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教学研究

时间:2022-03-03 05:32:11

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针对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教学存在的缺陷,以培养学生综合与创新能力为前提,从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体系和课程考核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新的实验教学方案,以提高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实验教学 模式 体系 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陈蓉琳(1962- ),女,四川成都人,铜仁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杨晓潜(1962- ),男,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贵州 铜仁 554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铜仁学院教学质量与工程改革项目“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115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40-02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大学新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需要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定位在“厚应用、重实践、强能力”上。因此,课程设置要具有实用性、新颖性,并与学生未来就业紧密联系起来。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学还存在很大的缺陷,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存在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为前提,对计算机应用实验提出改革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教材内容落后于技术发展。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快,统编教材里的部分内容落后于当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并与当前实际应用产生一定差距,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占的比重过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相对较少,实验教学单纯成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学生仅仅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上机作业为目的,对整个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不进行分析总结,导致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提升,实验教学效果不佳。

2.课程时间设置不合理。以我校为例,总课时数偏少,理论课和实践课缺乏衔接,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时间设置为3学时/周,1学期授课16周,共45个学时。另外,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上,前者在教室,后者在机房。时间与空间上有一定的距离,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学生不能系统全面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影响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匹配。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一部分学生在入校前已经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技能,而另一部分没上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如果按照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步调进行教学,会造成应用好的学生无法再提高,应用差的学生跟不上的情况,直接影响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4.考核评价方式不合理。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主要体现在:其一,很多高校将等级考试与实验教学质量直接挂钩,并把过关率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衡量标准。其二,考试方式采用上机或笔试。前者主要是考核基本操作,后者是考查基本理论知识。这种方式侧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度,缺少对学生综合实际能力的考查,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提升。

二、实验教学改革

1.实验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的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在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强化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2)优化实验教学整体,以系统论为指导,使实验教学子系统与理论教学等子系统达到最佳整体优化。(3)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培养。因此,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应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以“质量工程”为指导,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见图1。即为一个中心: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为中心,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两种方法:以实施层次化教学和开放式教学两种方式。一个平台:构建网络实验教学平台。采用这种方式教学,会在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实验室的效能等方面有所创新。

2.实验教学体系的更新。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前提,采用分层分类法的思想从“培养层次”“学科分类”等方面综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如141页图2所示。

其主要描述为:(1)更新教学方式:采用分类层次化教学方式,即实验分类:基础实验―验证实验、综合性实验―基础实验的拓展、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实验分类,再进行分层教学,针对新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高低情况采用分层教学法。将新生进行一次摸底后,分成三个层次(高中低),采取结对法,将高层应用较好的学生与低层应用较弱的学生结成对子,采取强帮弱的方式,共同学习进步。同时,在教学上,教师设置三个难度不同的任务,要求每个层次的学生至少完成本层次难度的任务,在此应用上,提高完成其他层次的任务。分层教学法的运用,保障了应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而应用好的学生可更多地关注技术与操作的灵活运用,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最佳教育,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2)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社会实际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一是整合教学内容,注重各模块教学内容和各学生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二是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引进新的实用性技术以满足教学需求。(3)更新课程设置。制定出不同专业实验内容的培养目标,授课内容按类别进行组织。理工类:大学计算机(内容较深)、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和多媒体。经管类:大学计算机(内容较浅)、计算机网络应用、数据库和多媒体。人文类:大学计算机(以Office为主)、数据库、多媒体技术应用。针对学生的特点,分层次进行培养,最终达到:兼顾了不同学科专业所需的技能要求,实现了能力的阶梯性提升,拓展了技能的广度。按这种形式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体现“因专业施教”,深化了计算机应用的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3.课程考核更新。主要表现在:(1)考试内容更新,从原来只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转为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2)考试方式更新:采用多途径、多方面、多阶段的判定。(3)考试成绩评定更新:改平时与期末的比例4∶6为6∶4,即期末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上机作业(30%)+阶段测试(30%)+综合设计(30%)+考勤(10%);期末成绩=70%操作+30%创新设计。考试从单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转变为全面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这种考核方法可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如综合设计型大作业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后,完成一次具有实际意义的设计性作业,像学生量化成绩表制作、电子小报的制作、课件制作等。另外,学生还可参加一些校外竞赛和教师的科研项目。这种重技术、强实践、突出能力的考核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得以提升。

4.构建实验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引进任务驱动教学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理论―实践―再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主要体现在:(1)集体授课模式,教师将实践操作的重点内容进行操作演示。(2)按专业和类别的不同设置验证型、综合型、创新型三个层次的上机实验方案。(3)自主学习模式。学生接到作业任务,搜索资料,自主选择学习,随时进行交互,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率。(4)培养创新。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个别学习,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了网络教学教学目标的多样性,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次上机任务。另外布置开放型作业,如在完成WORD软件应用知识的讲授后,布置了WORD综合大作业,要求学生自行制作一个手抄报。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出各式各样较好的作品。另外,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提供开放式的实验环境,包括实验项目、时间和创新基地等开放。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设计各自的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设备,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这样可以使一部分同学在实验课上没有完成的解决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完成;自主实验遇到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或查找相关资料以及和教师探讨,最终自己来解决。

三、结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教学是大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计算机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二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以质量工程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指导,提出实验教学改革方式,即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机制等方面大胆改革和创新,目的在于提高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生萍,李宗范.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推进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3).

[2]龚沛曾.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6).

[3]郭婷,方伊,童志平,等.“一个根本,五个结合”实验教学新模式与高等工程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

[4]毛.分组策略――高校“计算机应用”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5]吴旭,赵春光.高校计算机应用课程实验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2).

[6]王妍,张小蕾.师范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0(3).

上一篇:基于对接现代制造业需求的深化数控专业人才培... 下一篇:高职职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