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迟延之法律后果及相关争议

时间:2022-02-26 08:47:44

履行迟延之法律后果及相关争议

摘 要 履行迟延是违约的一种形态,我国《合同法》第七章专章规定了“违约责任”,本文从学理上参考各国立法例总结归纳了履行迟延的法律后果,主要包括:实际履行、损害赔偿、违约金和合同解除,并就相关争议问题:债权人能否不解除合同直接以履行迟延为由拒绝受领本来的给付并请求填补赔偿、《合同法》114条第3款的违约金属于何种性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履行迟延 法律后果 损害赔偿 违约金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履行迟延,又称逾期履行或者债务人迟延,是指债务人能够履行债务,而履行期限届满时却未履行债务的现象。简而言之,履行期内履行可能但不履行时发生履行迟延。履行迟延是债务人责任的一种,主要是债务人在给付的时间上不符合债的内容和本质,使债权的及时实现出现障碍,故而属于时间上的债务不履行。

履行迟延有全部履行迟延和部分履行迟延之分。在部分履行迟延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以请求迟延部分的履行及因部分迟延产生的损害赔偿。如果迟延部分对于债权人无利益,债权人可以拒绝其部分履行,并请求相应的填补赔偿,若因部分履行迟延使得债权人对整个履行无利益,则可拒绝部分履行,并请求全部不履行的损害赔偿。以下分析以全部履行迟延为模型。

1实际履行

在大陆法系上,与损害赔偿之救济相比,现实的强制履行之救济被前置或者并置。依据合同法第109、110条之规定,金钱债务中,债权人可以要求履行迟延人支付价款或者报酬,非金钱债务中,除了三种例外情形,对方都可以要求继续履行。我国民法通则第84条第2款规定了债权人的“履行请求权”,第111条规定,债务不履行的场合,债权人“有权要求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履行迟延后,合同并没有解除,故而最基本的法律效果即是债权人可以请求债务人继续履行,如债务人不为履行,则可以请求法院判令强制履行,同时可以请求迟延赔偿。

2损害赔偿

对由债务不履行(违约)发生的损害赔偿可区分为迟延赔偿和填补赔偿。前者以履行迟延之场合为典型,是与本来的给付相一并请求的损害赔偿,这种迟延赔偿被解释为本来给付的扩张。填补赔偿以履行不能之场合为典型,是代替本来给付的损害赔偿。这种法律分类的意义在于,迟延赔偿可以与继续履行并罚,而填补赔偿不再与继续履行并罚。

(1)迟延赔偿。发生履行迟延,债权人自然可以请求迟延赔偿。如合同法第207条关于逾期利息之规定“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即是典型的迟延赔偿。迟延赔偿与实际履行并不矛盾,在实际履行后还可以请求迟延赔偿。

(2)填补赔偿。填补赔偿是为合同最终不能履行设置的一种救济方法,虽然以履行不能为典型,是在履行不能这样的确定的违约场合,赋予填补赔偿请求权以代替本来的履行请求权。但是合同法第94条第3、4项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再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只是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之情形下,当事人有法定的合同解除权。日本通说认为,债权人解除合同后,可以请求损害赔偿以替代本来履行的,即填补赔偿,只不过要扣除对待给付义务的价值。此通说亦符合我国法律逻辑。

关于债权人能否不解除合同,直接以履行迟延为由拒绝受领本来的给付并请求填补赔偿,学界有很大争议。

日本学者我妻荣认为,在迟延的同时或其后发生履行不能或迟延后的履行对债权人无利益可言时,在不解除契约时,可请求填补赔偿,但对适用的情形应予以限制在判例的范围内,并且可以不解除合同亦不进行催告。即使不是迟延后的履行对债权人几无利益可言的情形,即在一般的情形下,亦应该肯定规定了一定期间并催告后,在不解除契约的情况下可以请求填补损害赔偿。在如今的日本学说上,认为有的情形如不承认“拒绝履行+损害赔偿”的做法,对于债权人的保护便有欠妥当,如基于遗赠而发生的债务,不存在解除的余地,债权人可以拒绝受领迟延的给付而请求损害赔偿。但此种做法需考虑诸多因素,如债务的性质、其对债权人的意义、债务人的态度等等。

德国原来的民法规定,履行迟延的场合,在一定的要件下,拒绝受领本来的给付,是可得请求填补赔偿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即债务不履行之损害赔偿与合同解除为二者择一的关系、不能同时并存。已生效的《德国债务法现代化法》对以前的规定作出了重大的修正,根据相关的法条,可初步分析,请求替代给付的损害赔偿,并非必然伴有合同解除。其一方面抛弃了解除与赔偿不能并存的旧模式,同时也肯定了迟延场合的填补赔偿。

瑞士《债务法》第107规定,债务人可以指定相当的期间催告履行,该期间过后仍未履行的,债权人一方面可以请求履行及迟延赔偿,另一方面,再其及时表示时,也可以放弃履行请求权而请求不履行的损害赔偿,或者解除合同。第108条规定了为履行指定相当期间的例外。第109条第2项规定解除并不妨碍请求损害赔偿。即瑞士债务法肯定了履行迟延的场合,债权人可以有条件地选择不解除而请求填补赔偿。

依据我国合同法之规定,履行迟延后债务并不归于消灭,即债务人仍有义务履行债务。并且根据合同法第94条之规定,履行迟延的法定解除权之行使也是需要严格的条件的,故而,若履行迟延后未能达到行使法定解除权的要求,不能直接以履行迟延为由拒绝受领本来的给付。且若双方未达成一致解除合同,债务人仍要求履行债务,债权人原则上不能拒绝受领。故而,在我国立法例上,只有特殊的情况才能不解除合同,而直接拒绝受领本来的给付,代以填补赔偿。特殊情形主要指迟延后的履行对于债权人无利益时,如定期债务,债权人可以拒绝其给付,并请求因填补赔偿;再者,根据合同法第94条第3款之规定,若债务人没有在合理期限内履行,则可拒绝受领迟延的给付,请求填补赔偿。

