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及语感培育策略浅探

时间:2022-02-27 12:35:19

语感及语感培育策略浅探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应努力使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同)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总体目标中就语感培养问题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虽然纵观课标全文仅此两处提及“语感”,但结合其前文后文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语感关联着人的情感体验、想象感受、思考理解等能力的发展,对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升影响极大,无论是语文学界还是语文教师,都已形成共识;无论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都已给予高度关注和高度重视。有鉴于此,本文意欲对语感理解和语感训练等问题发表管见,聊作引玉之砖:

一、语感的涵义解读

关于语感,王尚文先生有《语感论》大作于1995年新版,又于2000年修订重版,以详实之案例、丰富之引证,对其作了深入的探讨和完备的阐释,有意进行深度研究和创新建树者,足可从中获得极多教益。然而,作为执教于一线的教师,笔者更想借鉴其中要义,结合其他语文前辈的解释和自己的学术经验,就语感一词给出比较平实通俗、符合教师理解习惯的界定。

王尚文认为:“语感就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映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见王尚文《语感论》第3页)按王尚文先生所说,笔者觉得,语感实际是主体将言语对象在大脑中转换为事物情境以及将事物情境在大脑中转换为言语的心理机制。叶圣陶引申夏丐尊所说的语感时举例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慨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正的生活在此,真正的文学也在此。”这就是语感将言语转化为事物情境的功能。而作家经历了某种生活,有了某种感悟之后,创作了通讯、散文、小说;诗人游山玩水之时,触动了情思,便当即吟诗作赋;大型运动会上,解说员观察赛况现场进行实时解说;诸如此类,就是语感将情境、意义转化为言语的功能。这种将言语转换为事物情境与将事物、情境转换为言语以及伴随产生情绪体验和思想感受的能力是因人而异、有水准高低之分的,这也就是语感水平的问题。

二、语感的要素分析

作为完善的语感,笔者以为主要由以下三个基本元素构成:

1. 知识元素。语感是大脑对事物情境与抽象的语言文字进行相互转换的一种能力,因而无论是言语理解过程中,还是言语表达过程中,都离不开关涉事物情境和关涉语言文字的知识储备。这些知识储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关涉语言规则的知识,包括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等;二是关涉人文社会的知识,包括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三是关涉现实生活的知识,包括衣食住行、社会交往、游历见闻、工作实践、病痛生死等经验。知识储备多寡、知识层次高低、知识掌握娴熟程度,直接影响着语感水平。

2. 智力元素。智力,是指人认识、把握和应对、处置事物、事件的心理能力,“集中表现为反映客观事物的深刻、正确、完全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教育大词典》)。语感作为用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的反应图式,智力也是其内含的重要元素。如果说知识是构成语感的“建筑”材料,那么智力则是实现语感功能的“动作”方式,作为“建筑”材料的知识,只有进入智力运作过程,即感知、感受、体验、联想、想象、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心智活动展开时,言语作品或事物情境才能“呈现”其意义,并完整、正确、深刻地被理解,被表现。

3. 情感元素。语感,需知识的支撑,需智力的运行,也需情感的润泽和滋养。“透析”语感图式中的知识元素,我们发现它包含相对理性的、有着体系的间接知识,及纯粹感性的、主体亲历的直接经验;间接知识以承载智力因素为主,直接经验以承载情感因素为主。语感的运作过程,正是以原有的知识储备去知觉、去辨识当前面对的言语作品或事物情境,产生言语理解或言语表达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智力因素的运作帮助主体实现对理性知识的实时解读,而情感因素则帮助主体生成对感性经验的实时体验,智力与情感的协同作用,便完成语感的完整功能,即达成言语理解或言语表达目标。

三、语感的品质探讨

语感的基本品质,是衡量语感这种心理图式对外部事物反映过程(言语理解或言语表达)的质量水平,其“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语感的准确性。这是体现语感的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准确程度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了言语主体感知言语作品时能否准确知觉语音语义,能否清晰把握其行文脉络和思维路向,能否贴切解读其言表之意和言下之意,进而正确领会其言语意图和思想情感;决定了言语主体面对事物情境时,能否运用合适的语言文字,能否采用恰当的篇章结构,能否选择得体的表达方式,能否准确无误地呈现其内隐价值,进而恰如其分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影响语感正确性的因素主要是个人知识的客观性、价值取向的普适性、思维过程的严密性等。

