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腹针及其与传统针法的差别

时间:2022-02-27 05:22:41

论腹针及其与传统针法的差别

【摘要】 腹针是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的一种新型针灸疗法,通过刺激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穴位进行针刺调节脏腑、经络以治疗全身疾病。此疗法从取穴定位、针刺深浅、处方选择、操作手法上与传统针法都有一定的差异性。

【关键词】 腹针; 传统针法; 差异

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经过20多年临床实践研究,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腹脑前沿理论创立的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的一种新的针灸疗法。是通过刺激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穴位进行针刺调节脏腑、经络以治疗全身疾病,尤其是全身慢性病、疑难病。薄氏腹穴上不过中脘,下不过中机,左右不过大横,虽取穴相对较少,却能起到调节全身的作用。其创新点是“先天经络学说”和“神龟全息图”;其临床特点是“处方标志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其原则是“从调理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和局部”。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适应证广等优点。笔者通过对腹针的了解及临床应用,对腹针优点及其与传统针法的区别,做初步的探讨。

1 腹针的原理

腹针的基本原理在于“先天经络系统”和“神龟布气学说”。腹针理论认为,腹部存在一个以神阙为中心的先天经络系统。薄氏认为这个系统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只是出生后脐带的功能被脏腑功能所取代,从而被人们所忽略,但脐周系统向全身提供气血的通道及网络并未完全消失,而是降到了一个次等的地位并减弱。因此,腹部不仅有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系统,还拥有一个被人们所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且这个先天经络系统与后天经络系统和脏腑紧密联系[1]。

腹针的另一重要创新点是“神龟全息图”。它是根据全息理论及先天经络与人体各部分的对应关系将相关的点连在一起便形成一张酷似乌龟的图形,即神龟图学说[2]。“神龟全息图”不仅仅是穴位点,而是穴位点之间连线形成的密集的穴区带,这就是腹针疗法之所以可以根据病情对相应部位进行及时调整的原因。腹穴是以原传统穴位为基础,加之薄教授发明的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气旁穴等新穴[3],根据腹部先后天经络理论,结合中医传统辩证方法,采用针灸刺激腹部相关腧穴及相应点,以调整脏腑失衡为主,佐以调节经络气血,并以调整相应部位为使,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腹针与传统针法的差别

2.1 针刺深浅 针刺的深浅度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腹针疗法在临床中的推广和应用,我们了解到腹部腧穴针刺深浅度尤为重要。薄氏提出立体分层用穴原则,将进针深度分为天、地、人三部,分别对应“浅刺调筋骨、中刺调经脉、深刺调脏腑”[4]。薄氏认为腹壁的分层局部解剖结构不同,不同层面的经络系统也不同,针刺深度影响的系统也不同。所以临床上就有同样的一组穴位因进针的深浅不同而治疗疾病也不同。例如中脘浅刺治疗头面部疾患,中刺则治疗胃脘部疾病。这就是腹针为什么能在穴位数量相对较少,穴位分布相对局限的腹部能治疗多种疾病的原因。但临床上如果深浅度把握不好,运用不当,不仅疗效不佳,可能还会有其他副作用。对此本人深有体会,笔者因患感冒曾亲试腹针,当时针刺中脘穴时本应浅刺,可没把握好深度,变成中刺,当时虽头痛流涕已改善,但出现了咽喉部不适,感觉如梅核气,之后好久才好转。所以临床中,对于同一穴位对于不同疾病,针刺深度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不可根据个人想法随意更改。而传统针刺对针刺的深度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在临床上我们也很少去考虑不同深度对疾病的影响,各个医生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治疗疾病,只要确保不刺到重要脏器或组织就行,这其实也是影响针灸可重复性的问题之一。

2.2 取穴及处方规律 针灸治疗的基础是穴位,因此临床上正确诊断、辨证,选择处方,腧穴准确定位便成了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腹针取穴是以传统穴位为框架,加之薄氏发明的新穴为基础,在取穴和处方选择时,腹针,依据疾病的发病机理,按照中医方剂的组方原理,“以君、臣、佐、使”四个部分组合成疗效显著的标准处方,提出了“处方标准化”的原则。薄氏腹针在治疗疾病时有一病一方的标准化特点,首批推广运用的薄氏腹针处方中,穴位是相对固定的,并在每个处方中,穴位后面还注明了左右侧穴单、双取,患健侧单取,还对穴位针刺的先后进行了排序;薄氏指出在临床运用中都要严格按照这些规范化、标准化的处方进行施治才能起到较理想的效果,不能随意加减,混合应用。临床薄氏腹针除了处方标准化,还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多种腹针适应证较广的常用处方,如“天地针”、“引气归元”、“腹四关”、“调脾气”、“风湿点”等常用组穴,这些组穴也为临证施治时的选穴辩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传统针刺治疗疾病以局部选穴为主,配合远端取穴,通常一种疾病不同医生用穴差异很大,没有固定的处方,致使治疗同一种疾病方法很多,疗效也有不同的差异性,对于针灸临床和科研带来很多不便,从而制约了针灸的发展。

