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

时间:2022-03-02 06:39:49

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7年,央行一系列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积极效果,处于过热边缘的经济开始向合理增长区间回归,多项重要指标也都向政策预期方向转变,外贸出口增速环比下降,货币乘数也呈下降态势。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与调控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经济增长速度仍处高位,价格指数出现持续上涨,多年来“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被打破。从金融方面看,货币供应量继续较快增长,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40.34万亿元,同比增长16.72%;贷款规模扩张迅速,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17万亿元,同比增长16.1%,增幅比上年末提高1.03个百分点,全年人民币贷款比年初增加3.63万亿元,同比多增4482亿元。

2008年,随着资源价格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货膨胀正在由食品价格领域向非食品价格领域蔓延,PPI有追赶CPI的趋势。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相对过多的货币供给可能带来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压力。此外,国际商品价格居于高位,未来仍有可能再次加速上扬,从而推动国内物价上涨。其他影响通胀的因素也正在发挥作用,包括资产价格上涨以及通胀预期等,全面通胀压力正在不断积聚。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央行2008年的核心任务是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回收市场上过多的流动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上涨。

从紧的货币政策在通过行政性措施控制信贷总量的同时,需要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逐步推行利率市场化,综合考虑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发展需要及货币政策时滞因素,同时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差别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把微观主体的预期引导到宏观调控的方向上来。

1、加大价格型调控工具的运用力度。2008年,央行在继续运用数量型调控工具的同时,应加大价格型调控工具的运用力度,实施正利率政策。在具体策略上,可着眼于缩小利差,即存款利率提高幅度大于贷款、中长期利率提高幅度小于短期,以有效抑制商业银行放款冲动。同时,辅之以足够的数量紧缩型政策和严厉的信贷政策,防止经济过热。加息的方式、幅度和时机应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首先,如果消费价格指数及其他宏观调控指标居高不下或超出预期,加息的幅度应当加大。二是应选择不对称加息方式,使存款利率的上调高于贷款利率的上调幅度,以引导居民增加存款,缓解银行业流动性风险压力。三是进一步放宽存款利率上浮、下浮空间。

2、进一步加大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指引的力度。通过提示商业银行关注贷款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及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控制贷款规模与投放节奏,同时,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合理控制基本建设等中长期贷款,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中落后企业的信贷投放,加大对三农、就业、助学、中小企业、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的支持,对商业性房地产信贷政策进行调整,严格住房消费贷款管理,重点支持借款人购买首套中小型自住住房的贷款需求,提高第二套及以上住房的首付比例和利率水平。

3、加强与其他宏观政策的配合和协调。货币、财政、产业、税收、贸易、价格、区域等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宏观调控目标需要借助这些政策手段相互配合和协调。在治理投资反弹、通货膨胀、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等方面,货币政策作用有限。流动性过剩的背后是我国经济对内与对外失衡,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背后则是金融自由化、投机心理因素等,而这些都远远超出了货币政策的影响范围,需要借助其他政策手段来实现调控目标,因此,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4、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在创新企业直接融资产品方面,要研究国际上成熟的、行之有效的中期票据,为企业提供更便利的直接融资渠道。要及早开展高收益债券的试点工作,重点研发与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和金融租赁企业业务相结合的信托租赁产品,进一步推动发展资产支持证券,适时推出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现状的信用衍生产品。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尽快形成我国债券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为其他产品提供定价基础,要研究发行国债新的期限品种,研究国债和央行票据期限的有效配置,探索创新的衍生工具,同时要深入研究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减弱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

5、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此,应进一步加大汇率灵活性,并加快汇率升值步伐,促使汇率发挥抑制通胀和调整经济结构、减缓国际收支顺差的作用,再辅之以必要的资本流出管理,从而为利率政策腾出空间。下一阶段外汇管理应严格控制外债增长,分阶段调整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加强对跨境异常资金流动的监管协调,加大对非法资金流入的查处力度。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坚持市场导向,实现贸易便利化,建立促进贸易健康发展的环境。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实践及挑战 下一篇:“J”曲线效应与中美贸易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