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2002—围生儿死亡情况分析

时间:2022-03-01 08:52:22

永康市2002—围生儿死亡情况分析

作者简介:施美华(1962— ),女,主治医师。产儿死亡共450例,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7.71‰,死亡率呈逐年缓慢下降趋势,并于近3年稳定于5.5‰左右(表1)。

平均死胎死产率、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4.69‰和3.01‰。为便于统计分析,我们将10年数据分为两组,2002—2006年为A组,2007—2011年为B组。A组围产儿死亡率为8.63‰,死胎死产率为4.88‰,早期新生儿死亡率为3.75‰;B组围产儿死亡率为6.78‰,死胎死产率为4.51‰,早期新生儿死亡率为2.27‰。A组死胎死产率略高于B组,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明显高于B组(表1)。

[3]ICCIDD.Iodine requirements in pregnancy and infancy\[J\].IDD Newsletter,2007,23(1):1-2.

[4]阎玉芹.我国部分地区5种重点人群的碘营养调查\[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3,22(2):141-143.

[5]寇丽筠.临床基础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6.

[6]陈祖培.尿碘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7,16(1):35-37.

[7]季平,刘晓钟,王国清,等.不同时段尿碘替代晨尿尿碘水平的可行性观察\[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2,21(3):226-227.

2002—2011年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出生缺陷、新生儿疾病、脐带因素、其他或不详、胎盘因素、母亲因素、胎儿因素。其中A组胎盘因素、新生儿疾病、其他或不详所占构成比明显高于B组;出生缺陷、胎儿因素所占构成比则低于B组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瑞典、法国、欧洲的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7‰、5‰、7‰、8‰\[1\],但由于欧美国家多采用围产期Ⅱ、Ⅲ来统计围产儿死亡\[2\],围产期统计时段较长,与我国情况不同。我国围产儿死亡率平均水平为26.7‰,上海市2005年围产儿死亡率为5.79‰\[3\]。本文资料显示,永康市近10年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7.71‰,近5年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6.78‰,数值上已与发达国家相近,虽然统计方法不同,仍可认为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主要与永康市健全的围产保健三级管理制度与体系有密切关联。

2002—2010年我市的围产儿死亡有下降趋势。2007—2011年围产儿死亡率、早期新生儿死亡率低于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率持续降低,主要是减少了早期新生儿死亡,这与永康市新生儿疾病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产儿科的密切合作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转诊系统的不断完善密不可分。

近10年围产儿死亡的首要原因一直是先天畸形(平均构成比为42.89%),且所占构成比逐年升高。2007—2011年出生缺陷构成比达54.31%,远高于2002—2006年的33.99%,有明显增高趋势。这与环境污染,药物、毒物、射线的危害,产前诊断水平的提高使以往未能发现的畸形被筛查出来,而家长出于优生的考虑使很大一部分非致死性畸形胎儿被放弃而引产有关。其次是新生儿疾病,早产、低出生体重是早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早产低体重的发生与妊高症、多胎妊娠、孕期感染等危险因素有关,这说明了加强孕前与孕期保健的重要性。脐带因素占围产儿死亡总数的13.33%,围产儿死亡评审中,脐带因素属不可避免死亡,但通过健康教育,增强孕妇自我监护能力,及早发现胎儿宫内窒息征象,及时处理能有效降低死胎死产发生率。

综上所述,要降低围产儿死亡,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 规范婚前保健,提高婚前保健质量,对异常情况做好追踪随访,及时治疗。② 加强孕前保健,做好孕前宣教,避免因不良因素导致胎儿畸形。③ 规范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特别是高危妊娠管理,切实落实好每位孕妇的初筛、评分工作,及时发现危害健康的高危因素,对筛查出的高危孕妇做好专册登记,专案管理,追踪随访,积极治疗以降低早产儿的发生。④ 对出生缺陷除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外,还应从流行病学、社会环境、物理化学、遗传学等方面研究干预措施,同时应重视筛查质量控制,提高产前诊断水平\[4\],防止缺陷儿的出生。⑤ 做好产时、产后的管理,严密观察产程,及时处理异常情况,提高产科的救治水平,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⑥ NICU病房加强对早产低体重儿的管理,积极治疗,降低死亡率。

4 参考文献

[1]Elisabeth A,Jelka Z.Neonatal and perinatal mortality 2004:Country,regional and global estimates\[Z/OL\]..\[2011-02-10\].

[2]黄醒华,王临虹.实用妇女保健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68.

[3]朱雪华,岳延棉,应豪.1996—2005年上海市静安区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1):2981-2982.

[4]胡娅莉.重视筛查质量控制,提高产前诊断水平\[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9,12(2):81-83.

上一篇:商场情报 第18期 下一篇:人的疾病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