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实验改革 改进化学教学

时间:2022-02-28 05:05:39

深化实验改革 改进化学教学

[摘要]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并实施有效教学是我们初中化学教师面临的新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通过更新实验观念、激发实验兴趣、关注操作细节、增加探索实验、增加开放实验、改进实验装置、改进实验手段、加强学生合作等方面改进化学教学。

[关键词] 更新 改革 改进

2009年,本人参加了扬州市农村化学教师操作技能大赛,成绩平平仅获得三等奖.赛后由专家吴星教授作了点评,我深感自身不足,暴露出自己化学实验教学观点的陈旧和实验教学方法缺乏,长期以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照方抓药,以验证为主。学生在做实验时,经常是按部就班地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去做。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不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会主动去思考换一种方法实验。这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不相适应。在新的形势下,中学不补课、不上晚自习,初中化学面临课时减少,但质量不能下降。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努力深化实验改革,倡导有效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迫在眉睫。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认识.

1.更新实验观念

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及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当前至少要转变三个观念:一是转变学生的实验观,学生要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二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师观,要把教师由实验教学中的主导者转变为实验教学的指导者;三是要转变教学观,当前教学过程要由传授知识转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

2.激发实验兴趣

初中大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大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以趣味实验开头,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节化学课,我准备了几个趣味实验:‘清水变红水'、‘清水变牛奶'、‘神奇的铜树'、‘魔棒点灯'……奇妙的变化引起了大学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索,为激发大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埋下了伏笔。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设计情景、实验。例如:讲解'燃烧的条件'时,我以一个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开头,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很高,效果不错,接着一系列的演示实验使学生从中得出燃烧所需的条件。

3.关注操作细节

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对实验的结论关注较多,最终实验有什么现象就说明实验成功了,而忽略了实验本应该有的基本操作。本人在实验操作比赛中由于紧张发生了好多操作错误,这和平时的训练和教学有很大的关系,缺少训练和缺乏严谨。如果这样教学生,学生肯定带来坏毛病。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扎实的实验技能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功。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的规范化、熟练化是实验教学的重点,因此从实验开始就应强调基本操作规范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授课时的规范化示范操作很重要,要从实验准确性、实验习惯等方面严格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及时纠正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不能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习惯随意去做。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实验细节操作,使学生规范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规范的实验基本操作并能熟练运用。

4.增加探索实验

学生对验证性实验缺乏兴趣,许多不做实验也能知道实验的结论。现行教材中的实验许多实验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在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将有些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或增加探究性内容让学生主动操作、探索,得出结论。如:学到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材中指出: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制取,为什么不用镁、铝、铁、铜等金属及浓盐酸、浓硫酸做原料呢?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思路,然后由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实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并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结论。教材中还有许多实验可改为探索性实验,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酸、碱、盐的性质实验等等。通过探究活动,不仅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5.增加开放实验

在扬州市农村化学教师操作技能大赛后,我发现在对水果电池的研究中我还有一些仪器和实验用品未用到,原来这个实验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准备了许多仪器和实验用品,如果参赛者需要还会给你补充。实际人类对化学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阶段性,对某些问题不可能有完善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能把某些问题讲得太绝对,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所收集到的氧气是紫红色的,显然,这不是氧气的本色,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改进装置呢?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试管口部要塞一团棉花;也有的说:可塞上一团海绵、纱布、餐巾纸、玻璃丝等等,答案真是五花八门。又如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让学生得出生成物是烟还是雾的结论十分困难,教师硬说是白色的烟,学生难于接受,不如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到底是烟还是雾。引入开放性实验,其意义不在于立即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而在于激发学生不断探索、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相对满意的结论,这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

6.改进实验装置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造就了大批缺乏创新意识的学生,也使教师惰于创造。因此,我在教学中从自我做起,潜心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改进。如铁丝生锈的实验,这个实验做起来现象不明显,而且耗时长,我将锥形瓶换成大试管,把铁丝换成铁粉,先取半药匙铁粉和少量碳粉均匀混合,然后将混合物加入大试管中,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加入一滴管浓食盐水,塞上带有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在导管上的橡皮管上迅速夹上止水夹,此时将试管倾斜并转动,使糊状的药品能尽量均匀覆盖在试管的内表面,再将试管倒置固定在铁架台上,将末端的玻璃导管浸末在紫红的高锰酸钾的溶液中,约1分钟后打开止水夹,发现导管的下端倒吸入一小段水柱,并且发现水柱不断上涨,此时学生的兴趣盎然,发出惊叹的声音,学生的思维完全被实验吸引了,纷纷举手发表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为此我还让学生分析课本中的实验的优劣。通过实验改进,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活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7.改变实验地点

如果改变实验地点,教师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实验带到家中实验。学生会动手准备实验,当他们获得实验成功时,他们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会倍增,更能体会化学的魅力。如我在讲解《石灰石的利用》一课时,布置学生回家自制一只无壳鸡蛋。学生将鸡蛋浸泡在食醋中,发现蛋壳表面有大量的气泡冒出,通过不断加醋和换醋,蛋壳不断变薄,最终变成一个无壳的鸡蛋。此时学生无比兴奋,他们会把这种激情带到以后的学习中来。这种手段可以优化化学教学。

8.改进实验手段

要想得到更好的实验效果,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多样化的实验手段。课堂知识容量大,有些操作需要展示操作细节,仅靠实验老师在现场示范是远远不够的。将这些内容制成课件,可以反复播放,对中和实验滴定终点的判断,可以缓慢展示变色过程,并呈现出逼真的终点颜色。这样增加了课堂的直观性,便于学生快速掌握方法要领。借助幻灯投影,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如:镁、铝、锌、铁分别与酸反应速度的比较等等,投影出的现象明显,效果非常好。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可把一些在教室做不了的实验和不适合做的实验,如:从微观角度解释微粒之间的间隙、微粒的运动或装置过于复杂的实验,制成教学软件,在课堂上放映,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9.加强学生合作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设法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此,我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编排,即每一小组中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思维深刻,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时,我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装置。要求组内各同学互帮互助,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积极转变角色,以促进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人人都动手,个个有收获的目的。由于老师提供给各组的仪器不尽相同:有的有试管、广口瓶,有的有锥形瓶、大试管,有的有单孔橡皮塞,有的有双孔橡皮塞等等,故各组同学设计的装置多种多样,并由组内表达能力好的“推销员”介绍装置的优点,由全班同学评价。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心里由衷感到高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热情。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王震宇.例谈改进化学实验的几点体会[J].化学教学,2008,(3):6~7

[2]陆建源.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究[J].化学教学,2008,(1):11~12

[3]张英武,郑启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探索[J].化学教学,2008,(5):21~22

[4]刘殿光.探究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0,(5):23~24

上一篇:浅议新课改下如何发展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 下一篇: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