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延平区湿地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

时间:2022-02-27 08:56:11

南平市延平区湿地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

摘要 湿地和湿地植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是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通过对南平市延平区湿地植物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统计,从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湿地植物类型、植被资源分布、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湿地植物的保护对策,以期促进区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湿地植物;资源调查;保护对策;福建南平;延平区

中图分类号 Q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191-01

湿地和湿地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是地球上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湿地植物泛指生长在湿地环境中的各种植物,从广义上来说,生长在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者水深不超过6 m水域中的植物都包括在内;从狭义上来说,专指生长在水陆交汇处、土壤潮湿或有浅层积水环境中的植物。结合南平市延平区的地方自然状况,将湿地植物设定为既能在湿地中又可在非湿地中生长或只能在湿地生长的各种植物,经初步调查统计共有63科124属156种,并对其进行综合生态分析与介绍[1]。

1 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自然概况

南平市延平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为闽江上游建溪、西溪汇合处。地理坐标为北纬26°51′~26°52′,东经117°50′~118°40′。土地总面积26.6万hm2。地处闽中大谷地最低处,东北部以低山为主,北部以中山为主,南部以中低山为主,西部为低山丘陵。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3 ℃,年降水量1 669 mm。湿地总面积25 988 hm2,其中永久河流5 920 hm2,洪泛平原湿地187 hm2,库塘3 274 hm2,水产养殖场13 hm2,水田16 894 hm2。

1.2 研究方法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参考《福建植物志》《湿地植物》《中国湿地植物初录》,总结延平区湿地植物的种数与分布,并对当地湿地植物资源开发现状进行研究,同时根据湿地植物生态现状提出延平区湿地植物资源保护利用的对策。

2 湿地植物类型

2.1 生长习性分类

按湿地植物生长习性分类可划分为挺水型、沉水型、浮水型和漂浮型。挺水型指根或地下茎生长于泥土中,植株的上部则挺出水面,如泽泻、慈姑;沉水型指根或地下茎生长于泥土中,植株上部沉入水中,如金鱼藻;浮水型指根或地下茎生长于泥土中,地上茎质软或缺少地上茎,叶自漂浮在水面上,如槐叶萍、满江红;漂浮型指根不扎入泥土中,整个植株漂浮在水中,从水中汲取养分生长,如大漂、水葫芦[2]。

2.2 植物外形分类

按湿地植物外在形分类可划分为草本、乔木、灌木、藤蔓植物。草本是延平区湿地植物的主要类群,有59科120属149种,如笔管草、水芹;乔木仅有胡桃科的枫杨和四照花科的灯台树2种;灌木仅有杨柳科柳属水柳和银叶柳、桃金娘科的桃金娘、唇形科的醉鱼草4种;藤蔓植物仅有豆科鱼藤属中南鱼藤1种。

2.3 进化程度分类

按湿地植物的进化程度分类,延平区湿地植物共计63科、124属、156种。其中有苔藓植物3科3属3种,占总数的1.9%;蕨类植物10科11属11种,占总数的7.1%;被子植物50科110属142种,占总数的91%。由此可见,被子植物是延平区湿地植物的优势类群。

2.4 功能用途分类

按照湿地植物功能用途分类,延平区可分为食用植物类、药用植物类、观赏植物类。食用植物包括粮食、蔬菜杂粮和野菜。水稻是延平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年平均种植面积1 689 hm2。蔬菜、杂粮植物有菰、芋、空心菜等常见的湿地植物。野菜湿地植物有19科21属27种,如野艾蒿、马齿苋等,都是经济效益好、需求多的品种。药用植物类:据统计延平区湿地药用植物有28科42属45种。许多湿地植物的药用功效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如车前草有清热利尿、渗湿通淋、明目祛痰的功用;半边莲具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功效;山梗菜有祛痰止咳、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泽泻具利小便,消湿热等功效。观赏植物类:据统计延平区具有观赏价值的湿地植物有28科36属52种,其中有许多湿地植物是美化装饰湿地环境的良好植物,如金鱼藻、水蕨都是装饰鱼缸的良好观赏材料,莲、石菖蒲、旋覆花都是优良的湿地观赏植物[3-4]。

3 湿地植被资源分布

南平市延平区湿地植物有阔叶林植被型组、灌丛型植被型组、草丛植被型组、浅水植被型组等4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110个群系。常见的落叶阔叶植被型有垂柳群系、枫杨群系等;常见竹林型植被型有水竹群系、方竹群系等;落叶阔叶灌丛植被型有醉鱼草群系等;常绿阔叶灌丛植被型有银叶柳群系等;莎草型植被型有百球草群系等;禾草型植被型有水禾群系、菰群系等;杂草类植被型有水蓼群系等;漂浮植被型有满江红群系;沉水型植被型有金鱼藻群系等[5-6]。根据对延平区常见的多种湿地植物群系(仅统计湿地上生长的群系)分布情况统计:白茅根群系有28 hm2、五节芒群系有141 hm2、水葫芦群系有46 hm2、空心莲子草群系有5 hm2、水禾群系有37 hm2、野芋群系有15 hm2、大漂群系有12 hm2。

