂图片社的存在,并没有使这些国家的报社取消自己的专职摄影记者),我国的专职摄影记者还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下去。

现在的专职摄影记者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王文澜现在,报社的图片编辑可以通过世界各大通讯社和图片库得到内容丰富的照片。很多报纸,包括中央的大报都不再招收新的摄影记者了,随着老记者的退休,这个职位渐渐地在很多报社就消失了。他们把记者的职位转变成图片编辑,成立新闻中心。通过网络寻找自己需要的照片。如果是重大新闻采访任务,比如两会、奥运会这样的重大事件,我们也会派自己的记者去采访,但是最终使用自己记者的照片还是网上找的照片,要看谁拍的照片好。

骆永红总的来看,处于从属地位。摄影记者只参与采访,没有图片主导权,图片签发上版的命运由文字记者决定。国外同行的今天是我们的明天。媒体整合的时代,摄影已是一个大的概念,它的工具包括照相机、摄像机甚至手机等等一切可作视觉传播的工具,而不仅仅是照相机,也不仅仅用于纸媒表达。传统报社的新闻来源大多来自政府或相关部门以及市民来电报线索。国外同行更多地主动出击,从政府中深挖可视觉化的线索;多个车载电台日夜监听城市发生的大小火灾、车祸等等与市民相关的一举一动,摄影记者迅速抵达现场。

李楠摄影记者在大部分报社中的地位很尴尬:不可缺少,但又不知该如何使用。在一些新锐媒体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报社,状况好一些,但仍然处于“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过程中。

上一篇:扑向风的怀抱 下一篇:共同走过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