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13例临床诊治分析

时间:2022-02-27 07:22:56

胃肠间质瘤13例临床诊治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安徽安庆市宜城医院2002年4月至2008年6月住院的胃肠间质瘤患者资料。结果 肿瘤均位于胃肠道,均予以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5例为良性,8例为低度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CD34阳性9例,占69.2%,CD117阳性11例,占84.6%,复发2例,再切除1例。结论 对于上腹部隐痛不适,消化道出血的中老年患者警惕胃肠间质瘤可能,CT对该病诊断帮助很大,GIST的诊断有赖于免疫组化,完整切除肿瘤是该病治疗的最佳手段。

【关键词】 胃肠肿瘤; 诊断; 治疗

胃肠间质瘤(GIST)是起源于消化道间叶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的一类非上皮性肿瘤,术前诊断较为困难,预后较差。安徽安庆市宜城医院2002年4月至2008年6月收治13例胃肠间质瘤,结合有关文献,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7例,女6例,年龄41~71岁,中位年龄56岁。病变部位:胃底8例,胃体2例,十二指肠1例,回肠1例,直肠1例。肿瘤直径0.7~12 cm,平均4.1 cm。腔内生长10例,腔外生长3例。所有病例均有病理证实。

1.2 术前检查及诊断 本组病例中行胃镜检查5例,考虑间质瘤3例,活检病理不能证实,本组病例术前均行CT检查,发现了病灶。

1.3 治疗 本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广泛转移不能切除1例,行病理活检。行胃部分切除9例,十二指肠球部及部分降部切除联合毕Ⅱ式吻合1例,直肠系膜全切除术(TME)1例,小肠部分切除1例,术后未行放化疗。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5例为良性,8例为低度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CD34(+)9例,CD117(+)11例。

2.2 疗效 术后复发2例,1例在外院行再手术治疗后再复发,目前2例口服甲磺酸富马替尼(格列卫 Glivie)治疗。本组病例均予以随访,1例于术后6月死亡,1年随访6例,2年随访3例,5年随访2例,6年随访1例。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少见[1],GIST这一词来源于Mazur等于1983年根据肿瘤分化特征而提出来的。目前认为此类肿瘤起源于胃肠道原始多潜能干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根据分化的不同及免疫组化结果分为平滑肌型、神经型、混合型和未定型。GIST可发生于整个胃肠道,主要发生于胃,其次是小肠、结肠,直肠居后。胃占48.5%;食管和直肠较少见,占15.3%[2]。本组病例中胃占76.9%,小肠占7.7%,可能与本组病例数较少有关。

胃肠间质瘤可发生于各个年龄,50岁以上为高发年龄,男女之间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其常见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以及肠梗阻。还有20%~30%患者无症状,往往通过CT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发现。

胃肠间质瘤的治疗同其他肿瘤治疗一样属于一个综合性治疗过程,但手术治疗仍是首先的治疗方式,因此手术的规范性、合理性是影响疗效的关键所在。但是就是按照外科手术规范操作来完整切除肿瘤,其术后的复发率仍比较高。GIST对放疗、化疗不敏感,一旦出现浸润性转移,其预后很差。复发性和有远处转移的GIST患者预后差,其自然生存期为6~18月。本组病例中复发2例,1例再次行手术治疗,目前已随访3年,故对复发肿瘤在能切除条件下,最好积极行手术治疗。

近年来甲磺酸富马替尼(格列卫)的应用,使GIST的治疗重现曙光,格列卫针对有脏器转移而无法行手术切除和术后复发不能再次手术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但是选择格列卫治疗的先决条件是肿瘤有C-kit阳性表达,但其缺点是价格太高而使广大患者无法接受。

虽然目前对GIST的基础研究了以及外科手术规范性操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具体到每一个患者,切除的范围是不一样的,怎样做到根治性,有赖于肿瘤科基础研究和外科手术理念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席吕刚,蔡端.胃肠道间质瘤35例诊治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3:151-153.

[2] 师英强,杜春燕.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治疗进展.实用肿瘤杂志,2003,18(4):263-264.

上一篇:眼部鞭炮爆炸伤CT表现分析 下一篇:Barton骨折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