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思考

时间:2022-03-01 02:47:10

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思考

学生的学习过程源于学习动机。保持积极的动机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激发创造潜能,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动机是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表明了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以及学习努力的程度。

学习动机能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有选择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在学习目标达到之前保持学习活动的强度,持续时间越长。但是,实践表明,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不只是简单的直线关系。例如,布置给学生较为困难或复杂的学习任务,较高的学习动机水而会给学生造成压力,增加情绪紧张程度,加强机体疲劳感受,降低实际完成任务的效果。所以,完成任务的效果不仅仅与学习动机水平有关,还与学生接受任务的复杂难易程度存在密切关系。对于不同难度作业水平的任务,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完成任务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较强,都任对完成任务效果起到消极影响。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来实现的。

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点,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教学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原则性和很强的艺术性,教学是集情感、审美性、创造性于一体的活动,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审美和创新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维持适度的学习动机。

那么,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机动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教师搜集学生喜闻乐见具有趣味性的教学素材,结合准确富有艺术感的教学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例如,数学讲到椭圆的知识前,随意联系天体行星的运行轨迹,由天文知识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语文讲晦涩的古文前,先联系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讲小故事,引起学生兴趣,等等。成功的教学应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

此外,掌握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良好的教学应该走到发展的前面”,把握学生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向学生提出他们现有知识无法解答的问题,挑战他们现有的理解能力,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此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二)设置合适的目的,培养恰当的自我成就感

当目标是由个体自己设定,而不是由他人设定时,个体通常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如,让学生预期在下次考试中会得到多少分,给自己设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比教师给定其目标更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性。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过去的目标实现情况,是成功还是失败,再为下个学习阶段设定新的目标。

目标确定策略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而增强自我成就感。在学生拥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成就感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决定因素。许多成绩不良的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表现出较低的自我成就感,在学习中放弃尝试和应有的努力,进而影响学习成绩。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为他们选择难易合适的任务,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其次,发挥榜样作用,让他们体会与自己成绩类似但经过努力取得较大进步的同学的实例,通过获得替代性经验和强化增强自信,使他们确信自己也有能力完成相应的学习行为,从而推动学习的进行。

(三)进行归因训练,改变学生对自我能力的错误判断

改变学生错误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进行“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这样,当学习困难或成绩不佳时,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将来会取得成功的期望;二是进行“现实归因”,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系实际找原因,帮助学生分析除了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成绩的因素还有哪些?这种归因训练的好处在于,在学生做“努力归因”时又联系现实,在做“现实归因”时又强调努力。

(四)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明确、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运用奖赏

学生需要清楚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被评价,以及成功之后有什么收获。学生在某个任务上的失败,通常是由于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什么所造成的。教师把期望明确地传达给学生就很重要了。当然,教师的期望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过高或过低的期望都会降低学生的动机水平。

反馈在此指的是关系成绩的信息。

反馈可作为一种诱因,在很多情况下,可能形成对个体行为的适当强化。通过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知悉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看到自己的成绩进步,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明确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以及时改正并加倍努力,力求获得成功。运用反馈时,要注意教师提供的反馈必须明确、具体,必须使反馈紧随个体的学习成果。此外,教师必须提供经常性的反馈,使学生能付出更大的努力。比如,频繁地给予小的奖励,比偶尔给予大的奖励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奖赏在此分为物质奖赏和精神奖赏。

学生的课堂学习动机,仅仅依靠认识的内驱力,有时是不足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教师在运用物质奖赏时,应持谨慎的态度。对那些已有较强内疗动机的活动,最好不要轻易使用物质奖励,只有对那些缺乏内部动机的活动,运用物质奖励才可以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精神奖赏指表扬。表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强化学生适当的行为,对他们所表现的期望行为提供反馈,表扬的方式比表场的次数更重要,表扬的有效性取决于具体性、可靠性以及与行为结果的依随性。教师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个性差异做到客观、公正、全面、恰到好处。既要赏罚分明,又要以理服人,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成功的教学,离不开执教者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开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才能使教与学达到螺旋式的上升。教师不应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要能胜任对学生进行因人因本施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在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尽享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本之间多重对话所呈现的语言美、人性美和创造美。

上一篇: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口语化”教学 下一篇:怎样教小学生掌握好数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