2. 语感的丰富性。这是体现语感的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丰富程度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了言语主体感知言语作品时,能否调动多种心智因素参与理解过程,能否从多个层面多个视角去完整把握言语信息,能否从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意蕴、言语情感等方面全面感悟言语作品;决定了言语主体感知事物情境时,能否激活多种相关的阅历、见闻及各种生活经验储备,能否发现情境材料中蕴含的多维价值,能否拥有多种言语方式随时进行自由的表达。影响语感丰富性的因素主要是知识储备的宽泛性、生活经验的广阔性、言语积累的厚实性。

3. 语感的敏捷性。这是体现语感的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敏捷程度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了言语主体感知言语作品时,能否迅速破译音码和形码获得文面的整体印象,能否迅速知觉文面反映的事物情境,并迅速体悟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情感倾向;决定了言语主体感知事物情境时,能否迅速将事物情境化零为整形成有序有意的表象“模块”,能否迅速发现这些表象“模块”蕴含的思想价值和情感倾向,并迅速激起情感共鸣,能否迅速以语言文字将境、情、意水融地表达出来。影响语感敏捷性的因素主要是言语智力水平和言语实践经历。

四、语感的培养策略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言语活动的“发生炉”,如何培养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感水平,业界同仁均有独特经验或深刻见解。笔者以为,培养语感,精髓之法是“厚积”和“熟习”,因为费“厚积”之功可达“薄发”之效,举“熟习”之行能成“活用”之果。何以进行“厚积”和“熟习”?发表以下建议,祈请同仁指教。

1. “广历”――丰富经历。语感的功能,是由“言”得“意”和由“意”成“言”;而“意”与“言”均由“象”来联结。“象”在生活中是事物形象,在经验中是情境表象,“象”的积累愈是丰富,由“言”得“意”或由“意”成“言”的路径就愈畅达。因此,想要提升学生的语感水平,语文教师应着力丰富学生感性生活,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入生活的怀抱;应引导和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着意关注身边现象,积极参与各种有益活动,增加见闻,充实经历;应灵活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激活情境表象,为学生畅通“言”、“意”转换“道路”。

2. “博览”――扩大阅读。语感的运作,是以语言为载体、以语言为内容的言语活动,大脑中言语信息储量愈大,主体在言语活动时“调用”语言、“辨识”语言就愈有宽裕的回旋空间和灵活的选择余地,注重大量阅读无疑是培育语感行之有效的举措。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汉语言(文字)特有的丰富性和表现力,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作品浩如烟海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立足课本语文,放眼课外语文。一要重视课内精读,努力使学生感读书之趣,得读书之法,尝读书之乐;二要重视课外泛读,采用背景搜索、人物追踪、主题辐射、内容拓展、体裁延伸等方式,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容。

3. “熟读”――加强吟诵。熟读,就是王崧舟的“烂读”,即“无意识地、一遍接着一遍地读”,“随意无心地跟着言语在‘流’”。熟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之精髓,其效果不可低估,它能让读者“跟着语感和作者走到一起,最终达到‘使其言皆若出我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我之心’的程度”,既促进主体深刻感悟言语意义,又帮助主体整体内化言语材料,达到理解与积累“一箭双雕”。正因如此,人们才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鉴于此,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挥熟读的效用,尤其在精读教学和言语积累中要妙用此招,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语言文字的深意,在反复吟诵中积蓄语言文字的精粹,在反复吟诵中逐步丰富语感。

4. “勤言”――注重说写。语文规律截然不同于数理规律,通常不宜以纯逻辑的方式去把握与运用它,而应在直接“操作”语言文字中整体地领悟它,亦即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感受它、体会它、掌握它,《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应以语文实践为主要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是这个意思。加强说写,是语文实践的重要形式,在时下“阅读本位”教学模式尚未根本变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尤其应该注重说写实践,让学生通过说写活动,将积累的言语材料应用于言语活动,将储存的生活经验定格于言语符号,将语言规律的感悟和运用渗透于说写实践之中。持之以恒,天长日久,学生心中“沉睡”的生活、语言、思想、情感便会日益活跃,日益灵动,语感功能便会日益强大,日益充满活力。

上一篇:中学政治课改之我见 下一篇: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灵动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