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寻找“切点”引起的反思

时间:2022-03-03 06:40:35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寻找“切点”引起的反思

摘要:本文就“为学生上网'喜欢做什么'与'应该做什么'寻找'切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从对网络的认识问题、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问题、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五个问题进行了反思。同时提出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提高自身文化、信息素养要从反思做起。

关键词:切点;反思;信息技术课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232-01

曾经有一位学生当着我的面直言:如果上网不给我们QQ和聊天,那就干脆不上的好!――理直气壮!这或许还说出了许多同学的心声。但究竟在拨通了网络连接之后,学生们更喜欢做什么事?在“喜欢做”与“应该做”之间,我们的学生找到了“切点”了么?

不可否认,一些信息技能可以在“玩”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一次监看学生屏幕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在“聊天”、“QQ”、完成学习任务三者之间交替进行着,令人结目的是,她飞快的输入速度、敏捷的才思和娴熟的操作技巧。这些技能不正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么?因而,对于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当教师的也应该好好地进行反思。

反思一:“网络”与“洪水猛兽”

我们都知道“学生一旦接触互联网就会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通过正确的引导,网络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如果缺乏引导,学生也会被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正确的引导方法是什么?学生们知道网络是五彩缤纷的世界、清楚电脑不仅是“游戏机”、“影碟机”,但他们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沉迷于“玩”中。

现在有人提出要开发教育游戏,所针对的正是学生“要玩”的这种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这会不会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变得被动呢?毕竟我们要培养的是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如果学生驾驭信息的能力还要过分地依赖“游戏”,那么“网络”就真的逃脱不了被一部分人排斥的命运,那真是我们的悲哀了。

社会各界一直都在进行“学生上网利弊谈”,但不管谈论的结果如何,网络进入生活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且是时代的需要。

有一位博士说得好,农业时代是强者生存,工业时代是适者生存,信息时代是“惶惶者”生存,“惶惶者”具有与教育信息化相伴而来的焦虑和危机感,“惶惶然”之后的选择和行动是“学习”。我们要做的正是把学生引向“学习”中来。

反思二: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

纯信息技术的世界是空洞的么?目前,我们很多教师只是教技术,一味追着技术的发展,而我们自己所能学到的只是浩瀚信息海洋中的一滴水,所能教给学生的更可能只是这滴水的几分之一。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能和使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已经没有精力去关注纯信息技术的世界空洞与否,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我们是不是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教育要培养的是具备高信息素养的学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是否进行了角色的转换?

在信息社会中,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主动地教和被动地学的关系了。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可能使一部分学生所掌握的技术超过了教师。因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位热情的帮助者。

反思三: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到“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多种模式”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子上,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借助本学科优势走在前列。就我们学校而言,2000年我们就在所有班级的信息技术课中全面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抓住“任务驱动”的要点,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了任务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网上学习资料,有时也进行了分组学习的设计,并要求学生将每一个任务都反映到网上的实时系统中,接受其他同学学习和评价。应该说,这种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出来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乃至延伸到课外)学习模式让学生们摆脱了传统课堂的被动状况,是受欢迎的、有效的。

但是,不管采取哪种理论来支持我们的教学,如果我们不注意多种形式相结合,单一的课堂模式最终仍然会使得教、学双方都感到厌倦。在厌倦的情绪中,那种运用设置任务(问题)构搭脚手架的方式,在网络的冲击下将以失败告终,因为网络的超链接容易将人一步步引至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而以学生现有的信息素养很难在网络无边际的游荡中回到原先的问题。因而我们教师需要面对课堂上的混乱状态,进行新的思考。

“切点”需要在一次次磨合中提炼出来。所谓“磨合”就是利用反思来解决教育改革中所遇到的困难。有人打比喻:教育改革所遇到的困难,就像您正在以60公里/小时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但是汽车却出了故障,您不得不停下来修车一样让人感到头疼。这个例证对我来说只是一种表象,但配合桑新民教授在一次讲座上所讲的则有一番深刻的体会:高速公路上跑的是汽车,信息高速公路上跑的是人的灵魂。显然人的灵魂一旦抛锚,后果就不是“头疼”那么简单。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现代与未来的教育,在文化传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因而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教育,贯彻终身学习的思想,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创新。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套模子的方式来塑造灵魂(即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是愚蠢的。因而,我们要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交流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就前进了一步,反思问题又让我们前进了一步,解决问题就证明我们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上一篇:当下高校贫困生档案工作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 下一篇:中学篮球实践课教学计划中篮球规则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