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时间:2022-03-02 03:18:46

如何利用“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课堂提问在教学中,起到组织教学、师生互动、调节课堂气氛、引起思考等作用。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或几个逐层推进的提问,往往能够打开学生的联想大门,引领学生进入思索的妙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设疑提问的方式来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让学生“顺藤摸瓜”地阅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合理的课堂提问会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并能在提问的教学活动中,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会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独立思考中去。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表达能力 课堂实效

新课改理念的教学,要求强调思维活动程序,经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多种观念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才能获得,也才能真正理解和巩固。课堂提问,是一种以提问的形式来进行质疑教学的交流方法,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设疑提问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传授知识,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提问,让学生“顺藤摸瓜”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课堂提问,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迅速思考,整理已有的知识来组织表达,还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且还能锻炼学生在大庭广众中发表意见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提问教学中,合理的提问设计会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并能在提问的教学活动中,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如果课堂提问提得精当、合理、科学,那么“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就会更加和谐融洽,师生互动关系会更加积极。这样,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会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独立思考中去。所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而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①所以,课堂提问必须要有针对性,要问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智力的发展。好的提问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有助于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同时还会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他们的而学习兴趣。

一、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提的问题要针对课文的内涵实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文重点的字词句段的分析理解上引发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如果课堂提问漫无目的、信口开河,甚至把提问当成口头禅,让学生无从作答也无需作答。比如动不动就来一句“是不是?”“对吧?”这种把提问与口头禅相混让学生不知所措。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提出具有层次阶梯性难度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可以点名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回答,在让其他学生来评判或补充。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举手回答,这样,学习好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而作出回答或想法受到了训练,同时给学习较差的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更难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形成问答。让学生选择性、递进性的问答,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如果提问没有针对性,问题过于片面化,要么简单的问题学生不用多想就回答“是”“不是”“能”“不能”,这样的提问并不能使学生受到训练。如果提得问题过于片面化,有的这样讲,有的那样答,甚至有的学生借机起哄捣乱,老师根本听不清谁是谁非,课堂气氛倒是“热闹”了,然而收效甚微,甚而至于得不偿失。

二、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一位哲人说过:一位好教师不是向他的学生奉送真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由于课文中有的句段写得相对含蓄,理解起来需从文章的整体性、上下文之语境上来加以思考,上课前,老师要对文本深入研究,为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生长点,预设一个或多个启发性的问题,以便激活学生思维。提问时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怎样去分析理解,让学生回答时不是要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要引导他们学会怎样去分析问题的实质,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要把知识的内容用提问的形式表现出来,把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教给学生自己,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智力的前提下去探求、掌握知识,最终形成“教是为了不教”。

三、提问要难易适中

提问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个别。如果问题提得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答了上来,那么学生并不能受到训练,这种提问最多不过只使课堂“热闹”而已。如果问题提得过难,超出学生的思考能力或认知能力,问题提出来,学生只能摇头瞪眼,还有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于有的学生还会认为老师是有意为难二产生敌对情绪。比如一次听一个教师公开课讲《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师对课文串讲后提问:“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敬仰、欣赏和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该问题对高一学生不加引导启发地提出,当时的课堂显得较为突兀,该教师让学生进行了一番形式上的讨论后也无人回答。该问题如果改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达对梁任公先生的敬仰、欣赏和赞美的?”或“梁任公先生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对问题有文本的切入点,效果就会更好。当然,课堂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有思考讨论的意义,而且问题的答案要有多元性而非唯一性。教师要在“游刃有余”的提问中,要能迅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调控,以改善或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

四、课堂提问的次数要适宜适度

一堂课,时间有限,只需要收获一点知识、一点感悟、一点道理,留下一次感动。课堂教学中要“善问”“精问”而不是“串问”“滥问”。善问、精问即就是把“课堂提问”优化后,把知识的重点、难点提供给学生,调动他们思维的主动性,还可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如果只追求一个个问题炮弹群般密集地狂轰滥炸,让学生长时间处于思考过程中,容易导致学生疲惫,这样一堂课下来,就会把学生炸死。但如果提问太少,或没有提问则会流于“满堂灌”,致使教师唱独角戏,让学生只听不想,“学而不思则罔”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教师于课前应想到“问什么”“怎样问”“起什么用”,让学生的语文兴趣“活”起来。

五、提问需有始有终

“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②要帮助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其有疑),分析解决问题(教其无疑)。教师的每一个提问,无论学生回答得对还是错,教师都要加以分析引导,及时给以恰当的肯定和作出委婉的指正。不要连珠炮式的发问而不求结果地草草收兵,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混沌状态。

六、提问要有逻辑和连贯性

对难的问题可以采用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的“层层剥笋”方法,引导学生刨根问底、追本溯源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层层作答,从而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实质。如:关于朱自清《背影》的第2、3自然段,如果一开始就问:“这两段不是写背影,能否将其去掉,为什么?”那就会让学生觉得突兀而难以作答。如果问:①这两段写的是什么?(家庭境况)②这两段写家境对课文写背影有何作用?能否去掉?请说理由。这样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将一个难题分解成几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并将它们有机的连贯起来,层层剥笋,就容易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总之,课堂提问,教师要善问、精问,要适时适度,要循序渐进。其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思考的习惯,通过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不是让学生提着口袋走进课堂,让老师灌满答案后离开教室,而是让学生养成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生成的习惯,并成长为一种能力。这不仅教了书,而且还育了人。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方为终身之用。传之以知,不如授之以法。”③课堂提问除了向学生讲解和传授知识以外,更应该努力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这样,是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能力和课外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语出《学记》

[2]语出朱熹

[3]蓝欣.《微格教学》

上一篇:略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与方法 下一篇:小学生习作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