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长江中上游农地产权制度改革

时间:2022-03-02 09:19:08

全面深化长江中上游农地产权制度改革

长江经济带的内涵不单是指水道经济、水域经济,而是指沿长江地区协调发展的综合经济,当然也包括农村经济。其中,长江中上游经济发展的形式和内容与下游、与中国其他地区比有特殊性,因为其资源禀赋、人文风俗、技术积聚、市场状况等都不一样。2014年11月20日中央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给我国的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一般性,但要灵活运用。

关于我国的农地产权改革,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专家认为,中国农地产权关系较为特殊,在当前的确权颁证过程中,要明确农地所有权是集体的,所谓确权是赋予农户承包权,承包给农户的使用权可以是多元的,这样农地就可能有多个使用权主体。我认为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然没有解决产权主体与产权关系问题。因为农地所有权决定其他权能主体由谁代表,怎样发挥作用,怎样实现其职能,这些问题都需要明确。我认为,如果能确保农地经营权与收益权长期不变,实际上就确保了农户成为农地产权主体,即使多元化也是农户分散自己的经营权和收益权。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比如老挝、越南等国)的经验,不让农地所有权缺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于如何实现农地流转,在一些专家看来,通过确权颁证确定了农地承包权主体之后,农地使用权就可以在不同主体之间流转。但问题在于,当前能够成为农地使用权主体的只有有资格的其他农户,一些企业资本只能通过租赁形式成为有限期的使用主体,而无资格的其他农户或者市民不能成为农地使用权的主体。同时,许多农户们仍然视农地为生活的最终保障,宁愿将土地撂荒,也不愿把农地流转出去。我认为,当前农地流转的困难仍然是农地产权关系没有理顺造成的。

实现农地的合理流转及经营,目的在于优化农地资源配置,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达到此目的的关键在于使农民的收益、集体的收益乃至国家的收益最大化,因此,农地流转及经营的收益实现及收益分配问题至关重要。根据所有权决定其他产权权能的马克思经济学观点,按照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我认为农地流转及经营收益应在集体和农户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农地的绝对地租由农地集体所有权形成,应当归集体所有,且只能适当将其部分分配给承包农户,不能全部给农户。在现实生活中,绝对地租没有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现象十分严重。级差地租也应该进行合理分配。例如,国家投资修建道路,会改变农地的交通条件和价格,形成级差地租,国家理应参与这个地租的分割,而不能全部归于承包农户。

在各地农地流转的实践中形成了东海模式、崇州模式、都江堰模式等都众多模式,并且由不同的农地流转模式形成不同的农地经营模式,积累了不同的流转经验。长江中上游农地产权制度乃至经营制度改革有自己的特殊性,除了坚持中央提出的“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等共性之外,应通过不同的产权实现形式,不同的农地流转和经营方式,形成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以促进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的现代化。

上一篇:建设好“泛长江经济带” 下一篇:“长江经济带”龙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