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图书馆馆藏拓本概说

时间:2022-03-02 09:00:22

吉林省图书馆馆藏拓本概说

[摘要]本文简要地概述了吉林省图书馆藏拓本的分类、成书年代、传承过程、入藏善本书库的标准及其本身所特有的价值。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合理开发与利用,展现其应用价值。

[关键词]吉林省图书馆;拓本;价值;概况

古人为了使某些功绩千古传颂,便通过刻石的方式流传下来,为了使这些刻在石头上的遗迹广泛传播,古人便用纸将它们摹拓下来,制作成拓本。这门独特的技艺,必需经过闷纸、上纸、扑拓、装裱等数十道工序的手工操作才能完成。每道工序都非常繁杂,并且受环境、气侯等因素的影响。[1]现在这种技艺已经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以保护。这种依靠传拓技术来传承文化已经在民国时期随着机械化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而成为历史。拓本也成为承载二千多年文明的见证物而成为文物。对于那些喜欢收藏、研究、考古、金石的专家、学者及书法爱好者是无价之宝。

1.馆藏拓本概况

我馆馆藏拓本大约800种。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蕴含着书法、文字、诗词、考古、金石、印谱、名人传记等多种知识。囊括了二千多年以来历代帝王、名贤及书法家的真迹。从商周青铜器铭文到明清集结成册的名人法帖,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点,都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留下的辉煌篇章,让我们敬仰,感叹。为了便于读者的阅读、研究需求,作为新一代的图书馆员,整理馆藏拓本文献,摸清馆藏情况,开发它们的利用价值,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1拓本分类。我馆收藏的拓本颇丰,从传拓的器物的形态上分类有碑、墓志铭、摩崖石刻、画像石、砖拓、青铜器物拓本。其中青铜器、砖、画像石的拓本占有量较少,汉代至明代的碑刻、墓志铭、摩崖石刻拓本为最多,而清代的法帖拓本最为精良。

碑刻艺术兴起于汉代,并且在这一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西汉较少而东汉却“碑碣云起”。例如馆藏以《张迁碑》为代表的方劲古朴类;以《曹全碑》为代表的飘逸劲秀类;还有《礼器碑》和前、后《史晨碑》的端庄凝练类等著名的碑铭。特别是《爨龙颜碑》刘宋大明二年(458)刻石,清道光(1832-1850)年间拓本,为刘宋正书碑刻。字体方正,险劲简古,有气魄而多变化,仍存隶意,自有意度,为楷隶极则。这种雄浑庄严的书体,实为北魏碑的先河,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墓志铭用于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3];例如馆藏的清初拓本《张留孙碑铭》,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撰写,正书并篆额,俗称“道教碑”。碑文记载的是玄教宗师张留孙生平事迹及东岳庙的创建过程。

摩崖石刻即在山崖上刮摩、石壁上凿刻的符号、图案、文字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后连绵不绝。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摩崖有些是经过书丹的,但也有不少是直接奏刀凿刻,故其书风多自然开张,气势雄伟,意趣天成,表现出一种阳刚之美。且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书法精美,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3]《石经峪金刚经》是我馆收藏拓本中字体最大的开本,一页一字,长51cm宽58cm,隶书为主,间有篆、楷、行草书。

1.2成书年代。拓本中的法帖的形成非常不易,从开始雕刻到成书少则五年,多则二三十年,甚至上百年。例如我馆收藏的《石刻十二经》附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唐)艾居晦等正书,开成二年(837)刻,补缺字明嘉靖间王尧惠刻,清版折拓片,共251张(我馆收藏最全)。一石一张,251块巨石摹刻之后拓印而成。这是何等的功力,令人为之叹服。碑拓本得来更是要机缘巧合。唐宋时期的拓本国内已不多见。在我馆收藏的众多拓本中,明朝之前的拓本共有48种,乾隆之前的拓本共有91种,有其余大部分是清代拓本,还有一些是民国时期影印原拓本。

1.3拓本的装帧。拓本有经折装、卷轴装、线装、平折装、散页袋装。其中经折装为主要的装帧方式。拓本的装具也多种多样,其中以六盒云套式、木箱后面封闭前面带有抽板并刻有篆书,最为精美讲究,反映古代人对文化追求做到精益求精。

1.4拓本的源流。《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姐”。宋代曹彦约、曹士冕刻《星凤楼帖》以《淳化阁帖》为蓝本,并增加成十二卷。原帖明代已流传稀少,现存大多为伪帖。《秘阁帖》是二王所书真迹合成,又是《淳化阁帖》的蓝本。《绛帖》选帖范围也是以《淳化阁帖》为基础,所收佳帖有李斯、诸葛亮、王羲之、王献之、卫夫人、张旭、怀素、李白、颜真卿等人的名作。

清嘉庆十八年谢清岩刻《贞隐圆法帖》十卷,后于道光二十五年潘士成所得,为《海山仙馆法帖》的前身。丛帖当中收藏的所有名家的书法真迹均有重复。如王羲之的《黄庭经》、《兰亭序》、钟太傅的《贺捷表》多被这些丛帖收藏。

1.5拓本善本的标准。拓制精良,墨黑如漆,字口爽利,摹刻精确,不失原作神韵,品相较好,清乾隆年以前的经折装,称得上是拓本中的精品,都入藏善本书库。我馆藏善本精品共有139种,588册。具有代表性善本拓本有:《三希堂法帖》(清)梁诗正等奉敕校刊,全名“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卷首有乾隆御题“烟云尽熊”四字。乌金拓,存一至八册,清乾隆十二年(1747)摹刻并拓,是我馆藏拓本中拓印、装裱最精美的一种。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4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被当时乾隆帝视为3件稀世墨宝的东晋书迹,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的《伯远帖》,而珍藏这3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全名是《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3]。赵孟在书中为《快雪时晴帖》作跋:“东晋至今近千年,书迹传留至今者绝不可得,快雪时晴帖晋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之至,延佑五年四月二十一日”。

