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各国如何保护“老房子”

时间:2022-03-01 02:18:03

晒晒各国如何保护“老房子”

也许生活在中国繁忙大都市的人们,很少会花费精力来深入探寻身边有些年头的老街、旧房,一如每天乘着三轮车浩浩荡荡地穿行在北京胡同里的游客,只有从导游口中说出的,迥异于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方式才能激起人们的兴趣。于此同时,早已植根于这些地方,并以居住在这里为荣的人们能够获知的,却总是噩耗不断。

而就在南锣鼓巷如织游人的眼皮底下,秦老胡同与市级文保单位、晚晴内务府大臣宅邸绮园花园35号院一墙之隔的37号院因修停车场被部分拆除。据文保人士辨别,在残垣断壁上仍残留着与故宫某些小型建筑相仿的罕见彩绘,另据院主人后裔公布,被拆院落与隔壁院实为一体,并且真正的花园其实竟坐落于此。当然,这些事件和历史的来龙去脉,如果不是经有心人披露,也会沉没在历史长河中,同时绝不会影响南锣鼓巷逛店铺以及买醉的人们。

据统计,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京城仅名人故居中已被拆除的比例高达1/3,其中市、区级文保单位和文物普查项目都有。成片的胡同在大众眼中的“钉子户”闹剧中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有一些被称为“胡同”的地名。放眼全国,为了“土地财政”和商业利益遭到拆除的古建筑,甚至是长城是比比皆是。

历史可以附加在文字和口耳相传中得以延续,但毁灭并不一定能代表重生。就像一位企业家在参加座谈时感叹的那样,他的故乡准确地形容就是现在的北京金融街购物中心,对这里他全部的回忆,只有胡同口的参天大树。时过境迁,它变成了大饭店门口的“小盆景”。这样一幕幕颠覆记忆的画面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他们与童年、故地、故乡的联系,“根”这个概念也由此越发变得模糊了。

活在国家转型建设期的人们注定会成为没有“故乡”的浮萍么?BQ对此采访了几位同样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友人,让他们谈论在自己的故乡是如何对待古建筑的。

备忘

法国:1887年,通过历史文物建筑保护法。1943年规定,建筑物与其周边环境的联系不容破坏,列入名单的建筑物周围500米为保护区;1962年,通过街区保护法。

美国:1966年,通过国家古建保护法。1976年,国家税收法规定,古建保护费用的一部分可以用作抵消政府税。古建保护一时成为利润很高的行业。

日本:把古建筑分成几个档次,分别投入不同数额的维护资金。在京都,建筑物不准超过45米,原先窄小的街道都没拓宽。在大阪,两处高楼地下都原址保存着历史遗迹。

“在印度,拆旧盖新的情况并不多”

在我们那里,民众保护名胜古迹的意识非常强,主要是由于,这些古建筑大多也是最早的宗教活动场所,或者出自于神话传说。我们基本上还是以农业为主,所以不存在太激烈的新建和存旧的冲突。政府出于经济的原因,当然会有一些项目,但是我们都会强烈反对拆迁,所以很多的项目都不能落实,政府也没有办法。其他城市像在孟买、加尔各答这样比较发达一些的城市,这个问题也会比较严重,而像在新德里又要相对好一点,因为那里的居民大多是后来迁居过去的,所以对那里的遗迹没有什么感情,政府要拆的话大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但是我们也不会花钱去参观所谓的人造景观,因为我们生活的城市就是一座古城,在我们那边,基本上走在街上,看到的都是名胜古迹,所以不会有人买票参观。很少的一些被开发成旅游景点的,也是给国外的游客参观的。有收入的地方就会有修缮,但是其他的地方基本上是不会去修缮的,就算要修的话也是由民间大家凑钱修,政府根本不会管。

“在我的祖国蒙古,会把古建当作珍惜资源”

