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53例分析

时间:2022-03-01 08:20:52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53例分析

摘 要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53例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肥胖26例,糖尿病7例,贫血6例,咳嗽4例,滞产4例,使用电刀者9例。结论: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糖尿病、贫血、咳嗽、滞产、高频电刀的使用有关。

关键词 妇产科 腹部手术 脂肪液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097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8月收治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患者53例。妇科手术25例,其中子宫全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1例,子宫全切除术17例,子宫次全切除术6例,单侧输卵管妊娠切除手术1例。合并肥胖12例,糖尿病 3例,中度或重度贫血4例,术后咳嗽2例,无合并症4例。使用电刀者9例。剖宫产手术28例,其中二次剖宫产纵切口5例,一次剖宫产纵切口3例,其余均为横切口。合并肥胖14例,糖尿病4例,中度或重度贫血2例,滞产4例,妊娠水肿2例,术后咳嗽2例。53例中手术时间较同类手术延长20~40分钟的41例,与同类手术时间相当的12例。术中出血>400ml的3例,其余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68.2±39.8ml。

临床表现:术后切口有淡黄色油状渗出物及血性渗出液,切口外观无明显红肿,部分切口有硬结,渗出物细菌培养阴性。53例患者中16例术后体温升高,未超过38.4℃。36例于术后3天发现切口脂肪液化,13例术后5天,4例术后7天发现切口脂肪液化。53例均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均无明显增高。

处理:术后3天腹部切口有淡黄色油状渗出液时,应仔细查看渗液部位及范围,如渗液较少、范围小,应及时挤出渗液,辅以微波理疗20分钟,每日2次。如渗出液较多、范围较大,则拆除液化部位缝线,充分清除渗出物,用庆大霉素8万U加生理盐水10ml冲洗,并放置引流条,加压包扎,2~3天换药1次。或清除渗出物后,放置敷有活血化瘀、祛腐生肌中药膏的引流条,加压包扎,2~3天换药1次。术后5~7天后发现切口有渗出液者,均应拆除液化部位缝线,清除液化坏死组织后,处理方法同上。如果整个手术切口发生液化,则在充分清创后,在局部浸润麻醉下Ⅱ期缝合,辅以抗生素及微波理疗。以上操作均在严格消毒情况下进行。

结 果

53例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讨 论

脂肪液化的预防措施:①积极治疗合并症:糖尿病患者术前要调整血糖水平,一般控制在8mmol/L以下再行手术,术前、术后严格监测血糖水平,用胰岛素泵及时有效的控制血糖。对贫血者,术前纠正贫血使Hb达90g/L以上。对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者,术前、术后给予止咳化痰治疗。对妊娠水肿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使水肿控制在轻度及以下者可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②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加强术前、术后管理:手术前30分钟给予抗生素静滴,术中操作要轻柔,切开皮下时避免在一处多刀切开,避免用力直接揉擦脂肪层。止血彻底,缝合时不留死腔,打结松紧适当。缝合脂肪层前,以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清除游离脂肪组织。对脂肪较厚者,可分层缝合脂肪层,必要时可减张缝合,可在皮下放置橡皮引流条,24~48小时拔除。术后换药仔细查看伤口,如有渗液要积极处理,增加换药次数。病房要常通风换气,保持伤口干燥。③合理应用电刀:电刀强度要以刚好能切割组织为宜,勿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的接触时间,避免反复切割组织。电凝止血灼点应尽可能准确而小,避免造成大块组织灼伤坏死。④产科处理:严密观察产程,对滞产者要及时进行识别和处理。⑤辅助与支持治疗:术后48小时后给予微波理疗,可促进切口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消退及渗出物吸收,从而促进切口愈合。对于一些肥胖、营养不良患者可给予输注新鲜血浆、人血白蛋白来改善人体机能,如无禁忌,术后及早恢复血容量、保暖、止痛、吸氧都有改善切口的血运,防止缺氧,有利于切口愈合。

上一篇:普外科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异位妊娠108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