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破”与“立”

时间:2022-03-01 12:21:07

教材解读得好与坏,深与浅决定着备课的质量。解读教材的方法很多,如图文研究法、问题跟进法(是什么?怎么做?做的结果?)等,这些方法都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教材的意图。但是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这些方法还是“教材的忠实者”。现就《弯弯的小路》一课解读教材为例,与执教老师商榷创意性解读教材的方法。

一、推敲题意,“立”教学重点

课题往往是教材的眼睛,它告诉我们许多教学信息,如学习内容、重点知识、情感目标等。很多老师备课的时候很少关注这双“眼睛”,教学重点往往是教参上截取来的。拿来的教学重点描述一般很笼统,不能激起教师的思考。如《弯弯的小路》的教学重点《教师用书》上是这样描述的:“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于绘画中,使绘画的物象更真实。”,简洁讲就是“运用透视来表现物象”。根据这样描述,教学重点的核心就是“运用透视来画路”,落实在具体环节中,教师就用大量环节讲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密远密”这个显性知识。而这个知识技能在课堂中学生一讲即知,有些不讲也知,课就落入熟套。

推敲课题的含义来确定新的重点,这是“破元重点”,“立新重点”的方法。细细推敲课题《弯弯的小路》,这几个问题可以引起教师的注意:第一,“小路”是本课要表现的主体景物,为什么前面加了“弯弯的”这个定语?这表示学生学画的不是“直路”,而应该是“弯曲的路”;第二,既然表现的不是“直路”,那么怎样画才能画出“弯弯的”纵深感来?这是透视规律的具体运用;第三,小路怎样“弯”才好看?这是从审美角度提出了技法的命题,这才是学生需要深入学习的;第四,弯弯的小路边上有什么?这是涉及构图和景物组合问题。这四个问题中,“小路怎样才好看”是重点问题。

可见,从课题还可以引申出更多的的思索,这些问题就是要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不是书上告诉我们的“透视法来表现路”这么简单。既然教参中的教学重点只提供一般性的教学参考,结合课题的诠释,我们新“立”的教学重点应该修改为:“应用透视原理,让学生学会表现具有美感的弯弯的小路”。这个描述与教材意图不但不矛盾,而是更加具体、清晰。在这里,“美感表现”是关键技能,于是小路的“迂回”之美、“藏露”之美、“变化”之美等这几个表现技法再一次孕育而生。这是本课的隐性知识,这样技能教学就显得有个性,学生真正有新的提升。

二、角色换位,“立”教学难点

教学的对象是人,学生学习上会遇到什么困难,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解决的难点所在。新课程提倡“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这就是要求教师找到学生知识的起始点和提升点,而不是不切实际的搬来主义。教学难点教师用书上也有表述,《弯弯的小路》的教学难点在《教师用书》上是这样规定的:“正确表现物体的前后透视关系”。“透视关系”这个知识点很难吗?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教师让学生“默写小路的风景线描”,“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密远疏”的透视原理都表现得正确。但是完整的、出彩的线描作业不多,学生的作业都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树木、房子都很少有垂直于地面,路和前景都交叉了,没有遮挡关系。可见,书上规定的教学难点不是真正要解决的难点。学生学习的困难仍旧没有解决,也就是说教学难点不准,无所谓突破难点了。可见,拿来的教学难点也会落入歧途,本课难点需要重塑。

教师要确定教学难点的时候,要问一问:学生表现弯弯的小路,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美术教师毕竟不是学生,教师凭空想象很难准确地估计学生的困难。教材要求学生“用写生的方法画一条由近到远的小路”,而教师把“写生”改为室内“想象”,这种改变在考虑安全的角度下我们暂可认同。一般观念认为,小学生想象作业比写生更加容易些。而这种作业方式的改变给学生带来的是与老师预期截然相反的。教师可能以为“写生”要照实物画,涉及到取景和造型的困难,而“想象”可以随意组合,把难度降到最低了。其实恰恰相反,这次“想象”作业却比“写生”的难度更加了:“写生”作业眼前有实景可以参照,景物前后上下关系、地面与景物的关系都很清晰,而“想象”作业时添什么景,景与路是怎么连接的,前后景物怎样描绘?学生根本没有经验,在添景环节无从下笔。

预知学生的学习困难,根据学情来确定教学难点是明智之举。我们倡导美术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来体验课堂作业,这种画“下水作业”的方法就是让教师转变角色,换位思考,从而走近学生,预知学习难度,帮助我们厘清难点。教师也来下水作业“想象画小路”,就会遇到添景时候的诸多困难,由此可以推断出本课的教学难点应该是:“景物与路连接的表现,前后景物遮挡关系的表现”。执教者在课堂上出示的范作都是自己的写生作品,没有“下水作业”的体验就把握不准难点了。

要突破这个教学难点,示范是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示范不是仅仅展示透视规律这么简单,而是要重点示范添景的不同操作方法,这种指导越精细,学生作业会越轻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下笔前构思画面,想清楚景物和小路的位置;其次灵活选用作画步骤,可以是先画景再添路,可以先定路形再加景,亦可以边添景边画路,并且提供树、建筑物、远山、田地等景物的视觉图形;再次讲清不同视觉角度下景的变化,一般平视中景物垂直与地平线,俯视时地平线较高,景物只须露出顶部。这样突破难点,是不是更符合学生实际?

三、挖掘文化,“立”情感目标

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精神教育的内容。这个教育不是附加的说教,而是支撑课的重要支柱。教学设计就像作家写小说,无论故事情节如何复杂,人物个性如何鲜明,这是技巧层面的目标,小说所反映的深刻主题和哲学观才是灵魂。美术课也一样,只有知识和技能目标,而缺乏情感、价值观目标,课就缺失了精神的美和内在的张力,哪怕完成这个目标只占了一星点的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不同,所传递的精神内涵不尽相同,确定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需要对教学内容中的美术现象进行文化解读和考量,因为美术现象本身就承载者丰富的文化,美术教学就是传承文化。一般情况下,美术教师大多是拿来了参考书上的目标界定,这样的做法来提升学生价值观是比较肤浅的。《弯弯的小路》在《教师用书》上这样界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作如下分析,首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通识的说法,所有艺术教学都有这个功能,这个目标没有针对性,过于宽泛;其次,“热爱家乡”可以提,但前提是一定要表现“家乡”的小路,若画的是想象的路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就显得牵强了。再则,“审美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提法没有错误,但是根本上没有揭示出“路”的文化内涵,因此,还是显得缺乏深度。

“路”是什么?路是一条连接起点和终点的轨迹,是迈出努力的步伐通向成功的线路,是成长之路,是生活之路,是人生之路。小路弯弯曲曲是一种自然美,人生之路曲折迂回是毅力之美。道路艰辛并不可怕,贵在持之以恒的决心。“天路”上的信徒历尽艰险,虔诚至极,为的是心中的圣殿。学习之路亦是充满困苦,而要不断登攀的过程。如此理解,《弯弯的小路》要传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岂能是“审美和热爱家乡”?由此,本课传递给学生的信念可以是:“成功之路总是曲折,脚踏实地才是出路”。如此解读,并渗透在教学环节中,课堂上就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了。

今天与青年教师讨论解读教材的方法,明显带有主观色彩,因此加了“创意性”这三个字,这仅仅是自己对这一教学内容的理解与看法。总之,我只是就重点、难点、目标的理解提供一种参考思路,为的是我们能够上出新颖、高效的美术课,共同追求心中的理想课堂。

(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 浙江宁波)

上一篇:农业投资要从重要链条和难点入手 下一篇:生鲜电商:谁在扎实做冷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