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让实验更深入

时间:2022-10-21 05:25:54

争议,让实验更深入

我们参加中学语文课堂阅读课型实验已经三年了,最近,我采用说读课型上了雨果的《给巴特勒的信》,结果,引起了老师们对这堂课的争议。

主要争议点是视频《火烧圆明园》的安排是否合适。

作为执教者,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营造氛围,激感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以图片《西洋楼景区》《圆明园全景》和视频《大水法复原》来复原圆明园的美,以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

有了情感,有了感性认识,为下一步的朗读训练作了铺垫,这样,学生在朗读上更易读出真情实感。

二、培养默读习惯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教学活动2”中,通过学生预习(自由阅读),通过检查预习,了解到学生初读文本和扫除障碍情况完成较好;“教学活动3”中,通过“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到学生再读文本的整体感知情况较好;“教学活动4”中,通过学生“勾画”和“交流”,了解学生精读文本的情况,当然,这一活动中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将留待下一课时展示了。因此,从以上三个活动来看,本堂课的阅读时间还是充足的,只是比较隐性罢了。而且,作为九年级,我以为更要多多培养学生“默读习惯”及“一定的速度”。

三、观看影片也是语文学习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观看,除还原那一幕屈辱历史的视觉刺激外,除爱国主义感情的渗透外,更是一堂的声情并茂的精彩演讲,这,难道不是“注重情感体验”吗?难道不是文学欣赏和语文学习吗?从一堂课来看,似乎多了一些欣赏的内容,但从全篇课文来看,这个前奏就不多余而显得必要了。

四、根据教学时间段,调整教学内容

本堂课属下午第二节,学生听课相对比上午第一、二、三节更加疲倦,注意力集中时间更短,因此,宜安排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入新课。那么,用什么资料呢?图片《西洋楼景区》《圆明园全景》和视频《大水法复原》《火烧圆明园》就自然的成为本文的铺垫内容了。

这样来看,本堂课“教学活动1”中,花去了教学时间十多分钟,我认为还是值得的。

当然,“教学活动3”中,设置的 “这封信,我们主要学什么” 这一问题,学生回答多种多样,说明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高度重视。

以上不成熟的看法,还望同行不吝赐教。

附:《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2.通过学习懂得任何国家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它自己,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

3.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使学生初步领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找出作者对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态度和感情。

2.欣赏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教学活动

一、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大水法遗址》。

2.展示图片《西洋楼景区》。

3.观看视频《大水法复原》。

4.观看《圆明园全景》图。

5.展示课题《给巴特勒的信》。

6.学生简要介绍火烧圆明园情景。

7.观看视频《火烧圆明园》。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雨果为什么会给巴特勒写信?

2.这封信中主要写了什么?

3.这封信,我们主要学什么?

三、合作交流,品味语言

1.雨果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又是怎样谴责侵略者的?在文中勾画出这些语句。

2.选出一句按下列方法说出它的表达效果。如:第___段,第___行,

___________(句子),写出了______。例如:第三段第一行“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写出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3.标明课文的自然段。

四、朗读课文,感悟写法

1.雨果赞美圆明园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2.赞美圆明园的神奇壮美有什么作用?

3.雨果谴责侵略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五、拓展内容,抒发感想

结合课文,给雨果或巴特勒写一封信。要求500字以上。

上一篇:水到绝处是瀑布 下一篇:让评课成为课堂有效教学的再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