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设计中的文化差异性分析

时间:2022-03-01 06:54:22

感性设计中的文化差异性分析

一、感性与消费行为

美国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市场营销管理》中把人们的消费行为人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量的消费阶段:第二是质的消费阶段;第二是感性的消费阶段。在第三阶段中.消费者已超越对于产晶数量I=和质量的关注,更加重视产品对于自己情感或情绪的满足,以及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程度。这种感性驱动条件下的消费行为注重的不是商品物质本身,而是产品所蕴含的“情绪价值”,即附着在商品物体.t的属丁象征性、意义性、符号性的成分,包括产晶的附加值及对个性的满足与精神的愉悦。例如,人们对丁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的榨汁机设计的喜好,主要来自丁设计师富有激情的产品设计风格引起了消费者情感上的共鸣。

目前,“感性消费”已成为新世纪最为明显和最富前景的消费特征,企业单纯依靠商品和服务的功能特点。已越米越难以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消费者购买商晶的行为是为了满足情感上的渴求,追求某种特定商品与理想中的白我概念的吻合。并最终达到某种特定心理状态的满足。而且整个消费活动的决策也往往以消费者感性的评价为标准.即消费者选择商品或品牌的出发点不再基于“好”或“不好”这一理性认知观,而是更基于“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态度观。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基于情感、品位、感性的消费态度,结合象征、价值、个性化等感性取向,必然会构形成了某个时期或某个群体的独特的“消费文化”。由此可知,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合理区分和理解用户差异性的“消费文化”形态,并根据消费者或用户的感受和需求来进行设计,是准确把握设计的基础。

二、感性的设计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感性”反映了主体人对于客体事物的一种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相对丁理性认知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具有形象性和具体性等特征。在产品造型设计领域,产品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通过产品的功能及外观形态来传达的,当设计使产品在外观、肌理、触觉对人的感觉是一种“美”的体验或使产品具有了“人情味”时,我们称之为感性设计。从产品设计过程“编码.解码”的角度。对于设计师而言,感性设计的意义在设计师运用灵感、顿悟、想象等思维方式编码产晶的外观形式,赋予产品一定的形态.塑造产品特殊的性格魅力;对于消费者而言,则是在消费者所属特定的文化情境范罔内,结合自身的情感和体验因素对设计进行解码,这实际上是一种主体客体化的“移情”过程.不同的消费者根据自身及外部情境的差异可能会对同一产品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火炬造删设计受剑了人们的一致赞誉,一部分人由此联想剑了悉尼歌剧院,体会到了一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建筑文化;而还有一部分人因为对于土著文化的了解,将火炬造型和士著人使用的飞镖联系在一起,体会到一种传统和传承的情感。

针对“人”的感性和“物”的设计特征之间的关系,感性工学主张运用工程技术的手段为设计提供新的理念和研究方法。在产品设计领域,它将人们对“物”的感性意向定量、半定量地描述出来,并与产品设计特性相关联,以此来研究“人”的感性感受。感性工学实施的关键在于:1)如何根据人机学和心理学的评估来捕捉顾客对产品的感受:2)如何通过顾客的感性来定义产品的设计特征;3)如何将感性工学建立为一种人机学的技术:4)如何调整设计来满足社会的转变以及人们的喜好倾向。感性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为感性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范式,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感性词汇的获得通常假定“人”是处于相同情境条件下的,而没有考虑人们对于感性的个体和文化差异,没有深入考察文化差异对于感性形成及认知的影响,这样必然会限制感性工学在设计领域的运用。因此,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对感性的形成及其特性进行分析,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对感性设计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设计师提高感性认知能力以及把握感性设计的方向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文化的“感性”

l、文化带来差异化人群

文化的概念是一个极具争议的概念,具有较广泛的内涵和外延。就广义的文化概念来说,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冈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文化提供了产品认知的情境,特别体现在产品感性认知的部分。例如,将产品置身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人们对它也有不同认识,如饮料的包装,世界范围的颜色――咆装、广告,到了阿拉伯(中东)却要改为绿色,因为那里绿色代表着生命和吉祥:如德国汽车,销往不同国家,就有不同的标准;伊莱克斯的家电,海尔的国际化中销售到美国的家电美国化。这种变通,是典型的因文化差异而做出的产品设计上的策略,并且是有着切实意义的变通,对于企业来讲,有着绝对必要的意义。因此,感性的设计与文化有着本质必然的联系,关结点就是差异文化带来消费人群的感性差异。这种差异性要求设计师不但要超出于“物”的设计,进入产品“精神”方域,而且要考察“物”和“精神”所处的文化情境,设计出符合“人”的感觉期望的产品。当产品的“性格”与消费者的需求或以前接触过的或想象过的自己中意的产品形态产生共鸣,那么这个设计就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即用户对该产品一见钟情的根本原因。表现在文化属性上,那就是知识、认知态度、价值观、人生观、思维能力,文化属性就是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抽象的东西,却义蕴藏着非常神奇的决定性的力量。

2、文化的传承与感性设计

文化除了其一般意义上的特征以外,还有其具体性的一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文化,设计师需要了解民族设计的文化特征、地域差异,不进行深层思考,就不能找准设计的出发点,不能在激烈竞争的设计市场中立足。对一件设计作品的诠释,除了对其功能进行解读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的思辨及意蕴的解读。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商品要跨国度、跨地域、跨艺术、跨设计交流,这就更需要设计师对它国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无论图形还是文本都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其设计品质、文化背景、材料特质及性能。如法兰西民族追求浪漫的生活习惯,形成了时装、香水这些体现浪漫、时尚的设计载体承载的法兰西文化独特的形象;而德意志民族因其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的严谨的生活品质,使得德国设计“精湛、严谨”的风格:同样,美国是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使得该区域语言、习俗、信仰相对没有了传统文化的束缚,所以美国设计更具轻松、幽默感。

传统文化特质在设计中的体现不同,人们需要深刻洞察主观传统文化、文化传承与设计的相互辨证关系。并在对“人”的考虑上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在设计中体现文化的传承,以实现内涵意义上的传统与文化的融合。产品设计形态的呈现本质上就是这种生活文化一个问题,产品通常能够折射出某种特定的文化倾向,它代表了一个地域、一个比族的生活特色。丽绕文化进行产品设计,使产品走向市场,为消费者所接受,同时是某一时期文化特征再现及传承的手段,设计师在此阶段表现出某种相似的认识・要傲到这些就需要以人为本,真正考虑到消费者的利益。设计师需要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中寻找利益,设计出真正根植于民族传统的产品。文化与设计的结合,认识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逐渐表现在对设计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此外,文化传承的符号性决定产品差异与设计师所选择的符号也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两者之间具有较人的认知关联性。这促使设计师绝不仅仅依据设计当中某一符号所具有的简洁外形和厚重底蕴进行设计和决策,更重要的还在于其背后蕴藏的群体认知性,借助有形的实体表达民族识别要求和寻求民族认同感。

四、结束语

面对传统的文化与感性设计我们还要看到他自我衍生的特性。新的感性要素构成新的象征、价值取向,一起共同构成了某个时期或某个群体的文化特色。总的来说文化与感性设计的关键结点在于感性要素的不确定性,把握感性要素是实现感性设计的重点。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上一篇:信息时代视觉图像的裂变与传播 下一篇:电视产业未来的市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