2.3 操作规范 不同的穴位有着相应的差异性,故取穴准确与否是针灸取得疗效的关键。在临床应用中,腹针取穴定位有严格的要求,要求每一穴只有唯一定处,为了精确取穴,统一采用比例寸法,因为不同的人,因高、矮、胖、瘦的不同,如果不按照比例,很难达到一个标准。通常,为了达到取穴精准,临床医生常常在定位时用尺子测量,精确度可以达到毫米,可以说,用“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来形容腹针一点都不夸张。操作中还有一点特别之处,就是薄氏把腹白线作为任脉的体表标志,无论腹白线是否有扭曲、偏移等,而不是把腹部正中线作为任脉的体表标志,这也为操作规范提供了依据。而传统针法操作则较多样,如骨度分寸、同身寸、简易取穴等,同一穴位,因人因法不同,定位也不同,甚至差异较大,传统针法还有 “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的说法,这种说法也为临床上一些医生定位不准,操作不规范提高了借口。因此要准确取穴就必须有统一的取穴标准,操作规范。

2.4 得气 得气就是毫针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是针刺腧穴部位产生针刺的感应,这种针刺的感应就是得气。得气又可称气至,现代又称针感。传统针刺有“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说法,要求针刺入人体腧穴后患者产生酸、麻、胀、重、痛、蚁走感和触电感等感觉,施术者手下有沉紧感,许多的针刺手法和辅助手法进行催气、候气、行气、导气、守气等,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得气。腹针则提出“刺至病所”的理论,对得气的理解颇有不同。他认为当针刺入皮下,对腹部的全息经络系统施以轻微刺激,病人可以没有任何感觉,尤其绝不刻意追求通常意义上的针感。但针尖进入相应的深度时,病变部位的感觉会很快改善。不把病人对针刺局部的主观感觉作为针刺是否适度的客观指标,而是以临床症状改善作为针刺适度的客观标准[5]。这种疗法使患者在无痛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中得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这一特点使其在临床推广和应用上较其他疗法更有优势。

3 小结

腹针疗法的形成是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是实践的升华。在应用中,腹针之所以仅在局限的腹部治疗能那么有效是因为腹部集中了人体许多重要的内脏器官,人体的许多生命活动都是在这些器官的生理活动下运行的,多个募穴也分布于腹部,有些在腹部附近,使针刺时调节脏腑途径更短;而且腹部还分布了多条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提供了广泛的途径;传统中医理论中的丹田也在腹部,丹田是人体是元气积蓄之处和生命活动的中心,故腹部是人体气血阴阳汇集之地,因此腹针有那么高效、快捷的疗效是有坚实的传统脏腑、经络理论做基础的。其应用广泛,是其根据腹部不同解剖部位立体选穴,使其成为多层次、多元化的综合体系,扩大了治疗范围。腹针在取穴定位、针刺深浅、处方拟定、针刺操作中都规范化、标准化,使其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临床上应用薄氏特制管针,从无菌来说,此针法具有更广泛的推广性,针具较传统毫针细,微痛,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腹针是传统针法理论结合了现代科学理论,较传统有所创新,因此我们要想学好、正确运用腹针疗法,必须要有扎实的中西医理论和实践,掌握其精华,临床中灵活运用,提高临床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薄智云.神阙布气学说与腹针的关系[J].北京中医杂志,1993,4:13-14.

[2] 唐巍东.《甲乙经》腹部腧穴针刺深浅及其在腹针疗法中的意义[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9):5.

[3] 林超岱.腹针疗法之我见[A].首届腹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5.

[4] 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8-99.

[5] 王永洲.腹针对得气的启示与思考[J].中国针灸,2011,31(2):183-185.

(收稿日期:2011-10-13)

上一篇:论如何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母婴健康 下一篇:氯胺酮基础分离麻醉后致小儿一侧球结膜水肿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