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也开明

时间:2022-02-27 12:27:04

【前言】始皇也开明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统一天下 统一天下是战国时代不少国君更是秦自孝公以来历代国君梦寐以求的伟业,他们都曾为此作过努力,但谁也没有把它作为最高国策确定下来并付诸实施。秦王执政时,统一天下作为秦国最高国策是屡经大臣们积极建议,谋划以后才定下来的。吕不韦摄政时就曾执行过...

始皇一去不复返,自古以来,人们对他多有毁贬。毋庸讳言,秦始皇曾有许多过错与罪孽,但从载其所作所为的文牍实物,我们也可看到秦王亲政后曾励精图治,统一了天下,创建了帝国,并缔造了一整套崭新的制度,创立了盖世功业。我想这与他曾经执政开明,亦即他能做到爱惜人才、善用人才,决策民主,知错改错是分不开的。

嬴政的招贤政策是颇有吸引力的,始皇继承了更完善了秦国人才政策。他主动寻求人才,使用人才。顿弱颇富才名,“秦王欲见弱”,而顿弱却傲气地提出一个苛刻条件――“臣之义不参拜,王能使无拜即可矣。不,即不见也”,“‘可’秦王许之”。韩非是鼎鼎大名的法家,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秦王求才之心可见一斑。

招揽人才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还要重用人才。尉缭,魏国平民,来到秦国后给秦王献了一条行间六国的妙计,秦王“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李斯,楚国百姓,身为吕不韦的“舍人”,但他鼓动嬴政发动统一战争,且有治国贤才。于是,他由长史、容卿升为廷尉、丞相。嬴政重用人才,不论其出身、阶层、国籍、只重其才华和能力。假如重而用之,却又猜忌或节制,也非善用人才,而嬴政却为他们能发挥才能提供了便利条件。行间六国,费用三十万金,全权交于游说之士使用。

用才之君最难做到宽容人的缺点和错误,而嬴政却做到了。在灭楚战争中王翦曾骂秦王:“秦王恒而不信人。”这是气话,后来嬴政将全国兵力交于他一人之手,任其指挥而未加节制。吕不韦是秦王政敌,严重威胁秦王的权力,又牵涉了之乱,“王欲诛相国,为其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游之甚众,王不忍致法”,嬴政并最终给以“其与家属徙居蜀”的宽大处理,而其舍人李斯仍受到重用。水工郑国本为韩国间谍,在行间过程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但他是个出色的水利建筑师,又愿为秦建万代之功,因而终未受法,并获得修渠全权。

诚然,始皇在人才问题上也曾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如诛杀韩非,误用方术之士,后又偏重法术之士等等。但以上事实仍能说明嬴政是真正爱惜人才、善用人才的君主。

一、统一天下

统一天下是战国时代不少国君更是秦自孝公以来历代国君梦寐以求的伟业,他们都曾为此作过努力,但谁也没有把它作为最高国策确定下来并付诸实施。秦王执政时,统一天下作为秦国最高国策是屡经大臣们积极建议,谋划以后才定下来的。吕不韦摄政时就曾执行过削弱六国、吞并诸侯的战略,尉缭一到秦国便立即鼓动秦王发动统一战争,而终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是李斯,《史记・李斯列传》载,公元前237年,李斯说秦王曰:“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怎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力,不能并也。”

李斯的劝说深深地撼动了秦王,秦王听其计,终于决定发动统一战争,把它作为国策确定下来,并付诸实施:拜李斯为上卿,任为长史;外交上,切实执行行间计;军事上,配合外交而远交近攻,发动强大攻势,各个击破。一场伟大的统一战争开始了。

二、权力世袭与禅贤大争议

这是一场权力问题的大论战,也是军事民主制与君主世袭制的最后一场生死较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昔者五帝禅贤,三王世袭,孰是,将为之’”一场大争论开始了。从《吕氏春秋》来看,禅贤制在秦王执政时期是不乏市场的。在权力问题上很多人主张禅贤制反对世袭制。而始皇本人在这场讨论中是处在一种复杂而又痛苦的心理状态里,他既十分羡慕历史上的圣贤功名,而又颇有些自傲自私,谁知这种心思被鲍自令之揭穿,鲍自令之坚持禅贤主张,又明知不能成功,因而怒骂嬴政是“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不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这可大大惹怒了秦皇,他“遂罢谋,无禅意也”他选择了世袭制。王位世袭制早已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但始皇敢于把权力移交问题拿出来让群臣讨论,并表明愿意从中选择,仅此一项就该让我们对秦皇刮目相看,重新打量。

三、皇帝之号

它是秦皇集思广益的创造,它同样也是在一场大讨论中产生的。其后为历代君主所沿用。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始皇)令丞相、御史曰:‘……其议帝号’”,这场大讨论的规模是客观的,确定了系列名号:“皇帝”、“始皇帝”、“二世”、“诏”、“制”、“玺”、“朕”,这就标志着君主制的最后完善与法律确定。

四、郡县制

它起源甚早,但作为一种全国通用的行政管理制度,是在一次群臣讨论过程中,经李斯大力提议后才定下来的,他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的最后确立。公元前221年,丞相绾建议分封诸子为侯,“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便就郡县制与分封制展开了讨论。李斯力驳群论,极力主张实行郡县制,得到了秦始皇赞同,“廷尉议是”。

五、刻石颂德与封禅祭礼

秦皇进行这种国家宣传与祭祀活动也曾与鲁地儒生进行讨论。“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郡县,……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事”。

六、焚书

这是在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后一次集体讨论中由李斯大力提议、谋划,经秦王许可而决定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3年,在咸阳宫秦皇寿辰酒宴上仆射周青臣为拍秦皇马屁而盛誉郡县制,拍得秦皇悦,而博士淳于越却猛地泼了一瓢凉水,认为设郡县是“事不师古”不能长久,是秦皇的过错。秦皇大度地“下其议”于席上群臣。李斯立即起来抨击淳于越,由淳于越而涉及所有“好古”儒生,斥之为“愚儒”。他进一步指出“愚儒”的思想会造成“道古害今”,而“道古”的思想是通过私学而流传的,并指出私学的危害――“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务以其私学而议之,入则心非,出斯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李斯因此而建议禁止私学,并危言“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而如何禁止私学呢?李斯的妙计良策是――焚书,秦嬴政然其言。

以上列举均为国家重大决策要令,从史实可以看出秦皇执政时的决策权在于以秦皇为首而包括文臣、武将、百官、博士等在内的一个决策班子。不否认秦皇在决策上的个人倾向和最后决定作用,但嬴政招揽人才,在封建王权专制统治下,能听取臣下意见,集思广益,构成了嬴政在决策上的民主特色。即使是那道焚书令,若撇下其内容和实质,仅就其产生形式而言也能说明这一点。因此,嬴政的统治基本是开明的。

上一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下一篇:做一位好的英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