《乾隆御定石经》清代蒋衡书,不分卷,46函206册。清乾隆十年拓本,精装,该拓本墨黑如漆,细腻均匀,字体完整无缺。是我馆藏拓本中册数最多的一种。黄色函套装具,黄色的封面显示着皇家的威严与厚重的沉淀。

《郁冈斋帖》明代王肯堂辑,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肯堂刻,清初(1644-1722)拓本,用有印。胡小琢,名春华,字实君,山东济南人。道光进士,官至太守,室名“遂性草堂”,以收藏金石书画有名其时。身后藏品多归泰州宫子行本昂,复又归无锡廉南湖、吴芝瑛夫妇。吴芝瑛《帆影楼纪事》著录“四王吴恽”精品数十件,多为胡小琢旧物。《郁冈斋帖》共十卷,为丛帖[3]。目录如下:

卷一为魏钟太傅《贺捷表》、王羲之《乐毅论》等小楷;卷二为王羲之《黄庭经》;卷三为王羲之《兰亭序》三种;卷四为王羲之《千字文》;卷五为王羲之《十七帖》;卷六为王羲之《袁生帖》、《二谢帖》等十帖;卷七为(晋)索靖《月仪章》;卷八为《万岁通天帖》及陆柬之《五言兰亭诗》;卷九为虞世南《大唐故汝南公主墓志铭序》及褚遂良《圣教记》;卷十为坡《秋悲帖》及米元章《天马赋》。

2.馆藏拓本的价值

2.1美术价值(以汉画像石为例)。汉画像石艺术价值相当高,图案精美,妙趣横生。有些反映当时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画面上有青龙、白虎、朱雀等祥禽瑞兽图像,有民间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交、有神仙羽人的西王母等人们想象的神仙世界。有些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画像,其中包括贵族豪富的生活场面,如车骑出行、打猎、宴欢、对弈、乐舞、迎送宾客、楼堂建筑等。还有些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地方民俗方面,《牛耕图》、《纺织图》是汉画像石的佳作[3]。这些画像石的拓片,现在的市场价值每张都在千元以上。我馆收藏的拓片有些汉画像石已被损坏,成为“孤品”。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汉画拓片很不容易得,藏品丰富的人不多,再次购买不易。

2.2书法价值。我馆收藏的拓本充分地展现了书法的艺术魅力,楷、篆、隶、行、草的气韵表现的淋漓尽致。代表作有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的《二王帖》、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元代赵孟的《张留孙碑铭》、宋代的黄庭坚《题中兴颂》、董其昌《少林寺道公碑》等历代名家书法真迹。有米芾的《白云居米帖》《米南宫十七帖》(草书),笔峰遒劲,连贯如行云、如流水般飘逸、飞纵,确有悬腕回锋之妙。岳飞的《前后出师表》字之体势气磅礴,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书法纵逸豪放,应有王献之创造的新体《中秋帖》之风范,真是字如其人。

2.3历史文献价值。在研究拓本的同时也是在考证历史。每本拓本中所记载的故事都是一段史实。也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例如:反映唐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宋拓)玄秘塔碑》拓本,书写着大达法师一生光辉荣耀的功绩。大达法师历唐代6朝,十岁出家,十七岁落发为僧。唐宪宗皇帝十分敬仰,“数幸其寺”,命其“昭和缁属迎真骨于灵山,开法场于秘殿,”是继玄奘法师后,唐代又一位有名的高僧。[2]此拓本为唐代宰相裴休撰,大书法家柳公权书(此碑帖为柳公权的代表作,是研究柳体的重要资料),经折装,上下两张黄花梨木板润泽光滑,长32cm宽19cm,框心长22.8cm,宽13cm。此碑为会昌元年(841)十二月二十八日建,玉册官邵建和、邵建初镌。《(宋拓)玄秘塔碑》的书签上题有“汲古阁藏”四个字。书后附丙戌初秋(1646年)吴伟业题识,雍正五年(1727)安岐题识,李宗瀚(1770-1832)题跋。收藏印中有“毛氏子晋”、“方贞观审定”、“徐树铭印”、“长沙徐氏尊藏金石图籍印记”、“何昆玉印”、“罗天池印”、“蒋氏所藏”等二十几方钤印,从这些钤印中可以断定该拓本先后经毛晋吴伟业吴荣光蒋攸修亭安岐李宗瀚徐树铭何昆玉罗天池徐世昌吉林省图书馆,可见此书传承最为波折。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在历史上也曾书写过著名的篇章,此拓本经过怎样的离奇曲折传至他们手中值得考证。像这样带有名家手书题跋、鉴赏的拓本还有:《书谱》、《汉析里桥阁颂》、《黄庭经》、《快雪堂法帖》、《石门颂》、《宋拓傅陵太守孔碑》、《尹宙碑明拓本》、《朱博颂》、《戏鸿堂法帖》、《景云钟铭》、《淳化阁帖》等。虽然它们不是出自同一个藏书楼,但是他们都经过金石学家、书法家的鉴赏,也颇具历史考古价值。

3.结束语

拓本,最为原始的史料,中华民族五千年一脉相承从未中断的典籍,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合理开发与利用,使其妥善传承,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做出它们应有的贡献,是我们这一代图书馆员的责任和不可推卸的使命。

参考资料

[1]周佩珠著.《传拓技艺概说》.200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安志宏著.《大达法师与》.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12月28日第15版.

[3]360百科(http://).

作者简介

郝志敏(1975-),女,本科,吉林省图书馆馆员。

上一篇:水利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研究 下一篇:城市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产生原因和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