4 湿地植物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人类生产活动不当导致栖息环境遭到破坏

在日常农事活动和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由于设计不合理、操作不当、缺少整体规划和长远发展理念,使许多湿地植物的栖息环境遭受破坏,有些地方甚至造成湿地植物丧失生长环境。如水电站堤坝抬升水位使浅水植物丧失生长环境;电站水库使水流速度减缓水体营养物质增多,导致樟湖板、斜溪地段的水葫芦疯长,有些河段的水葫芦盖度达80%。畜禽养殖导致水体污染是湿地植物栖息环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如太平的长万水库由于上游的村庄养猪污水随意排放使库水呈黑色,许多湿地植物根本无法生长。同时,城市和工业建设也是湿地植物受破坏的原因,如城市建设占用了整个东坑溪;采沙使湖尾湿地逐年面积萎缩,其上生长的白茅和五节芒盖度也急剧降低。

4.2 湿地植物保护和利用缺乏系统的措施

目前国家对野生湿地植物的保护仅限于少数几个国家保护区的野生植物,湿地植物利用也缺乏长效约束管理机制,缺少长远规划和保护系统,一直处于自由利用状况,造成人们长期利用的少数几个湿地植物资源日渐枯渴,如谷精草、半边莲、石菖蒲等由于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而受到当地人的青睐,在市场上常年出售,导致野外资源日渐稀少。

4.3 湿地植物利用水平低,生态功能未充分发挥

湿地植物水平低主要表现在利用种类少,仅利用了常见的几种植物,其余的大多植物并未得到利用。利用方式单一,仅限于直接利用,对少数具有很好经济价值的植物没有进行产品开发和深加工。湿地植物的生态和美化环境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生态功能未充分发挥,如湿地植物绿化湿地环境、静化水体等作用未得到广泛应用。

5 湿地植物保护对策

5.1 提高对湿地的认识,加强植物保护

一是加强宣传力度。每年应利用湿地日,深入到乡镇村进行广泛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让湿地资源保护深入民心,使广大群众具有自觉保护湿地和湿地植物的意识。二是建立以饮用水源全流域保护为中心的湿地保护区。在湿地保护区内严禁采取任何破坏湿地环境及动植物资源的活动,使湿地植物资源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三是设立保护小区、保护点。对分布有本地区典型的湿地群系、濒危或其重要经济价值的湿地植物集中分布地设立保护小区、保护点进行保护。

5.2 完善湿地及湿地植物资源保护措施

应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湿地和湿地植物保护利用的近期和长期规划,明确湿地管理部门任务分工,建立健全湿地及湿地资源利用的管理制度,以达到湿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标。制定湿地保护区、保护小区、保护点等各项湿地与湿地植物的保护制度,使湿地及湿地资源管理有章可依。

5.3 加大惩罚力度,加强市场管理

应加大对破坏湿地和湿地植物等行为的惩罚力度,用多种方式全面对此种行为进行惩处。同时,还要加强市场管理,一方面是对在市场上湿地植物长期利用不合理、深加工较少的种类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另一方面是对用生态效益直接换取经济效益、破坏湿地环境的行为从市场需求、销售、购买等环节上进行控制,避免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5.4 加大投入,促进长效发展

地方管理部门应加大经济、科技、人力、物力的投入,既要对经济价值高、利用前景好的湿地植物在产品深加工、种群繁衍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同时也要探索新品种的引进与培养;另一方面要着力做好具有绿化美化湿地环境以及具有静化水体功能的湿地植物种群繁衍研究工作,促进湿地植物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保护与管理做好合理利用、长效开发、有序发展的湿地和湿地植物研究探索工作。

6 参考文献

[1] 何雨珂.城市湿地植物景观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2] 徐治国,何岩,闫百兴,等.营养物及水位变化对湿地植物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6(1):87-92.

[3] 陈发先,王铁良,柴宇,等.人工湿地植物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2):1-5.

[4] 徐光来,袁新田.人工湿地植物的作用与影响因素[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63-65.

[5] 代红艳.人工湿地植物的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2007(12):129.

[6] 李林锋,年跃刚,蒋高明.人工湿地植物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8):616.

上一篇: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措施 下一篇:淡水与海水环境下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