我的家乡是在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这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城市,人口也不多。因为比较年轻,所以留下来的历史遗产不是很多,那些留下来的都会受到很好的保护,因为人们觉得这些有历史意义的东西还是应该留下来给后人看。政府也比较重视这些问题,会对一些历史遗址、名人故居等建筑进行维修。有的名人故居已经被开发成博物馆了,像活佛八世的冬宫,就是被建成了宫殿博物馆,里面展出一些皇室和喇嘛的宝物,去参观的人们还是挺多的。还有很多喇嘛寺什么的也都保存得比较完好。最近一些年,我们的城市发展得也比较快。乌兰巴托还是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城市,也是正在发展,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都是会把一些老楼老居民区拆掉重建,而不会轻易拆一些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因为本来这些资源就不是很多,所以大家都觉得应该更加珍惜这些遗产,应该好好地保存。所以在我们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和新建的矛盾还不是很突出,基本上没有这样的问题。

“经过国家‘定级’的古建,决不能拆改”

我是在庆州市上的大学,庆州曾是新罗王朝的首都,也是韩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它在韩国的地位有点类似中国的西安,市区的风貌就是古韩国的样子,建筑都保存得很完整。全国的学生,至少参观过一到两次庆州,在庆州处处都能体会到先祖的生活状态,知道自己的古文化跟其他国家有什么不同。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很快,韩国的建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时韩国设立了相关的文物法律,比如文化价值非常高的被指定为“国宝”,次等的指定为“宝物”,一旦被定级是不能被拆毁的,庆州市是很典型的受保护的城市。一般来说,老建筑由地方政府管理,大部分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

韩国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很强。但是如果古建筑跟新的建设发生冲突,专家会提出自己的意见,要看看它是否有保留的价值。如果觉得“变化”的价值比“保留”的价值大,我们能接受选择“变化”。城市在发展和历史之间找到平衡,需要一些明确的规则和客观的比较标准,通过多数人的讨论来决定。有时,我们不得不选择“变化”,但是不可以盲目追求发展而毁灭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有很多古建筑被破坏得不成样子,但总是等到它被破坏完了才有人管”

我的家乡在越南的胡志明市,那里超过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大约有50个,包括教堂、歌剧院、寺庙、古街(唐人街)、总统府、皇帝行宫、学校等等。我们最熟悉的建筑莫过于建于1869年的总统府,是法属时期的印度支那总督府,越战时成为南越政权的总统府,又称为“独立宫”。现辟为展览馆,向游客开放。在这里,你可以了解一个政权是如何走向衰败灭亡的。可以说每个胡志明市市民都了解总统府。

像中国一样,越南也在进行着现代化建设,一些老建筑因此遭到了破坏。在首都河内,有很多古建筑被破坏或者被占用得不成样子了。河内人有这么句话:如果继续下去,寺庙也就剩个牌子了。民众其实有保护古建筑的意识,但是政府的权力太大了。而且很多时候,开发商打算改造或者拆除某栋老建筑的时候,会一边申请批准一边暗自动手――先斩后奏。在越南的报纸上常有这样的新闻:某地被拆、被占用了,老百姓很失望、很心疼……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

有时候会有人去相关部门抗议,但总是等到它被占用、破坏完了才有人管。曾经某个村里有比较大、历史比较悠久的寺庙,在开发过程中,投资者为了占用更多的土地,把寺庙的一部分给破坏了。村民反应很激烈,甚至拿自己的生命去阻拦,政府最终派人解决了――如果事情闹得很大,而古建筑还有挽回的余地,那么政府会站出来说话的。

我认为,古建筑是越南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包含着越南人的智慧和心血,即使并非名人故居或者历史事件发生地,它还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代表着一个阶段的风貌。新的开发区可以建在老旧的居民区,那些危房本身就需要拆除,老百姓也可以得到一些补偿。

上一篇:科勒继续上演中国传奇 下一篇:尼格买提 精致“尼宅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