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时间:2022-02-28 09:02:52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与城里的孩子相比,乡下娃儿总给人内向、羞于表达的印象。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解放小孩的嘴”,他主张呈现给孩子充满生机又创新的乡村教育,让学生勇敢地去说,大胆地去表达,流畅地去交流。《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那么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蓄势待发――激发口语交际的愿望

口语交际是一种内容丰富,语言表达灵活、机智的能力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诱发学生的听说兴趣,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热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想要表达的欲望,鼓励学生主动地说,勇敢地说,建立起足够的信心。

(一)?提倡平等对话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师生之间要平等对话。其实,学生之所以怕交流,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与谁说。不难发现,平时学生之间彼此交流时,能谈笑自若,滔滔不绝,而与老师交流时就面红耳赤,浑身不自在,甚至说不出一句话来。归根到底,这是因为我们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结构严密、教学过程的流畅,把小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的轨道上,生怕小学生越雷池半步,结果造成孩子畏难、害怕的心理,双方缺少了和谐和默契,口语交际就变成了“传话”,犹如“一潭死水”。

只有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出对学生全方位的尊重和信任,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开展自由的沟通。如,教学《月光曲》一文时,我与学生一同沉醉于美妙的钢琴曲。听完乐曲后,我鼓励学生自由交流,说出心里的感觉。而我也加入了他们的交流之中,气氛很融洽。通过平等的对话,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又如,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后,有这样一道练习:要求学生选一件自己的童年趣事讲给同学们听,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我见同学们面有难色,便“身先士卒”,和大家聊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糗事。投石问路果然很成功,同学们纷纷畅所欲言。

(二)?创设真实情境

教师或借助画面展示情境,或借助影像显现情境,或借助实物演示情境,或借助想象描述情境,可以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语言为形象,使语言文字给学生鲜活的感觉,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如教学《二泉映月》时,可边播放录像,边配上悲伤的二胡曲,让学生在这样有声有色的具体情境中体会当时阿炳的生活处境。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在这样的状况下,阿炳会怎样呢?”“在街头卖艺的阿炳会遭受些什么?”学生由于感受到了具体的情境,讨论非常热烈,畅所欲言,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想法完完全全地表达出来了。

(三)?模拟生活角色

口语交际是日常生活的交际,是现代生活必备的生存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内容的需要,给学生设计各种各样的“角色”,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说得具体、真实、有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可设计售货员与顾客、父母与子女、邮递员与户主、主人与客人、老师与学生的对话等等。这些角色都在现实生活中,在学生身边。学生通过自己从“本角色”到“他角色”的转换,会感到既亲切又新鲜,情绪高涨。他们仿佛进入了现实生活的情境,就会有话可说,愿意去说。通过角色的对白,角色的情感交流,进一步加强口语交际的训练和体验,在实践中规范了口头语言。

如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当“导游”,给大家来介绍黄山的奇松:迎客松枝干遒劲、郁郁苍苍,送客松形态独特……再配合上相应的图片、合适的乐曲,一位位小导游声情并茂的表述让黄山松的“神奇”跃然眼前。

二、?伺机而动――把握口语交际的契机

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契机,有意识地融口语交际训练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坚持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主,鼓励他们敢想善想、敢说善说。

(一)?抓主干,引导学生复述

培养学生在较长的时间里都能把话说得有条理,并且连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复述习惯是既快捷又实惠的口语训练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原文进行复述,因为学生复述时有原文可参照,只要按课文顺序复述,就不怕叙述没有条理,复述不同于背诵,主要意思说对就可以了。而重点段落是全文的主干,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地方,尤其是情节性较强的文章更应让学生去复述。

如教学《嫦娥奔月》一文时,在学生了解了全部的故事情节之后,可让学生试着对全文内容进行复述,鼓励学生对其中可以发挥的地方进行添加或改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出一个有点不一样的故事。

(二)?抓模糊点,引导学生论辩

汉语言表达具有含蓄性,文章的情思绝非倾筐倒箧写尽,往往只是点到,言不尽意。学生对此易形成认识的模糊点。教师针对学生的模糊认识,设法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教学《九寨沟》一文中描写五彩池的一部分内容时,教师提出:“我的感受就是五彩池的池水颜色特别多,你们同意吗?”生立即有各种理由来反驳老师。师在这里有意设疑,引导学生去探究,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三)?抓情动处,引导学生感怀

语文材料中总会出现一些让人感动、让人欣喜、让人愤怒的一些内容。这时,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去品读,让学生的情感渐趋充盈,从而产生表达和倾泻的需要。

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同学们被猎人斯杰潘的“放生”行为所深深地打动,这时,我趁机插入一则关于白天鹅被毒害的消息,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中间立即沸腾起来,有的震惊,有的愤怒,有的觉得不可思议。“有什么想说的吗?”教师适时发问。学生们立即说开了:“真是太气人了!”“这些伤害白天鹅的人真是太,太可恨了!”“我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狠毒的事情在发生。为什么动物就不能自由地生活着呢?”“也许我们没有能力阻止这一切,但至少我们可以告诫自己,也告诫身边的人,请爱护动物!”学生们真可谓“一发不可收拾”呀!

(四)?抓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

“空白”指的是文章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思考,去想象。

如《天鹅的故事》一文,针对文中对整群天鹅集体破冰时的动作、神态等并无具体描绘这一情况,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去大胆地想象当时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这群天鹅的“壮举”,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放手一搏――挖掘口语交际的潜能

(一)?尊重与众不同的表达

学生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学生的语言必然反映着他们的主观意识,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标新立异的观点,让学生想说就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畅所欲言,无所顾忌。这样,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更大限度的释放,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

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像“竞赛”“表演”等,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更可以让学生进行口语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文时,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黄河是怎样的,并试着用笔画出黄河的壮观,然后请学生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兴致勃勃地完成了这个“介绍”的任务。然后,教师再带领大家去“黄河”乘坐竹筏,让学生或扮“船夫”,或演“游客”,再在游览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不同人物的心境。由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学生们就能较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作者单位:如东县岔河小学)

上一篇:数学课堂练习中学生速度差异的应对办法 下一篇:小学音乐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