3违约金

违约金又称违约罚款,是合同责任中最常见的责任形式。罗马法时代即规定合同当事人约定在违反债务时,债务人向对方支付一定量的金钱。现今法国、德国等对此都有明确规定。我国合同法第114条第3款亦对履行迟延的违约金做除了专门的规定:“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

然而114条第3款的违约金属于何种性质?是惩罚性违约金还是赔偿性违约金?我国通说认为,惩罚性违约金,即合同(或法律)规定在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时支付一笔金额作为惩罚。而赔偿性违约金,则为双方预先估计损害赔偿的总额。这一区别在实践上的意义在于:如果是惩罚性违约金,则债权人除请求违约金外,更得请求履行主债务或请求损害赔偿;反之,如果属于赔偿性违约金,则只能请求违约金,不得请求履行主债务或额外请求损害赔偿。关于合同法第114条第3款之性质,若依照前述通说的理解,可得出结论其是惩罚性违约金,因为法律规定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然法律并未明确规定能不能同时请求损害赔偿,故而引起学界争议。

根据自愿原则,应当认为,迟延履行的违约金的性质是赔偿性的还是惩罚性的,首先应当探究当事人的意思。如果从当事人的意思中仍不能确定迟延违约金的性质,多数学者的意见认为我国《合同法》是以赔偿性违约金为原则,以惩罚性违约金为例外。即如果违约金是针对履行迟延约定的,只要当事人没有特别表明其属于惩罚性违约金,即应推定为对于因迟延履行所生损害的赔偿额预定,即为赔偿性违约金。

我国学者韩世远颠覆了传统的认为是惩罚性违约金的观点,认为该款是赔偿性违约金,且认为赔偿性违约金相当于履行之替代,则请求此种违约金之后,便不能够再请求债务履行或不履行的损害赔偿。仅就迟延赔偿进行预定赔偿额时,仍属赔偿性违约金,纵与本来债务的履行一并请求,或与填补赔偿一并请求,依史尚宽先生所言,“亦非二重利得”,不等于惩罚性违约金。笔者亦赞同该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1)法律逻辑之需求。按照普遍被接受的“以赔偿性违约金为原则,以惩罚性违约金为例外”的观点,在不能确定是何种性质的情况下,应定性为赔偿性违约金,若将此款认定为惩罚性违约金,将产生逻辑矛盾。故而此处的违约金应视为因迟延履行造成的损失补偿,可以要求继续履行合同,但违约金和赔偿损失不能并用。

(2)现实生活之契合。韩世远先生对此违约金的性质产生质疑即是因为一个现实问题,即违约方依该款规定支付了违约金以后,是否还允许非违约方在请求履行之外继续请求迟延赔偿。在实践中采取赔偿性违约金亦较符合当事人的意思。比如在实践中有的约定建设工程的完工期,同时约定如拖延一日,付违约金500元,当事人在请求了65000元的违约金后,没有另行请求迟延赔偿的意思。此处的违约金在当事人的意思中便属于赔偿性违约金。若采惩罚性赔偿,债权人在请求违约金后,又请求损害赔偿,则有双重获益之嫌,根据公平原则,债务人的责任是否过重,亦需要考量。

(3)立法例之借鉴。台湾民法债编第250条第2项于1999年4月修正为:“违约金,除当事人另有订定外,视为因不履行而生损害之赔偿总额。其约定如债务人不于适当时期或不依适当方法履行债务时,即须支付违约金者,债权人除得请求履行债务外,违约金视为因不于适当时期或不依适当方法履行债务所生损害之赔偿总额。”此项将迟延违约金视为因履行迟延所生损害的赔偿总额(即赔偿额预定)的规定,即将违约金基本定性为赔偿性违约金,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4合同解除

《合同法》94条明确规定了合同的法定解除,第3款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第4款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此处一般法定解除权的发生并不以债务人具有过错或者归责事由为要件。

分析法条可知,第3款规定的通常的履行迟延的解除权行使有三个条件:一是迟延履行主要债务;二是催告;三是合理期限。其中,主要债务主要指给付义务,是双务合同中立于对价关系的债务,即通常违反附随义务并不能随意行使解除权。

第4款的规定时无催告时的合同解除权,但要符合违约的程度要求,即“只是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此种规定的类型主要是指定期行为。其中,由合同的性质决定的定期行为,成为绝对定期行为,如中秋节的月饼订购,若履行过了中秋节,则不能达到合同目的;依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决定的定期行为,成为相对的定期行为,如海外旅行用的西服订购合同,从债权人的主观动机而言,履行迟延不能达到合同目的。除了定期行为,其他只要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履行迟延都可以解除合同。

参考文献

[1] [日]我妻荣.新订债权总论[M].王,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2] 刘心稳.债权法总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3] 韩世远.履行障碍法的体系[M].法律出版社,2006.

[4] 韩世远.违约赔偿责任序说[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5).

[5] 崔建远.合同法(第四版)[M].法律出版社,2007.

[6] [日]奥田昌道.债权总论(增补版)[M].悠悠社,2000.

[7] 梁慧星.论合同责任[J].学习与探索,1982(1).

[8] 韩世远.履行迟延的理论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9] 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修订版)[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0] 韩世远.违约金的理论问题-以合同法第114条为中心的解释论[J].法学研 究,2003(4).

[11] 王胜明,梁慧星,等.及其重要草稿介绍[M].法律出版社,2000.

上一篇:试述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健康养生的促进作用 下一篇: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改革构想