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穷兵黩武”的血泪控诉

时间:2022-02-27 03:55:32

执教时间:2011年10月20日

执教班级:潢川第一高级中学高三(4)班

师:同学们好。俗话说,唐诗宋词汉文章。提起唐诗,自然想起李白想起杜甫,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另一首著名的诗歌《兵车行》。

师:作为诗歌,诵读自然是第一要义。下面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朗读的声音很洪亮,但对节奏与感情的把握还不够到位。下面我给大家放一遍名家的配乐朗读,听一听名家是如何把握的。

(放录音)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背一背。

(学生读读背背)

师:联系大家的预习,想一想,课文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熟悉诗歌,归纳段意)

师:先看第一段。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送别的场面。

师:既然是送别,谁送谁?

生:亲人送行人。

师:写“行人”一方选了哪些意象?

生:“车”、“马”、“弓箭”。

师:通过意象可以看出这是一批什么样的人?

生:这是一批整装待发、准备奔赴前线的战士。

师:“亲人”一方又是怎么写的呢?首先写了哪些人?

生:爷、娘、妻、子。

师:该来的都来了。怎么来的?

生1:走来的。

生2:跑来的。

师: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一强调,学生又看了看课文,思考并判断着。)

生(齐):跑来的。

师:有何证据?

生:“爷娘妻子走相送”,因为句中有一个“走”字,“走”是文言字词,即“跑”的意思。

师:很好,这里提醒我们要注意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大家找一找写他们的动词有哪些?

生:“走”、“牵”、“顿”、“拦”、“哭”。

师: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生:“哭”。

师:啊,“哭声直上干云霄”,为什么“哭声震天”?

生:因为是生离死别。

师:由送别场面的触目惊心,就能知道战争的残酷与可怕。如果说这一段是作者亲眼所见的事实,那么下一段还在写作者的所见吗?

生:不是,主要写作者的耳闻。

师:能否找到证明“耳闻”的句子?

生:“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师:“行人”就是征夫,他们要说谁的事?

生:说他们自己。

师:“行人”说他们自己什么内容?

生:主要是陈述受害的经过。

师:这些事不能用简单叙述来表达,应该用一个什么词呢?

生(齐):血泪控诉。

师:面对送别场面的撕心裂肺,亲闻受害经过的血泪控诉,作为忧国忧民的作者,又是持何态度呢?

生:厌恶战争。

师:何以见得?

生1:因战争而重女轻男。

师:这能说明什么呢?

生1:按正常情况,中国人是重男轻女的。可战争需要男人,男人会被战争夺去生命。正因为这种惨况,人们才不得已改变多年的观念――宁愿生女而不愿生男。

生2:因战争而尸骨遍野,通过渲染鬼哭的阴森可怕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师:答的太棒啦!由此可见,战争,尤其是不义的战争,已经达到了天怨人怒的地步。那么造成妻离子散的送别、引起征夫强烈控诉的根源是什么呢?

生:“行人但云点行频”、“武皇开边意未已”。

师:作者就是这样,凭着高度的正义感和历史的责任感记下了那段社会历史,用诗歌的形式抨击时政,说出了广大人民敢怒而不敢言的心里话。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慢慢体会作者对穷兵黩武的血泪控诉吧!

(学生齐读课文)

师:一首好诗除了有生动感人的材料外,还应具备高超的艺术手法。这首诗歌用了哪些手法呢?

生1:前后照应。

师:有吗?

生(齐):有。

师:请找出代表句子,并加以分析。

生2:第一段中的“牵衣顿足拦道哭”,说明生离死别;第二段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和第三段中的“生男埋没随百草”,加以照应,点出此去决难生还。

生3:还有第二段中的“千村万落生荆杞” 、“禾生垄亩无东西”,说明生产凋敝,和第三段中的“租税从何出”,也构成了前后照应。

师:正因如此,全诗才浑然一体,天衣无缝。那还有什么呢?

生4:层层递进。

师:这个该如何证明?

生5:可以从行人的话中来体会这一写法。

师:再具体些。

生6:由“点行频”到“北防河”、“西营田”,再到“武皇开边意未已”,这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生7:“点行频”造成征夫离家、田地荒芜,可租税依旧要缴要出,还在精神上改变了人们在生男生女上的传统心理。

生8:“人哭”本已撕心裂肺,“鬼哭”更是阴森可怕。

师:你们的分析有理有据,表达也简洁准确。

上一篇:一幅多彩画卷 一缕悠远清风 下一篇:回归平实,追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