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 第11期

时间:2022-03-03 04:18:54

生态建筑 第11期

【摘 要】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高效率的世纪,也是建筑发展的新世纪。建筑师们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新的建筑设计理念,生态化、智能化、一体化等等将成为新世纪建筑发展的主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生态建筑正在悄悄地走向我们,走向繁华都市。

【关键词】生态建筑;二十一世纪;建筑设计;建筑发展

伴随着二十一世纪而来的,是高科技、高效率、节能生态、和谐环保……,建筑界亦是如此。迎着扑面而来的新时代浪潮,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形成了这样一种建筑设计理念,它更具有人文关怀,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更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具体表现在建筑设计上,就是生态化、智能化、一体化等等成为新世纪建筑发展的主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生态建筑的理念已经一步步由纸上的概念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建筑实体,走向繁华都市,来到人们身边。

生态建筑在材料的运用上讲究最大化使用低碳无污染的自然材料,否定了工业社会带给我们的一系列传统的化学建筑材料。通过富有创意的建筑设计手段以及生态技术的运用,巧妙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给人们营造出更加舒适、健康、节能、高效的建筑空间。最少的索取,最大化利用;带给自然有利的影响,将伤害降到最低;自然天成。这些是生态建筑理念追求的通俗诠释。

上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让人们更加关注建筑的生态和节能。欧美国家就有一批建筑师应用生态学思想设计了不少被称之为“生态建筑”的住宅。这类建筑在指导思想以及设计手法上一般基于这样的思路:利用覆土、温室及自然通风技术提供稳定、舒适的室内气候;风车及太阳能装置提供建筑基本能源;粪便、废弃食物等生活垃圾用作沼气燃料及肥料;温室种植的花卉、蔬菜等植物提供富氧环境;收集雨水以获得生活用水;污水经处理后用于养鱼及植物灌溉……因此,在这类建筑中,草皮屋顶、覆土保温、温室及植被、蓄热体、风车及太阳能装置等成为其基本构造特征。从国内一些有关生态建筑的研究与实践来看,亦可发现与此类似的设计思路。

关于是否属于“生态型建筑”,也有其独特的评估属性:要素之一,建筑物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地球资源,确保地理地貌的和谐协调;建筑物的关键功能之一,确保能源需要,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热能、光能、风能、潮汐能,包括自然降落的雨水;通过对太阳的利用,通常达到85%的供能需要。屋顶设置太阳能电池装备,具有存储性能,供电不足时作为补充,盈余时可纳入供电部门输出;建筑物不论住宅还是办公楼,设计中应采用自然通风、采光,达到在人员密集条件下,最大化保持空气的清新;此外,人体健康是首要标准,强调建筑材料的无污染、无害、不产生过敏性疾病等等。因此,所谓“生态建筑”其实就是将建筑看作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规模庞大的高层建筑中诸如巨大能耗、通风采光、内部环境等重大问题如果能够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有机的整合设计,最后得以解决的话,那么将是对城市社会的重大贡献。

美国华盛顿市的世界资源研究所新设计出了一种绿色办公室,全部采用环保的自然材料作为办公室的地板。它们由栓皮棉的树皮做成。这种树的特点是树皮被剥去后,还可以再生,不会因剥皮而死亡。用这种树皮做成的地板,人脚踩上去感觉非常好。还有一部分办公室房间的地板是用竹子压制的。竹子生长迅速,砍掉后不久就会长出新竹。在这种绿色办公室里,办公桌柜是用粉碎后的葵花籽壳制成的,门是用麦秸压制而成的。

法兰克福德意志商业银行总部是一座生态型摩天大楼,由福斯特建筑师事务所设计。通过与银行及城市规划人员密切沟通,设计将每间办公室都能靠打开窗户进行自然通风。鲜花盛开的一些玻璃暖棚绕着塔楼盘旋上升,成为四组楼面的办公室群的视觉和社会焦点。这些暖棚都连接至中庭,该中庭向上延伸至大楼楼顶,对于里面的办公室来说它的作用就像一座自然通风的烟囱。塔楼的设计在形状上是三角形的,每一面都渐渐地凸出,以使空间利用率发挥到最大。电梯楼梯间和公用设施均置于三个角内。数对垂直的柱包围着角芯简,支承八个楼层的vierendeel梁,后者反过来又支承净跨的办公室楼面。因此不仅在办公室内部没有柱子,而且vierendeels梁也使各玻璃暖棚能完全与结构无关。60层的塔楼,差不多300米高,与周围邻居的这个关系是极为重要的。通过相应之处的改建和修建周边的建筑物,相邻大楼的尺度得以保留。主楼的主要出人口从北面通过登上很大的楼梯梯段而进入,包含着塔楼的街区开辟了一条对角路线,其中含有一个新的公共场所——法兰克福人民会集的场院。这是一个冬景花园,内有饭店、咖啡馆和演出及艺术品展览的场地。

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K Yeang)多年来一直从事关于气候生态高层建筑的研究与设计,他设计的建筑中,筒体往往放置在东西向的位置,作为能量转换的缓冲,绿化花园沿着建筑周边布置,起到调节自然通风的作用。他设计的新加坡展览塔楼高26层,基址位于滑铁卢与维多利亚大街的交汇处,集各种展览空间、购物、会堂、住宅、饭店和工作间等功能于一体。设计中融入了许多新构想和环境处理手法更进一步揭示了杨经文的生态设计原则。立面设计插入凹进的平台空间和向室内开敞的空中庭院。出挑遮阳板和斜坡道通向各楼层,以实现摩天楼竖向空间的自然过渡。屋顶覆盖着闪亮的盔式太阳能集热板。底部的6或7层是展览空间,设计成了街道的纵向延伸,景观优美的宽坡道像街道一样布满了店铺、咖啡屋、酒吧等设施,把人们由街道引入展览层,以不同的空间和人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画面。

从生态角度看.该基址已受到破坏。设计师通过对当地植物种类的调查研究,选择了最适合的植物,重新建立了原有的生态体系。绿色植物沿坡道攀援,跨跃纵向空间,整个建筑底部街道到楼顶都披上了绿装。屋顶汇集的雨水和污水经过滤后存入屋顶水池用于浇灌植物和冲洗卫生洁具。

通过植物调节气候,通过固定或活动遮阳板以及与主导风向平行的导风墙把凉风引入空中庭园和室内空间,从而使空调的使用降低到最小程度。太阳能光电系统的使用,减少了制冷、采光对城市电网的依赖,太阳能集热器提供热水。该项目在垃圾处理和下水道排污等方面还有很多巧妙设计,堪称热带地区新一代高层建筑的典范。

有关生态建筑很多国家都还有成功的例子,如英国约克郡的“生态”办公楼、日本的“生态”住宅群、荷兰的“绿色”住房等等,都显示出生态建筑的无限生机。“生态”建筑师的可贵理念在于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存环境,体现出有利于人类延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法则。洁净的环境、奇妙的生态建筑是可以和繁华的都市并存的,我们期待着本世纪在我们中国的城市里也生长出一座座美丽的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郑建垠等译.世界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韩青龙,冯金龙编著.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第一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方元编著.摩天楼——二十一世纪的图腾.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

[4]彭华亮主编.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上一篇:浅议勘查地球化学到应用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 下一篇:浅析温度和搅拌对油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