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让语文课堂活力绽放

时间:2022-03-01 02:55:50

灵动,让语文课堂活力绽放

“灵动”是指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课上学情及学生暴露的问题,及时调整教路,进行二次备课的应对策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生生、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最终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整体优化”的目的。那么,如何打造“灵动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

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实现课堂“灵动”的灵魂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是灵动课堂的灵魂。教学只有研究学生,相信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课堂才能演绎精彩,勃发灵动。否则,我们的教学就是教师自说自画的表演,就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的消磨。因此,在备课前先去了解学生,分析学情。在备课中不时问自己:学生迫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会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学生有没有研究这些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才会有的放矢,灵动高效。

请看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顺学而导的精彩教学片断:

课始,盛老师对《卢沟桥的狮子》课文第二段描写狮子形态各异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后排一个男孩子自告奋勇站起来,用大嗓门喊道:“我什么都不要读,我就读懂了这个省略号。”哎呀,真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不睬他吧,这堂课就留下明显的破绽。只见盛老师用欣赏的眼光注视着他,说:“果然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就请你说说对省略号的理解吧。”这下他可来劲了,他说从省略号中读出了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狮子。盛老师顺势诱导:“你们能想象出,在美丽祥和的气氛中,还有哪些狮子,它们会怎么玩,怎么闹呢?”这下孩子们精彩的语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一起迸发:有的狮子趴在母狮子背上,好像在帮妈妈捉虱子;有的仰着头,在欣赏蓝天白云;有的相互抱在一起,在抢球玩……盛老师让学生把这些精彩的语言添加到课文中,再去感受狮子的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学生们由衷地感受到:这么多的狮子,每一尊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啊!古代劳动人民可真了不起啊!课堂在孩子的精彩中生成了精彩!

盛老师临时对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改道”,并顺学而导,使课堂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课堂灵动无痕。

二、方法多样,方式多元——实现课堂“灵动”的关键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开展学习则是实现灵动课堂的关键。学生的认知差异必然给课堂学习内容的确定带来不同。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特点,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总学习内容的框架内选择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让“后进生”吃得下、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如《船长》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想一想,船长在船沉之前能自救吗?

(生分正方和反方自由辩论……)

师:“真理越辩越明”,文章的主题越辩越清。大家在辩论中充满了智慧,想一想,你是怎样来辩驳对方的呢?

生1:我根据当时情境,大胆推测沉船时会产生巨大漩涡,如电影中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就是这样的。

生2:我是联系上下文,从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从船长的种种表现来认识他的伟大之处的。

生3:我抓住文章的词句细细揣摩,特别是描写主人公的动作和语言的那些词句。

师:大家讲得好。你们今天辩论时运用的思维策略就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希望大家今后能自觉地运用。

上述片段中,教师的随性引导,将学生带入了深度触摸文本之境,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碰撞,在思辨之中对生命的理解逐渐清晰;同时在个性化的学习中也习得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多元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从学习的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学习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可以独立探究,也可以合作学习,还可以积极参与多边互动,激励学生学习,让课堂充满活力,从而为学习内容的完成搭建有效的平台。例如,在读、议课文的阶段,除了采用全班学习的方式,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一位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分组解疑时,好几个组都提出“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个句子难理解。对此老师未进行讲解,而是发给每位学生一份背景资料,关于鲁迅因写文章抨击黑暗统治而屡遭迫害的情况,来帮助学生感悟句子的深刻含义。分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又及时引导小组之间开展合作学习,让小组汇报自己讨论的问题后,筛选出几个主要问题大组共同探索。大家学得兴趣盎然,精彩迭起。

三、聚焦“沸点”,整合问题——实现课堂“灵动”的抓手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主问题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置课眼,把教学聚焦到“沸点”,是实现课堂灵动的抓手。围绕课眼——“沸点”,只设置极少几问,甚至只有一问,然后引导学生由此进入深度思考讨论。而教师就像一位放风筝的大师,无论怎样风云变幻,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都能应付自如,让人觉得大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大将风范。

请看《半截蜡烛》一课的教学片断:

初读课文,学生在小组读书质疑,其中一个小组归纳了三个问题:

1.在这三个回合的周旋里,伯诺德夫人的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半截蜡烛里究竟还藏着什么?

2.为什么杰奎琳能够获得成功?

3.文章为什么以半截蜡烛为题?

师:同学们仔细思考一下,这三个问题只要解决了哪一个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生1:这三个问题都有重叠的部分,只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生2:只要解决“这半截蜡烛里究竟还藏着什么?”这个问题就可以了。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抓住了主问题来展开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师引导学生提炼出教学的主问题,聚焦“沸点”,展开教学,对教学进程和效度的把控游刃有余。

四、内容开放,多维拓展——实现课堂“灵动”的基石

灵动的课堂讲究拓展延伸的效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立足于课堂和课本,更要重视学习内容的多维延伸,实现语文学习的立体化、综合化和生活化。

1.抓重点词句多维拓展

学习中,如果只有主问题,而没有教学细节的支撑,就只能是内容的粗浅感知或情感的表层触摸,课就会苍白无力。只有抓住关键性教学细节,课眼才能如泉眼,用语文的甘泉滋润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文眼是“了不起”。如何抓住“了不起”展开教学,既要让学生体会到父亲的伟大,还要让阅读教学成为一个语言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的常人和阿曼达的父亲是如何表现的,让学生通过比较感受父亲深爱儿子,信守诺言的精神。接着,让学生展开想象,在36小时里阿曼达的父亲也许顾不上( ),顾不上( ),顾不上( ),甚至连( )都顾不上。他心里反复念叨的一句话是( )。该拓展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了不起”的认识。最后让学生把对父亲深深的敬佩之情带到课文中读一读,内化情感。

上述设计抓住“了不起”上串下联,多维拓展,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灵动高效。

2.依课文主题巧妙开发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还应课内外结合,拓展内容,深化中心。但拓展应该要立足于文本,根据教学需要深入地挖掘文本隐藏的资源。

如《番茄太阳》一课的拓展延伸设计:

(1)请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精致的眉和下巴,笑起来像个天使。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

作者在灰暗无比的心情下,看到这样一个明明,现在,她的心中有了这轮“番茄太阳”,如果她再看到明明,会是怎样的?谁来把第六小节改一改?

(2)同学们,明明长大了,如果她失去了双腿,还会微笑吗?那会是怎样的笑?用你的笔描绘一番吧!

(3)读读卫宣利阿姨的《流泪的月饼》,再一次走进作者,读完后把你的感受与同学和父母分享。

上例中的教师通过准确挖掘文本中隐藏的资源,引领学生“改课文”“想结果”“写感受”“读作品”的拓展方式,把孩子的思维引向深入,实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化、立体化和生活化。

灵动的课堂需要教师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依据文本多维拓展,使感悟更深刻,使内容更丰满,让语文课堂绽放活力。

(责编 张亚莎)

上一篇:导思 导法 导练 下一篇:捕捉智慧火花 收获意外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